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扩大就业摆在十分突出位置,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配套措施,较好地缓解了社会用工的压力。城镇扩大就业成效显著,社会用工稳中趋升,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建设之中。但是社会用工需求中的结构性矛盾和特殊群体就业问题仍值得引起重视。
一、社会用工现状特点
衡阳是一个人口大市,也是一个农业大市和老工业基地。目前,衡阳市社会用工仍是农村和农业用工占大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加快,农村和农业用工已逐年减少;城镇用工总量增加,增速加快,成为吸纳社会新增就业的主力。其主要特点表现为:
1、社会用工总规模扩张快,就业形势持续向好。至2007年末,衡阳市人口总规模达到728.88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为556万人,经济活动人口为411万人,社会用工总规模(社会从业人员)401.5万人,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为72.21%,劳动力参与率73.9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44个百分点。城镇用工总规模为98.34万人,占社会用工总量的24.5%,比上年增长8.9%。全市劳动用工总规模逐年增长,社会从业人员由2000年末的373.8万人扩张到2007年401.5万人,七年间净增27.7万人。劳动用工稳步攀升,极大地缓解了就业和稳定的压力。全市社会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2、社会用工结构优化。一是城乡用工结构优化。城镇用工成为新增就业的主体和农村转移就业的载体。城镇社会用工规模由2000年末的70.7万人增加到98.34万人,净增27.64万人。农村从业人员由2000年末的205.5万人增加到303.46万人,净增97.96万人,农村从业人员占农村人口的比例由2000年的39.5%增加到70.75%,七年间比例扩大了31个百分点。农村从业人口占农村人口比例大幅提高,意味着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即在不考虑年龄因素的情况下,75%以上的农村人口实现了社会就业。而在农村从业人员净增97.96万人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仅比2000年增加了2万人,这说明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通过劳动力对外输出向城镇成功转移实现的。在农村从业人员的增量中98%以上实现了城镇转移就业,农业用工在逐年缩减。二是产业用工进一步优化。一产业用工比例由2000年末的47.24%下降到去年末的45.5%。二、三产业用工由2000年末的197.2万人,增加到去年末222.9万人,其中第三产业用工规模达以142.2万人,占35.4%,比2000年净增了14.8万人,增幅达11.64%。二、三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三是从不同经济类型用工情况看,城镇单位用工49.33万人,其中,城镇国有和集体经济用工为33.69万人,占城市经济用工总量的34.3%。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特别是企业改制的深入,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从业人员总规模呈缩减趋势,而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个体经济成为吸纳新增就业人员的主要阵营。2007年末全市城镇个体私营经济用工总规模达到49万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鼓励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实现了城镇就业的有效分流,极大地缓解了城镇就业压力。
3、特殊群体的就业状况有明显改善。下岗人员,“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工业化、城镇化扩张的失地人员,残疾人员等,这些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状况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成为各级政府指导和财政扶持就业的重要对象。自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1.7万人,累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89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4.47万人,组织农民工培训和技能人才培训共计58万人。2007年,全市帮助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的关爱工程启动,全市11503户零就业家庭实现了至少一人就业,全市零就业家庭达到动态清零。残疾人就业问题已列入各级政府就业指导的重要课题,全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依法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工作全面铺开。残疾人就业将纳入全市就业重点支持和保障体系之中。
4、经济发展和结构的优化,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用工有效扩容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全市经济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连续保持着百分之十二以上的增幅递增。城市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中的主体二、三产业发展迅猛,二、三产业增加值总量已由2000年的248.8亿元增加到去年的622.11亿元,如不考虑价格因素,是2000年的2.5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之比由2000年的27∶40∶33优化为24.45∶40.73∶34.82。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287元,比2000年增长213.8%,翻了一番。城市化水平由2000年的26%上升到41.22%,上升了15.23个百分点。强劲的经济发的推动力和城市大规模扩张为社会用工提供了市场。
5、各级政府为促进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为扩大就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完善就业政策措施支持体系,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及劳动就业工作考核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劳动力市场建设和服务网络建设初具规模。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仅2007年全市投入到就业的支持资金就达1.5亿元。全市现有乡镇和社区就业服务机构346个,工作人员近400人,现有劳动市场13个,全市共组织大型劳动招聘会15场。劳动用工服务的软硬件设施基本完备,服务网络体系初具规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压力仍然存在。据劳动力抽样资料和相关资料测算分析,衡阳市目前动态失业人员总规模为8-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近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常量为3-4万人。全市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为72.2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9个百分点,就业压力仍不可小视,此其一。二是在从业人员中,劳动时间不饱和,短期歇业,季节性用工,半失业情况在制造业、建筑施工和私营企业中仍不同程度存在。三是全市农村近170万人的民工流是全市劳务输出和转移就业中最大的变数,一旦周边省市用工环境变化,净流出大规模缩减,就会打破全市社会用工现存的基本平衡格局,大大增加本市城镇就业市场压力。四是通货膨胀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预期对就业容量的影响。五是新的《劳动合同法》在规范企业劳动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同时,提高了用人单位的劳动成本,挤压了企业盈利空间,将迫使企业减少用工数量,提高用工效率,因而,在同等条件下,企业用工总规模将有所减少。
2、社会用工的结构性质矛盾仍然突出。劳动者素质、劳动技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在农村,一方面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求职,形成庞大的民工流,而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无一技之长,靠纯粹的体力劳动谋生;而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耕地抛荒,无人耕作。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宁愿外流打工,艰难度日,也不愿守家种田。在城市,一方面高端技术人才、高级技工,特殊工种人才短缺,苦累脏工种用工难求;而另一方面则是下岗失业人员和一般普工求职困难,高不成,低不就,有的甚至宁愿吃低保也不愿到力所能及的岗位去工作。衡阳市目前轧钢、冶金、钢管深加工、发动机等工种高端人才缺乏,招工难,普工中纺织女工和餐饮服务用工招工难。这种两极用工难求并存的状况尚无改观迹象。结构性矛盾最突出的表现为劳动者自身素质和技能难以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据1%人口抽样资料,衡阳市劳动力资源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6.5%,而高中及以下文化的占75%以上。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与市场需求严重不匹配。而随着产业升级速度加快,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学历和职业技术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这种供需结构性矛盾在短期内仍难以改变,成为影响社会用工的结构平衡的主要因素。
3、特殊群体的就业支持和保障有待加强。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就业人员,农民工就业人员、残疾人员等这些就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就业的合同签订率低。调查显示,这些人员就业合同签订率不足50%,且70%以上是一年以内的短期用工,就业稳定性和职业稳定性差。培训时间短,特别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覆盖不够。据全省农村住户劳动力转移抽样调查资料,衡阳市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只有10%。劳动报酬低,就业质量低,残疾人就业指导刚性不够,社会理解支持不够,阻力大,就业基金征收效果不佳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三、几点建议
1、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增加就业数量,提高就业质量。各级政府要把思想统一到温总理强调的“要用百倍的努力把就业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的精神上来,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抓紧建立和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包括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和群众统筹的就业政策。加快培育市场就业机制,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建立完善的以就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制,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造能力。抓紧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落实促进残疾人就业政策,巩固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结果,开展动态援助,建立帮助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制度;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等,努力增加就业数量,提高就业质量。
2、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和服务监督工作。要加大对《就业促进法》和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工作,强化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家和各部门对就业的责任意识,形成社会合力。加强对劳动者的劳动观念和择业观念教育,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不断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强劳动市场监督,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大对弱势群体的维权力度,促进公平就业。
3、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力度,逐步建立面向所有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紧构建由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劳动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上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立体教育和培训体系,使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覆盖每一个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4、加快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只有经济发展才是就业的可靠保障和载体。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衡阳工业,积极承接沿海工业梯度转移,构建以新型工业为支持,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调整,优化和重组现有城乡分割、关联性不强和结构趋同的产业体系,逐步构建城乡经济融合、一体化的格局,扩大就业空间。
5、加强部门协调,确保对特殊群体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把党和政府对特殊群体就业的各项扶持和优惠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诸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税费减免、残疾人按比例安排就业和基金征缴等等。要统一认识,加强部门协调,确保政令畅通,把对特殊群体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让他们更多地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衡阳市统计局社会科 刘贤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