2007年衡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来源: 时间: 2008-03-1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7年,衡阳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加快、效益提高、结构优化、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的良好态势,据统计: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达到823.51亿元,增长15.3%;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大关,达到50.49亿元,增长26.1%;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680.69元,同比增长16.54%。

     一、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的主要原因

    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680.69元,同比增加1515.84元,增长16.54%,增速比上年快5.47个百分点,是近五年来最高增幅。其中有7个县市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一万元,分别是珠晖区人均可支配收入10683.51元、雁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10977.28元、石鼓区人均可支配收入11075.30元、蒸湘区人均可支配收入11250.65元、衡东县人均可支配收入10363.26元、耒阳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8.39元、常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1108.18元。

    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一万元大关的主要原因有二个方面:
    
    1.工薪收入仍是构成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部分,所占份额增加。全市550户城镇居民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为7503.02元,比上年增长21.70%,其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70.25%,比上年增加2.98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工资及补贴收入为6855.76元,增长23.95%;其他劳动收入人均为647.26元,增长2.10%。工薪收入仍是构成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部分。其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公务员从2007年元月套改了工资,到年底前市直机关的工作人员的调资全部发到位。二是到年底前市直机关的公务员从五月份起补发生活补贴也全部发到位;各县市区不同程度地也补发了一部分。三是最低生活保障的发放标准也相应提高。由2006年度的146元上调到166元,增幅达13.7%。四是效益好的企业兑现各种奖励的力度加大。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好转,特别是大唐耒阳发电厂、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湖南省湘衡盐矿等企业效益大幅度提高,兑现的年终考核奖和效益奖增加。
     
    2.转移性收入增长显著。转移性收入是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来源的第二大渠道,2007年人均获得2599.31元,同比增长18.08%,占可支配收入的24.34%。转移性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政策性支撑,在普遍上调工资水平的基础上,同时也上调了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离退休金发放标准,使得2007年人均养老金和离退休金比2006年高出459.72元,达2261.43元,增长25.5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人均财产性收入下降幅度偏大。主要是股息与红利收入由2006年的人均72.78元下降到2007年的人均33.49元,下降为1.17倍。
    
    2.城镇高低收入户收入差距继续扩大。高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06年的4.52:1扩大到2007年的4.61:1,高低收入户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三、几点建议

    1.政策引导,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并得到保护。 “财产性收入”是指各方面的财富,涉及到诸多金融理财方式。它包括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总之让老百姓的财富保值增值,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财富。
    
    2.要像重视发展一样重视缩小收入差距,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 “和谐”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收入差距扩大是影响不和谐的重要因素,由于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经济发展效率和社会稳定。目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已经到了必须高度重视的阶段,各级政府应进一步理顺和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在确保收入分配的起点公平、分配过程公正、分配结果规范的前提下,对市场竞争的弱者给以保护,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政策倾斜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严厉查处非法收入,加强税收监管,逐步缩小收入差距。
    
    3.完善就业保障机制。积极就业是民富之本。去年来,政府在解决零就业家庭工作上花了功夫,下了大力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高度赞扬,这项政策应当作为政府的长效机制常抓不懈,真正做到人人有工作,个个有收入,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衡阳市统计局 周文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