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世界各地粮食价格飞涨。3月4日,作为全球基准的泰国大米报价500美元/吨,创下了1989年以来20年的历史新高。4月24日,其报价又创新高,达到了1000美元/吨,短时间内,在高价的基础上又翻了一番。为了保障国内供应,许多大米出口国开始限制大米出口。国际粮价上涨,固然与粮食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有关,但笔者认为,这样短时间内的暴涨,加上大米出口国限制大米的出口,更是发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世界粮食短缺时代可能已经来临。
中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强,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大国。在这个国际粮价持续快速上涨、大米出口国纷纷限制大米出口的大背景下,温总理指出:养活13亿中国人,决不能依赖进口粮食,决不能依靠外国人种田来养活中国人,中国人必须自己养活自己。
衡阳是一个产粮大市,水稻播种面积、产量居全省前列,是国家重要的大型商品粮基地。在世界粮食短缺时代可能已经来临的今天,衡阳粮食生产的状况如何?在发展粮食生产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抓好粮食生产,才能在“中国人必须自己养活自己”的现实中担当起一个“产粮大市”、一个“国家重要的大型商品粮基地”的责任?本文将对此作些初步的探讨。
一、衡阳市2003年到2007年粮食生产情况综述
粮食生产是一个受国家政策、生产效益、天气条件三个因素的影响非常明显的行业。2003年到2007年五年间,在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衡阳市粮食生产经历了一个从快速增长到总体平稳的发展过程。
(一)政策暖风,促进了衡阳粮食生产的快速增长
2003年及以前几年,衡阳市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粮食生产,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在2001年到2003年连续三年都出现了滑坡。其中2003年粮食总产量创下了衡阳市1983年以来20年的新低。
从2004年开始,中央政策明显向“三农”倾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这一年,中央在时隔18年后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首次实施了对种粮农民给予直接补贴、对水稻生产给予良种补贴的政策;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税税率在2003年的基础上,又降低3个百分点;对粮食实现保护价收购。这些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2004年衡阳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较2003年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93.32万亩,产量330.39万吨,重新突破了300万吨大关,分别比2003年增长14.54%和20.63%。其中,全市粮食的主导品种稻谷播种面积为680.28万亩,产量为303.45万吨,分别比2003年增长17.65%和22.29%,。同时,因为政策的刺激作用,农民种植水稻的单改双倾向非常明显。2004年全市单季稻种植面积为43.2万亩,比2003年大减19.02万亩,减少幅度达30.57%。
2005年,中央继续加大了惠农政策力度,继续实行种粮补贴、水稻良种补贴、出售粮食最低保护价格和购置农机补贴,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种粮积极性继续高涨。全市粮食播种面积808.89万亩,比2004年又增长2.0%。其中稻谷播种面积698.51万亩,比2004年增长2.7%。农民种植水稻继续了2003年的单改双倾向,全年单季稻种植面积为39.69万亩,比2003年又减少了8.1%。这一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了335.78万吨,比2003年增长1.6%,创历史新高。其中稻谷产量310.30万吨,比2003年增长2.3%。
2006年到2007年,全市粮食生产在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发展势头有所放缓,农民种植水稻单改双意向开始变淡,并出现了逆转,单季稻种植面积又开始呈增加趋势。但由于中央和各级政府继续实施各项惠农政策,加上粮食价格的逐渐走高,全市粮食生产还是实现了总体上的平稳发展,产量始终保持在300万吨以上。
(二)效益偏低,制约了衡阳粮食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市场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人们进行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会考虑到一个效益问题。农民所进行的粮食生产,也是一项经济活动,他们也会考虑生产效益。粮食生产效益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衡阳市粮食的主要品种——水稻的生产效益如何?据调查,2007年双季稻每亩的产值为1292元,每亩消耗545元,每亩收益为747元。这个收益是高是低?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考量。一是把种植水稻与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收益进行比较。根据调查,种植一亩烟叶的收益为883元、种植一亩西瓜的收益为1653元、种植一亩辣椒的收益为2256元,分别是种植双季稻收益的1.18倍、2.21倍、3.02倍;二是把种植水稻与外出务工的收入进行比较。2007年,衡阳市农民工日工资水平在60元左右,也就是说,种植一亩双季稻的收益还比不上农民外出务工半个月。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种植水稻的收益偏低。这是对2007年一年的静态比较,如果考虑到农资价格和农民外出务工工资水平的上涨速度高于粮食价格的上涨速度这个因素,种植水稻的(心理)预期收益还会更低。这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2006年和2007年单季稻种植面积出现反弹就可以看出,由于种粮效益偏低,农民种植双季水稻的意愿较前两年有所减弱。正是因为这样,衡阳市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粮食生产的快速增长势头在2006年和2007年并没有得到延续。
(三)天气无常,导致了衡阳粮食生产一波三折
衡阳地处东经110°32′16″—113°16′32″,北纬26°07′05″—27°27′24″,位于湖南中南部,湘江中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降水为1339.1毫米,年平均日照为1358—1717小时,以红壤、紫色土为主,总体来说,非常适合粮食作物生长。2003—2007年五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各年份天气有好有坏,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一。
2004年和2005年两年间,全市基本上都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未出现大的灾害性天气,极为适合粮食作物生长,利于粮食作物的产量形成。这两年粮食单产分别达到了416公斤/亩和415公斤/亩。加上农民种粮食积极性较高,播种面积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粮食总产量2004年接近1996年的水平,为330.39万吨,2005年则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为335.78万吨。
2003年、2006年和2007年三年,衡阳市天气遭遇了一些反复,农业灾害性天气出现比较多,有的还比较严重,影响了粮食的生产。其中:2003年遭受了夏、秋、冬三季特大干旱的考验,加上这一年粮食播种面积创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的新低,粮食总产量也创下了全市1983年以来20年的新低;2006年衡阳先是在4月11—14日,遭遇了全市范围内罕见的大风暴雨强降温天气(24小时内降温21℃,最低气温降至6.7℃),局部地方还遭受了冰雹袭击,给早稻育秧和部分早插田造成了较大的影响。5月份又出现了长时间的阴雨寡照天气,造成水稻有效穗减少,每穗总粒数减少,早稻单产减产。到7月份,又遭受了7.15特大洪涝灾害。这一年,尽管全市的粮食播种面积较2005年略有增加,但平均单产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粮食总产量较2005年反而出现了减少(如表一);2007年,衡阳先是在6—8月遭遇了全市范围内罕见的大旱灾,接着8月下旬,在耒河、洣水流域又遭受了洪灾袭击,又一次给全市的粮食生产带了严重的影响。好在2006年和2007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继续保持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所以粮食总产量还是守住了300万吨的关口。
二、衡阳市当前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劳力不足,制约了农民扩大种粮面积的能力
近年来,在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大背景下,衡阳市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这些外出务工的人员中,大部分都是5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在家的基本是老年人、妇女和小孩。根据2006年农业普查数据,2006年末,全市共有农村劳力资源总量为236.6万人,其中50岁以下158.9万人,在劳力资源总量中,从业人员为215.14万人,也就是说,还有11.46万劳动年龄内的人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从业。在从业的人员中,外出的劳动力为132.23万人,其中50岁以下127.15万人。
也就是说,80%的农村5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资源都流出了农村,如果按农村从业人员来计算的话,这个比例还要高。
发展劳务经济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劳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不富余”的劳动力也一起转移了。由于衡阳市当前粮食生产的现代化程度还不高,种田仍然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体力活。光靠留守农村的老人、妇女、小孩来承担,肯定是不行的,必将会影响农民扩大种粮面积的能力。
(二)效益偏低,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一方面农资涨幅过快,吞噬了粮食涨价带给农民的利益。这几年粮食等农作物的价格涨幅较大,但种粮所必须的化肥、农药、雇工等价格的涨幅更猛、更刚性,农民从物价上涨潮中获利不多,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受到农资价格上涨的压抑。据调查,普通水稻的价格2006年平均1.44元/公斤,2007年平均为1.6元/公斤,涨幅只有11.1%。而农资、人工价格远远超过了普通水稻的涨幅,如尿素价格今年为2450元/吨,比去年同期涨63.33%;钾肥价格为4000元/吨,比去年同期涨210%;农达牌农药为46.5元/千毫升,涨幅高达34.8%;农村雇工价格为60元/天,涨幅达71.4%。农资、人工的涨幅远远超过了普通水稻的涨幅,吞噬了粮食涨价带给农民的利益。
另一方面水稻种植比较效益低。这个问题在前面已经讲到了。正是因为这样,现在农民普遍存在一种“种粮管吃饭,赚钱靠打工”的思想。因此,没有一技之长(或年老力衰)、只能在家务农的农民在种植意向上往往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种植水稻的意愿不强;而只要有点手艺的,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外出打工。
(三)生产分散,种粮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当前的粮食生产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这种分散的经营方式的优点是农民有了最大的生产自主权,其缺点是生产缺乏统一管理,生产要素不能形成合力,无法形成规模效益。这也是目前种植粮食的效益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推进粮食的规模化种植,实现连片的机械化生产,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几千年来从未拥有自己的土地的农民,骨子里都有一种对土地的渴望和占有欲,都认为土地是自己的“命根子”。大部分农民情愿让自己名下的承包地季节性抛荒甚至全年抛荒,也不愿意交给别人经营。在缺乏一个合适机制的情况下,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困难重重。
(四)政策变味,刺激农民种粮的作用减弱
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这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如:取消农业税,给农民发放种粮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实行粮食收购保护价等等。这些政策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生产、保护粮农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实际操作,其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这些政策刺激农民种粮的作用正在弱化。
一是有些补贴资金的实际发放对象不合理。比如种粮补贴,中央的目的是作为生产性补贴补贴给种粮户,而实际操作上却是补贴给了稻田的承包户,农民种粮与不种粮都可以拿到,有的甚至种一季稻的也可拿双季稻的补贴。生产性补贴实际已经变成了人头福利。变味的种粮补贴在持续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功能上肯定会大打折扣。现实也正是如此,在2004年和2005年种粮补贴实施之初两年,农民种粮积极性非常高,全市稻谷播种面积增长非常快。而近两年,虽然国家的补贴力度在不断加大,农民种粮积极性却并没有同步提高,从2006年和2007年一季稻播种面积逐渐增多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二是国家的支持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并没有给种粮农民带来同等的、实在的利益。一个典型的情况就是:每当国家出台支持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时,农资价格就大幅上涨。对于国家的优惠政策,农民只是一个 “中转站”——把好政策中转给农资生产企业和流通领域。农民只得其名,不得其实,空欢喜一场。最终的结果就是,政策刺激农民种粮的作用减弱。
三是某些政策存在滞后性,不能给农民带来实际利益。如: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今年国家确定粳稻收购保护价为79元/百斤,而市场上早籼稻都早已达到85元/百斤,这种保护价对农民来说没多大的吸引力。
(五)设施老化,增加了农民种粮的难度和成本
衡阳属典型的丘陵地带,高岸田比较多,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对搞好粮食生产尤为重要。但是,衡阳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基本上是修建于上个世纪60—70年代,有的甚至是50年代。经过近几十年来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加上90年代以来,村集体和农户投在水利建设上的资金很少,对水利等基础设施维护做很不够,农业税取消后,这种情况更加严重。现在干渠渗水、支渠淤塞甚至中断等现象比比皆是,这些设施中只有不到50%还能勉强正常发挥设计灌溉效益。如我们调查的衡南县相市乡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欧阳海灌区东干渠,目前已经有几年不通水了。同时在家庭联产承包前按大面积灌溉思路设计的支渠系统,已经不适应一家一户的小面积灌溉了。水利设施的老化、功能的退化,大大削弱了其对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加大了农民种田的难度,增加了农民种田的成本。如去年下半年衡阳遭遇严重旱情时,农民用于水稻抗旱的成本非常高。据调查,去年旱灾严重的地方,农民每亩抗旱花费达到70元以上,个别农民由于不忍看到快到手的粮食被干死,根本就不惜血本,每亩的花费高达300元以上。
(六)技术落后,加大了农民种粮的风险
一方面由于农村大部分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在家种田的大都是一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相对偏低人。他们一是缺乏改进种植技术的主动性,二是缺乏接受新的种植技术的能力。致使新技术难以推广。
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年来,基层农技服务单位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一级农技推广体系已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推广和服务功能,很多工作人员都离岗离职,而在岗的人员精力也主要用于保障自身生活的农资经营创收上,公益性服务工作难于开展。
新技术不能推广,农民还是靠传统的方式和经验种田,一旦遇上新的问题,就无法解决。这无形中就加大了农民种粮的风险。在调查中我们就发现,现在市场上种子、农药品种繁多,农民购买时普遍感到无所适从;对免耕直播、正确防治病虫害等技术由于没有人指导,也是一知半解。很多农民反映说:“国家取消农业税和对农民种粮实行补贴等政策确实好,但近年来农业生产技术却无人管了。别说什么新技术,就是杀虫防病我们有时都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用什么农药了。现在病虫害又多,种田的风险真的很大。”
三、抓好粮食生产的建议
(一)保护耕地
耕地是进行粮食生产最基本的要素。保护好耕地,是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保护耕地主要包括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集约使用耕地三个方面。
1、保护耕地数量。
近年来,由于城镇扩容,国家建设、农村建房、修路等原因,衡阳市耕地保有量在一年年地下降,保护耕地数量已经刻不容缓。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坚决遏制各种乱征乱占耕地现象。要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征地补偿,依法规范土地出让市场,节约每一寸土地。要认真抓好农田整理、农村废弃宅基地整理和土地复垦工程。
2、提高耕地质量。
由于酸雨的侵害,农药、化肥、添加剂、农用薄膜的滥用,地表水的污染,工矿企业、建设工程项目的排污、倾渣占压土地、破坏灌溉和生态植被等,致使土质恶化,地力退化,造成现有耕地质量下降,有的甚至使农业生产无法进行。其带来的损失不亚于耕地的乱占滥用,将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到粮食安全生产。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遏制耕地质量持续恶化,确保耕地安全。一是要强化耕地质量意识,把耕地保育纳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严格保护耕地质量;二是要充分发挥科技作用,开展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农田污染预防与修复工程,保育生态农田工程等;三是要采取系统治理的办法,充分调动农民提高耕地质量的积极性。要将耕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农村生产生活污染结合起来,与创建“文明村镇”、“生态家园”活动、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结合起来。
3、集约使用耕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原因,耕地数量的下降趋势还将继续。提高现有耕地的使用效率比努力去增加耕地的数量显得更加现实。集约使用耕地就是提高耕地使用效率的一个根本途径。一是要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引导农民多种双季稻,减少双改单现象;二是要努力控制农村土地抛荒。要研究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减少农村土地抛荒,尤其是要坚决杜绝连片的大面积抛荒。
(二)加快土地流转,培养种粮大户
为了解决当前粮食生产过于分散、无法形成规模效益这一现状,必须尽快建立一个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把耕地的经营权集中起来,让一些种粮能手和经济实体去发展规模化种植、实行机械化生产。实现粮食生产由分散型向规模型的转变。一是要尽快出台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性文件,让土地流转有法可依;二是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的信息平台,帮助农民了解土地流转供需状况;三是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的协调机制,帮助处理流转双方利益关系,规范土地流转操作;四是要对土地流入的种粮大户进行政策扶持。
(三)强化对农资和粮食市场的管理
农资涨幅过快,加上粮食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吞噬了粮农的利益,也吞噬了国家的部分支农政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一定要强化对农资和粮食市场的管理,以保护粮农的利益,提高他们种粮食的积极性。一是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要保证农资生产企业所需的煤、电、油等原料的供应,要优先满足农资运输需求,要积极组织好农资货源,确保农资品种多、数量足、质量好、价格优。要坚决打击垄断市场、强买强卖、人为操纵物价的行为;二是要切实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探索实行农资供应及经销商资格认证制度、定点制度。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防止坑农害农事件发生,维护农民的利益;三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对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管,严厉打击粮食收购中的压价压质行为,确保粮农的应得利益不受侵害。
(四)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支持农政策
这几年,国家的支持农政策对发展粮食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些政策对农民种粮的激励功能并没有随着“含金量”的逐年提高而同步加强。因此,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支持农政策已经迫在眉前。
一是要严格执行政策不走样。对国家用于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各项补贴,要严格按照“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把资金发到实际种粮人的手中。坚决纠正按承包户、把生产性补贴变成人头福利的简单操作办法。
二是要坚决落实政策不缩水。各级政府要组织力量对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截留、克扣、挪用等任何贪污政策的行为,要进行严肃处理。
三是要积极探索支持粮食生产的新办法。支持粮食生产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于帮助农民提高种粮的效益。而要提高种粮的效益除了想方设法降低种粮、提高粮食品质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粮食的收购价。但考虑到粮食在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其价格的波动对整个物价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放大效应,所以靠简单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来提高种粮效益的做法是不妥的。我们可以探索一种变通的办法,比如参照农业税取消前的定购粮做法就比较合适。国家可以用高价向农民以种粮面积为基础定购一定数量的粮食。这样就可以更加有效地刺激农民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又可以让真正的种粮户享受到该政策,还可以改变农业税取消后农民的国家观念、集体观念越来越淡薄的局面。要实施这种政策的关键在于恢复并强化粮食部门的职能。粮食不是一般的产品,尤其对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它更是一种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粮食部门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上应该要有更多的职能,承担更多的责任。
四是要调整支农政策的重心。国家这几年用于支持粮食生产的资金项目非常多,数额非常大。据统计,衡阳市2007年单三补资金(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直补)总额就达24945.41万元,农民人均得到44.82元。2008年在这个基础上还将大幅增长。不可否认,这种给农民直接发钱的政策的积极意义确实非常多,但是却存在无法集中资金、实现大钱办大事的弊端。所以,一定要适当调整支农政策的重心,使支农政策向更理性、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五)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农田的生产能力,降低农民种粮的成本,增强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这既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本需要,也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一是要切实增加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农田水利投入体系。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有效的投入增长机制,确保每年投入比例稳步增长。要整合相关部门的涉水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率。要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水利设施投工投劳,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兴建小型水库、小山塘、山地蓄水池等山地水利工程项目。要实施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补偿办法,尽快出台相关实施细则,保障有关明文规定收取的资金都应该全部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要切实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提高已建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寿命。要抓好病险水库和骨干塘的除险加固、山平塘维修、渠系清淤防漏,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施的作用;要稳定乡镇水利服务站。发挥其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核心作用。
三是要扩大有效灌溉面积。一方面要延伸现有支渠系统,改大田灌溉为小田灌溉;另一方面要抓好干旱死角的整治工作,改善其灌溉状况。
(六)完善农技推广和服务体系
农技推广服务是一项推动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非常重要且富有成效的公益事业。它是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科技含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一是要增加对农技推广和服务工作的资金投入,建立农技推广事业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和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建设。同时要鼓励农村群众性科技组织,开展农技服务活动,实行农技服务政府和民间两条腿走路的格局,为农技推广和服务工作提供机构保障。
二是要加强对农技推广和服务队伍的管理,提高农技推广和服务人员的素质,强化农技推广和服务人员的责任。
三是要大力推广粮食种植新技术。重点是推广优质高成品种、测土配方施肥、免耕栽培、科学田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节本增产技术,提高农民种粮食水平,降低农民种粮风险。
[衡阳市统计局李伟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