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实力是指一个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科技、文教等各个领域所具备的现实实力和发展能力的集合。现实实力是指当前城市所聚集的要素总量和要素品质。发展能力是指城市在各方面所具备达到先进程度(或现代化程度)的潜力和城市运行高效率所具备的最优环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评价体系,我国城市综合实力比较共分四个层次:最上层是城市综合实力比较指数。其次是将城市综合实力分解成“人口与劳动力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五个一级子系统。第三层分别对上述五个一级子系统进一步分解,在规模、结构、增长速度、效益、效果、能力及水平方面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子系统。第四层为一系列统计指标。按国家城市综合实力比较评价体系测算,湖南13个地级城市中有3个进入全国百强城市,其中长沙市居14位,株洲市居56位,湘潭市居83位。衡阳位于第104位,被排在全国城市百强之外。
一、全国百强城市简介
由于受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等因素影响,我国城市发展各具特色,且发展不平衡。据2007年全国城市年报,全国地级及以上286个城市进行年报统计 (缺少拉萨数据,未含拉萨,下同)。在进入全国百强城市中,按照区域分,东部地区城市进入百强城市的总量和比例都居全国领先地位。东部87个城市中有56个进入百强城市,进入比例为64%;东北地区城市在百强城市中占据了10位,进入比例为30%;中部地区城市在百强城市中占据了15位,进入比例为15.8%,进入比例最小。西部地区有19个城市进入百强城市之列。
在进入全国百强城市中,湖南13个地级城市中有3个,其中长沙市居14位,株洲市居56位,湘潭市居83位。与2004年比较,长沙、株洲城市综合实力增强,湘潭城市综合实力有所下降。长沙市前进5位,株洲市前进26位,湘潭市后退13位。湖南13个地级城市年末总人口(不含市辖县)1201.11万人,比上年增长1.2%,占全省年末总人口的17.7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不含市辖县)312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7.1%,比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快5个百分点,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41.7%。随着全国城市化继续推进,衡阳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对全省的影响程度也在日益增强。
二、衡阳与全省13地市及全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比较
1、GDP总量水平比较。2006年全国百强城市中,GDP总量超过1000亿元的有30个,其中12个城市超过2000亿元,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佛山、杭州、东莞、南京、重庆、沈阳和武汉。湖南13市中只有长沙市超过1000亿元(1066.64亿元)。其他12市依次为:岳阳344.36亿元、常德325.27亿元、株洲285.25亿元、湘潭242.61亿元、衡阳146.64亿元、郴州143.88亿元、益阳121.96亿元、永州120.35亿元、娄底106.62亿元、邵阳78.06亿元、怀化73.34亿元、张家界66.7亿元。衡阳GDP总量水平比全国百强城市长沙、株洲、湘潭分别低920亿元、138.64亿元、95.97亿元
2、主要效益指标比较。2006年全国百强城市人均GDP为41890元,每百元GDP提供的财政收入18.4元,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11320元。湖南省长沙市在全国城市中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2006年人均GDP为49704元,比全国百强城市多7814元,比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多17902元;每百元GDP提供的财政收入9.85元,比全国百强城市少8.55元;每万元GDP耗电、耗水分别比全国百强城市少379度和19.5吨。2006年湖南省株洲市和湘潭市虽进入了全国百强城市,但人均GDP比全国百强城市分别少5932元和8195元,每百元GDP提供的财政收入比全国百强城市分别少11.8元和13元,每万元GDP耗电分别比全国百强城市多594度和1463度,每万元GDP耗水分别比全国百强城市多46.9吨和127吨。2006年,衡阳市人均GDP为15460元,比全国百强城市少26429元。比全国百强城市长沙、株洲、湘潭分别少34244元、20498元、18235元
3、经济结构比较。2006年全国百强城市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212亿元、53486亿元和50659亿元,结构比为2.1:50.3:47.6。百强城市在工业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发展重点已转向信息、金融、房地产等更高层次的社会服务领域。湖南13地市中,长沙市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更优于全国百强城市。2006年长沙市一、二产业比重分别比全国百强城市低1个百分点和16.9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比全国百强城市高17.9个百分点。衡阳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7.3亿元、66.5亿元和72.8亿元,结构比为5.0:45.4:49.6。
三、全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结构特征及湖南13个城市综合实力在全国城市排位情况
2006年全国百强城市数据显示,我国城市综合实力分布呈东强西弱局面,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城市发展较快,特大、超大城市是百强城市的主角,一些大中城市凭借特色产业和突出效益挤入百强之列。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6年全国百强城市在人口与劳动力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5个子系统中,分别有78个、83个、84个、79个和72个进入各领域的前100名,每个领域大约有20%左右的百强城市并未进入单领域的前百名。
2006年,湖南13个城市综合实力的5个子系统中,长沙市除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未进入全国前100名外,人口与劳动力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4个子系统已进入前100名。株洲市和湘潭市除经济发展未进入全国前100名外,人口与劳动力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4个子系统已分别进入前100名,岳阳市人口与劳动力、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分别进入前88名和81名,怀化市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分别进入94名和67名,衡阳市人口与劳动力发展、常德市经济发展、张家界市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分别进入单领域的前百名,邵阳市、益阳市、郴州市、永州市和娄底市均未进入一个单领域的前百名。
四、几点建议
1、要努力提升衡阳城市综合实力。从全国百强城市看,城市越大,其效应和规模效益更大,对资金、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的吸引也就更大;城市越大,更容易调整城市的经济结构,强化城市内部分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专业机构、中介机构,为社会提供全面的服务,进一步促进整体效益的提高;城市越大,消费市场发育会更加完善,社会需求增加,生产更加发展。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城市综合实力的强弱并不唯一由规模决定,运行效益、内部结构、地方特色也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例如,人口规模并不突出的苏州凭借其高新技术开发园区和工业园区,大庆、东营凭借其石油资源与开发,长沙凭借其超前的文化服务等,克服人口规模优势弱的局限依然闯入前20强。因此,衡阳只要增强运行效益,优化内部结构,扩大规模,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也将提升城市综合实力,靠拢或将闯入全国百强城市。
2、要着力于衡阳经济实力的全面与协调发展。长株潭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生态建设、“两型”产业、“两型”技术必将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综合实力水平必将全面提升。在全国城市排位中,衡阳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位于202位,处于相对弱势。2006年全国百强城市中有2/3的城市得益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与2004年比较,长沙市在省会城市的综合实力排位由2004年的第8位提升到第5位。得益人口与劳动力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位次均有较大幅度提升。株洲市和湘潭市人口与劳动力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4个子系统进入前100名,已进入全国百强城市,但经济发展核心指标分别居144名和122名。衡阳未能闯入全国百强城市,其原因是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3个子系统中的排位相对滞后。因此,衡阳要认识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三个方面的薄弱环节,着力于衡阳经济实力的全面与协调发展。
3、全面推行衡阳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建设。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是区域城市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长株潭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长株潭城市群将率先构筑体制优势,率先形成发展活力,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国内外、省内外的各种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率先破解体制机制的瓶颈制约,为衡阳及湖南城市建设注入强大的动力。建议衡阳利用区域优势,突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发展,全面激发各方面积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形成竞相发展态势,利用长株潭城市群的强烈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发展衡阳经济,力争进入全国百强城市序列。进入全国百强城市既是衡阳的形象工程,更是对外招商引资的一块招牌。同时,也是推动衡阳在湘南地区率先实现崛起的一个里程碑!
[衡阳市统计局 张孝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