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是衡阳经济发展实现阔步前进的30年,是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30年,是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30年来,衡阳经济建设虽然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稳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是经济总量持续做大。1978年,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当时,衡阳市年末总人口为556.1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15.9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仅为288元,1988年,衡阳市人口632.1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62.0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992元。到1998年,全市人口697.3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281.7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4054元,2007年,衡阳市人口达728.8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823.5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2287元。改革开放30年,衡阳市人口增加 172.69万人,是1978年的1.31倍。全市地区总产值增加807.5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增加11999元。按当年价计算,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52倍,人均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43倍。
我省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46.99亿元,人均生产值为286元。当年,衡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值的10.86%,衡阳市人均生产总值是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100.70%。衡阳市人均生产总值高于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水平。
198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584.0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999元。衡阳市地区生产总值是全省的10.62%。当年,衡阳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99.30%。
199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3205.5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4667元。当年,衡阳市地区生产总值是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8.7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86.87%。
200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914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4405元。衡阳市地区生产总值是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9.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85.30%。
从总体情况看,衡阳市经济总量持续壮大。但衡阳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在下降。
二是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78年,衡阳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7.18∶32.77∶20.05;1988年,衡阳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4.37∶28.65∶26.98;1998年,衡阳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2.56∶36.24∶31.20;2007年,衡阳市三次产业结构比演变为24.45∶40.73∶34.82。对比衡阳市1978年与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2.7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7.9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18.77个百分点。显示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1978年,1988年,1998年,2007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比分别为40.7∶40.7∶18.6,37.2∶37.9∶24.9,27.4∶37.1∶35.5,17.6∶42.7∶39.7。衡阳市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比全省第一产业比重高6.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比全省低1.97个百分点和4.88个百分点。
三是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1978年,衡阳市全部工业增加值仅为3.88亿元。1988年、1998年,衡阳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3.19亿元和78.45亿元。2005年、2006年、2007年,衡阳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99.97亿元、246.74亿元、307.70亿元。近三年的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7.30%、16.80%、22.20%。
1978年我省全部工业增加值为51.94亿元。1988年、1998年分别为190.40亿元、960.70亿元。1978年、1988年、1998年,衡阳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47%、6.93%、8.17%。
2005年、2006年、2007年,我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189.91亿元,2694.11亿元和3360.59亿元。衡阳市2005年、2006年、200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13%、9.16%、9.16%。显示衡阳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在全省所占比例在提升。
四是财政收入迭创新高。1978年,衡阳市财政收入仅为2.08亿元。1988年、1998年,衡阳市财政收入分别达到3.85亿元和15.46亿元。2005年、2006年、2007年,衡阳市财政收入连续三年年增长达10亿元,分别为31.64亿元、40.03亿元、50.49亿元。近三年的年增长速度分别为21.74%、26.52%、26.14%。
2005年、2006年、2007年,我省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738.50亿元、891.16亿元和1119.31亿元。其增长速度分别为20.60%、19.30%、25.20%。衡阳市2005年、2006年、2007年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财政收入的4.28%、4.49%、4.51%。其增长速度分别高于全省1.14个百分点、1.31个百分点、0.94个百分点。可见,衡阳市自己与自己对比是迭创新高,但占全省总量水平的比例仍严重偏低。
五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较快增长。1978年,衡阳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仅为0.98亿元。1988年、1998年,衡阳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达到12.40亿元和65.65亿元。2005年、2006年、2007年,衡阳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为155.00亿元、186.88亿元、227.90亿元。近三年的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3.50%、20.56%、28.30%。
2005年、2006年、2007年,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为2563.96亿元、3242.39亿元和4294.52亿元,近三年的年增长速度分别为28.20%、26.50%、34.60%。衡阳市2005年、2006年、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占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05%、5.76%、5.31%。衡阳市近三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长速度分别低于全省14.7个百分点、5.94个百分点、6.30个百分点。显示衡阳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虽有一定增长,但与全省比,其投资力度很不够。
六是社会消费品市场交易活跃。1978年,衡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5.78亿元。1988年、1998年,衡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27.15亿元和101.66亿元。2005年、2006年、2007年,衡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202.55亿元、231.08亿元、272.36亿元。近三年的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4.90%、14.10%、17.86%。
2005年、2006年、2007年,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2459.12亿元、2834.22亿元和3356.49亿元,近三年的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4.40%、15.30%、18.40%。衡阳市2005年、2006年、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24%、8.15%、8.11%。衡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2005年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2006年、2007年分别低于全省1.20个百分点、0.54个百分点。
七是居民收入大幅增长。1978年,衡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70.44元。1988年、1998年,衡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136.40元和4918.63元。2005年、2006年、2007年,衡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490.00元、9154.00元、10681.00元。近三年的年增长速度分别为6.69%、7.82%、16.68%。
2005年、2006年、2007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9523.97元、10504.67元和12293.54元,近三年的年增长速度分别为8.20%、10.30%、17.00%。衡阳市2005年、2006年、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省分别低1033.97元、1350.67元、1612.54元,其增长速度分别低于全省1.51个百分点、2.48个百分点、0.32个百分点。显示衡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较大增长,但比全省水平的差距在加大。
1978年,衡阳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52.11元。1988年、1998年,衡阳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84.16元和2422.41元。2005年、2006年、2007年,衡阳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833.00元、4166.00元、4985.00元。近三年的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2.83%、8.69%、14.53%。
2005年、2006年、2007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117.74元、3389.81元和3904.26元,近三年的年增长速度分别为7.20%、8.70%、15.20%。衡阳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个省分别高715.26元、776.19元、1080.74元,其增长速度2005年高于全省5.63个百分点,2006年、2007年分别低于全省0.01个百分点、0.67个百分点。显示衡阳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水平高,其增长速度在放缓。
八是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1978年、1988年、1998年,衡阳市城市化率分别为12.87%、15.22%、19.86%。2005年、2006年、2007年,衡阳市城市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其城市率分别达到33.80%、37.00%、41.22%。2006年,全省城市化率达到38.70%,比衡阳市城市化率高出1.7个百分点。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张孝鹏]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