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衡阳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化农村改革,克服了年初特大冰冻灾害的影响,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粮食生产形势较好。
今年衡阳把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全市“三农”工作的重点,提出了全市粮食生产要恢复到1998年的水平的目标。制订了一系列工作措施,包括成立粮食生产领导小组、实行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签订粮食生产责任状、出台粮食生产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大力发展双季稻、遏制耕地抛荒等等。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衡阳粮食生产形势较好,呈现出“四增一减”的局面,即粮食播面增加、双季稻面积增加、种粮规模户增加、优质稻面积增加、抛荒面积减少。2008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预计为815万亩,比上年增长1.7%,其中早稻实播面积为319.56万亩,比上年增长1.8%,双季晚稻预计为340万亩,比上年增长4%;全市种植20亩以上的大户有2万户,比上年增加20%。预计全市优质稻面积可达359万亩,比上年增加8.82万亩。
(二)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中有增,油菜收成好于预计。
今年上半年来,衡阳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经济作物生产也实现了稳中有增。其中:烟叶种植面积15.75万亩,比上年增长5%;瓜果类种植面积23.24万亩,比上年增长0.8%;花生种植面积21.98万亩,比上年增长1.3%;蔬菜种植面积66.09万亩,比上年增长4.5%。衡阳市是首个全国“双低”油菜国家级基地。今年的油菜在经历了年初的低温天气后,到3月份,衡阳气温异常偏高、光照异常偏多,对油菜的授粉结夹十分有利,4、5月份气温持续偏高,降水偏少,日照正常,有利于油菜的成熟。这样好的天气,加上后期管理得当,全市油菜生产恢复良好,出现单产与总产同步增长的态势,收成远好于预计。2008年油菜收获面积达到169.05万亩,比上年增长3.29%,总产量为15.75万吨,比上年增长6.17%。
(三)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实现了冰灾过后的恢复性增长。
由于受国家促进畜牧业发展政策的影响,加上衡阳市继续加快推进养殖业“双万”工程,同时肉类特别是生猪价格自去年以来开始走高、至今仍是高位运行,农民(包括一些企业)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非常高。今年以来,衡阳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实现了冰灾过后的恢复性增长。上半年全市出栏肉猪409.75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5.86%,出笼家禽4231.37万羽,比去年同期增长7.65%,禽蛋产量76450吨,比去年同期增长4.45%。
(四)农村经济总量保持增长。
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138.6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其中:农业总产值40.3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林业总产值1.7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3%;牧业总产值81.2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渔业总产值12.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7%;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7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4%。
(五)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
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591元,同比增长16.40%,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6.3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1264元,同比增长18.4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48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收入1141元,同比增长10.35%,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4.41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保持同步增长。就其增速和绝对数来看,工资性收入继续高于家庭经营收入。这主要是因为这两年来,农民工工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只要务工的高收入和种养业的相对较低效益格局短期内没有根本改变,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的差距还将进一步加大。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投资少
近两年农户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增长缓慢,主要原因还是农业的投资回报率不高,农户投资意愿不强。在水利建设方面,2006第二次全市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农村农田水利建设投资资金筹措困难,仅有8.94%、10.15%和7.76%的村的农田水利建设投资资金分别来源于国家、集体和其他,还有绝大部分(74.63%)村的农田水利建设投资资金根本无来源,这种状况在今年上半年并无改观。
2、务农意愿弱
据2007年农业年报数据,衡阳市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均可用耕地为2.23亩,按2007年种双季稻一亩纯收益747元计算,一年从耕地上只能获得1666元纯收益,显然效益太低。正是因为这样,现在农民普遍存在一种“种粮管吃饭,赚钱靠打工”的思想。因此,除没有一技之长或年老力衰、只能在家务农的农民外,只要有点手艺和年青力壮的,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外出打工。农村生产要素大量流失,造成的后果就是耕地大量抛荒、疏于田间管理,农产品总量增长困难、结构平衡难度加大。
3、从农产品涨价潮中受益小
农产品在所有消费品中居于最基础的地位,对农民来说,农村土地分散、利用效率低,农民种植和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不够,导致农业效率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使农民缺乏影响和掌控农产品市场和定价能力。我国农产品涨价更多的是受农产品成本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而价格上涨中的利润又大多被流通环节和农资生产企业拿去。这几年粮食等农作物的价格涨幅较大,但种粮所必须的化肥、农药、雇工等价格的涨幅更猛、更刚性,农民从物价上涨潮中获利不多,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受到农资价格上涨的压抑。据调查,2008年3月份,粮食企业粮食全国平均每50公斤收购价格为79.3元,其中,稻谷、小麦、玉米每50公斤收购价格分别为86.9元、79.2元、71.7元,分别比2007年4月份上涨了5.2%、8.9%、6.6%和7.8%。在此期间,稻谷中的早籼稻价格上涨了11.2%,晚籼稻上涨了11%。而农资、人工价格远远超过了普通水稻的涨幅,如尿素价格今年为2450元/吨,比去年同期涨63.33%;钾肥价格为4000元/吨,比去年同期涨210%;农达牌农药为46.5元/千毫升,涨幅高达34.8%;农村雇工价格为60元/天,涨幅达71.4%。农资、人工的涨幅远远超过了普通水稻的涨幅,吞噬了粮食涨价带给农民的利益。
三、几点建议
1、贯彻落实和完善各项支农政策
针对上半年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密集出台很多支农惠农强农政策,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大幅增加对农业生产的各项补贴和奖励资金,各级政府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这些政策,充分做好补贴资金发放的准备工作,进一步核实好农业补贴发放对象和完善补贴发放方式,要让真正种粮的农户、养猪的大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调动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热情。
2、整合支农资金办大事
在农业及农村的发展中,资金短缺历来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怎样用好国家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农投资尤显重要。从我们对乡镇、村干部和农民的调查来看,整合政府支农投资的呼声和要求非常强烈。我们认为要积极按照温总理提出的“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大支农资金协调整合的力度,提高使用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指导思想,在维持现有各类支农投资投向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按照“统筹规划、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加强配合,规范管理、运转高效”的思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通气和各类支农投资的统筹协调、相互衔接、集中安排,着力解决投入分散与重复建设问题,建立支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提高政府支农投资宏观调控能力和效率。
3、坚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目前农村中存在的耕地抛荒、农户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不高、散户不愿养猪、不种双季稻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从农产品生产中获得的收入不稳定、风险大,农民从分散的、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中找不到出路。因此,只有坚持农业产业化的方向不变,坚持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现代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从而大幅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特别是要推进农村土地征地制度改革,大胆探索以货币补偿、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社会保险、财产经营等多种补偿安置方式,向承包户征用土地用于农业规模经营,加速土地合理流转,加快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只有规模化经营占据农村生产的主导地位,才能确保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也才能解决农业产业效益低下的问题。
上半年衡阳市农村经济运行体现了农业生产受灾害影响小、支农政策效果作用明显、农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的特点,下半年将保持目前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全年衡阳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2007年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增长12%左右。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刘霖]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