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衡阳市在遭遇历史罕见的冰冻雨雪灾害和全球金融风暴影响的情况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国民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多项指标突破整数关口,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据初步测算,2008年衡阳市GDP为1000.1亿元,同比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35.7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12.4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52.0亿元,增长12.6%。正如周强省长在参加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衡阳代表团讨论时的指出:“衡阳去年不仅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也为全省经济做出了贡献!GDP迈上千亿新台阶,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在衡阳市GDP突破千亿元大关之时,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哪些特征?衡阳市经济社会在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有什么优势有待发挥?目前我们面临的宏观环境如何?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以后要更加注意哪些方面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浅析。
一、现阶段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厚,发展动力增强
1、GDP突破千亿。自2003年来连续6年保持2位数增长,为衡阳市自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一个发展时期(本文以2003年至2008年六年期间代表衡阳市现阶段发展状况,重点进行分析)。2003-2008年,只用了6年时间,衡阳市GDP总量就从2002年的395.2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000.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00.8个亿,2008年为2002年的2.53倍,增速分别为:10.1%、10.8%、11.5%、12.3%、15.3%、12.0%,六年间平均增速为12.0%。
2、财政收入突破60亿元。2003年至2008年财政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四年连续破30亿元、40亿元、50亿元、60亿元大关,六年的增速分别为:11.1%、21.1%、21.8%、26.5%、26.1%、19%,剔除价格影响,均高于相应年份全市GDP的增长速度,全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从2002年的4.89%提高到2008年的6%,表明该段时期衡阳市经济发展质量较高。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亿元。2003年至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分别为128.13、136.56、155.0、177.70、227.90、305.79亿元,分别增长29.6%、6.6%、13.5%、14.6%、34.2%,特别是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创造了近6年的新高。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73.0、93.6、107.9、123.2、165.9、236.2亿元,分别增长31.8%、28.2%、15.2%、14.2%、34.7%、42.4%。
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亿元。2003年至2008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156.04、176.28、202.55、231.10、272.36、335.64亿元,分别增长7.9%、13.0%、14.9%、14.1%、17.9%、23.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增速呈加快之势,表明衡阳市人们消费能力不断加强。
5、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0亿美元。衡阳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0.91亿美元到2008年的10.76亿美元,六年间增长了近11倍,特别是随着衡钢的不断强大,外贸出口总量迅速扩大。2003年至2006年的六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08、2.43、3.43、5.84、8.54、10.76亿美元,分别增长18.7%、125.0%、41.2%、70.3%、46.2%、26.0%。其中出口分别为:0.81、1.37、2.43、4.42、5.98、8.90亿美元,分别增长12.5%、69.1%、77.4%、81.9%、35.35%、48.8%。
6、城乡居民储蓄突破700亿元。2003年至2008年衡阳市城乡居民储蓄总额分别为323.48、376.65、441.50、520.30、588.26、707.99亿元,增速分别为:17.2%、16.4%、17.2%、17.8%、13.1%、20.4%。2008年较2002年城乡居民储蓄总额增加432.1亿元,平均每年增加72亿元,特别是2008年储蓄总额增长较快,增加了120亿元。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活力增强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3年至2008年,衡阳市产业结构处于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2008年三次产业排列为典型的工业化阶段特征,即二、三、一排列,产业结构比重由2002年的26.97:33.54:39.49调整为:23.57:41.24:35.19,二产业所占比重呈单边上升的态势,2008年比2002年所占比重提高了7.7个百分点,而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了3.4个百分点。
2、工业占GDP的比重提升,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200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为381亿元,为全市GDP的38.1%,比2002年工业占GDP的比例提高6个百分点。
2008年工业增加值为2002年的3倍,2003至2008年六年间平均增速为17.56%,比同期GDP增速高出5.56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39.5%提高到50.7%。
3、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经济增长主力军。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38亿元,总量是2003年的2.4倍,占GDP比重达53.19%;2007年全市非公中小企业实缴税金26.5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55%左右,对县域经济贡献率达到76%以上,并解决就业人数132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衡阳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县域经济的主载体,全市65%的工业专利、75%的技术创新成果、80%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工业企业完成的。
(三)、民生不断改善,社会保障能力增强
2003年-2008年期间,随着衡阳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市委、市政府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在民生方面、社会保障方面投入力度加大,是衡阳市民生改善最多、最快的一个时期,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在这六年期间,农业税从减到全免、农村义务教育从“两免一补”到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免杂费从2008年春季全面面实施,全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从城市延伸到农村。2008年全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累计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4.22万人,117.6万人、44.1万人、26.8万人、40万人。2008年全年征缴社保基金20.56亿元,支付待遇26.65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323.9%、1457.6%。2008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人数为12.86万人,农村居民为32.09万人,基本做到应保尽保。
2003年-2008年衡阳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充分表明衡阳市目前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黄金机遇期,特别是在衡阳市GDP总量突破千亿元之后,我们借鉴全省、长沙的经验来看:全省1993年GDP突破1000亿元,到突破下一个1000亿元时用了不到三年时间,特别是2008年一年时间就实现了1956亿元(我省GDP1993年为1244.71亿元、1996年为2540.13亿元、2007年为9200.00亿元、2008年为11156.64亿元),长沙2003年突破1000亿元,到突破下一个1000亿元时用了不到四年时间(长沙GDP2003年为1077.22亿元、2007年为2190.25亿元),我们根据统计模型预测,衡阳市GDP突破下一个1000亿元,即总量达到2000亿元的水平预计要用5年左右,数据表明衡阳市经济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
在衡阳市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后,人均GDP已经达到2000美元之际,经济社会必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各种矛盾和利益诉求必将更加突出,那么现阶段衡阳市最主要的经济社会特点是什么呢?我们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有以下两点特别值得引起我们注意:
一是衡阳市正处于经济起飞发展的关键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最剧烈的时期。2008年,衡阳市人均GDP按年末汇率折合为2000.1美元,正处于人均GDP1000~3000美元区间。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人均GDP 1000~3000美元,是一个经济起飞国家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既充满新的机遇,又面临着各种社会风险,往往是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政治体制不断应对新的挑战的时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阶段的稳定发展问题。
二是衡阳市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加快转变的过程中,工业是现阶段推动衡阳市经济发展最重要、最主要的力量。用国际上通用的一些标准来判断衡阳市工业化进程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结果。我们选择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工业化率四个指标来判断。
从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两个指标来判断,衡阳市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离开工业化初期水平不远,如人均GDP工业化初期为728美元-1456美元、中期为1456美元-2912美元,衡阳市2000.1美元离初期高点近中期高点远,而城市化率工业化初期为10%-30%、中期为30%-60%,衡阳市42.57%的水平离初期高点近中期高点远,但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化率来判断,衡阳市还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特别是一产业占GDP的比例还有23.6%,离工业化中期阶段要求在20%以下,还有较大的距离,当然,这与衡阳市是农业大市,而这几年农产品价格整体升幅较大,超过二产业价格指数,导致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占比下降较慢有一定的关系;工业化率38.1%离40%-60%的工业化中期则很近了,因此,综合以上四个指标的判断结果来看,衡阳市仍然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但正加快向工业化中期转变的步伐。工业的快速增长一直是衡阳市经济快速增长的最重要、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目前我们工业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在未来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我们都必须以新型工业化统揽经济全局。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衡阳市经济发展是在全国、全省经济大发展的情况下取得的,而且在很多方面我们还落后于全国、全省的发展,如衡阳市人均GDP比全国、全省分别少8970元、385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全省分别少3361元、1401元,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分别比全国、全省低14.4、5.7个百分点,城市化率低于全国3.1个百分点、与全省基本持平,而一产业占GDP的比例则比全国、全省分别高出12.3、5.6个百分点。与长、株、潭等省内地市差距也在发展中拉大。衡阳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例下降,从2002年占全省的9.11%下降到2008年的8.96%,减少了0.15个百分点,而长沙、湘潭则分别上升了4.67、0.43个百分点,株洲虽然有所下降,但比衡阳市少下降0.04个百分点。
二、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优
1、从构成GDP的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23.57、41.24、35.19,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二、三产业占比偏低,一产业占比超过20%多,与全国、全省的经济结构比较,我们的差距明显。2008年衡阳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全国、全省分别高了12.26、5.58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全国、全省分别低了7.39、2.9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全国、全省分别低了4.88、2.6个百分点。由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的比重过大,但它的发展速度又远远低于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导致衡阳市经济总体发展速度与先进兄弟地市比较总处于追赶状态。
2、从构成工业的轻重行业结构看,轻工业所占比重过少。2008年年报数据表明: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304.78亿元,其中轻工业增加值66.98亿元,重工业增加值237.80亿元。 规模工业中轻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22.0%,比全省规模工业中轻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31.8%低9.8个百分点,比全国规模工业中轻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30%低8.0个百分点。由于衡阳市轻工业比重过少,而且已有的轻工业产品几乎没有什么名牌,特别是当前国家采取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衡阳人们的吃、穿、玩、用等日常用品大都是来自外地产品,使得消费对衡阳市经济增长拉动力不强。
(二)产业集群化程度不深
衡阳市目前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在《湖南省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十一五”规划》中,全省50个产业集群项目衡阳只占5个,为全省的十分之一。五个产业集群分别是衡阳钢管及加工集群、衡阳铅锌铜冶炼及加工集群、衡阳盐化工产业集群、衡阳汽车及零部件集群、衡阳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集群。2008年五大产业集群实现产值509亿元,增长34%。核心企业产值实现程度不高,五大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衡阳钢管(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衡阳建滔化工有限公司、亚新科南岳(衡阳)有限公司产值分别为86.92、38.15、37.94、5.6、5.52亿元,只占五大集群产值的34.2%。2008年全市产值上5亿元的工业企业只有18个,上20亿元的工业企业只有5个,上50亿元的工业企业只有1个,上百亿元的企业则没有。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发展层次较低,具有优势且较完整的产业链少,产业的本地配套性差、配套成本高,特别是核心企业不够强大,带动能力不强是衡阳市产业集群的弱点。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一个地区竞争力的核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战略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据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要占GDP的2%。2008年,衡阳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全市GDP只有0.5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离全国到2010年的目标差距甚远。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102.01亿元,占全市GDP的10.2%,占全省的9.3%,居长沙、株洲、湘潭、岳阳之后。
(四)发展质量不高
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只有6.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14.4个百分点,即使剔除第一产业,全市也只有7.9%,财政集中度不高说明衡阳市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七县市中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最高的为耒阳市6.3%,最低的为祁东县,仅2.8%;五个区中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最高的为南岳12.4%,最低的为蒸湘区1.5%。
三、衡阳经济发展优势
1、城市规模优势。衡阳有着光荣的历史,说起衡阳的优势,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衡阳市是全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区非农业人口数仅次于长沙,2008年达到了97万人口,离100万人口近在咫尺,建成区面积也仅次于长沙,将近100平方公里。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城市规模越大越利于发展,因此衡阳市城区经济发展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2、地理区位优势。衡阳的交通优势向来十分突出,历代为南北要冲,粤桂门户,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扼两广,锁荆吴”,是全国45个交通主枢纽城市之一。特别是目前衡阳市在建或即将开建的武广客运专线、衡茶吉、怀邵衡、湘桂复线、安张衡5条“新路”,使衡阳市铁路构架呈现“木”字形,再加上在建或即将开工的多条高速公路,使衡阳市形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大交通格局。
3、老工业基地优势。衡阳是老工业基地,工业实力还是较强,2008年规模工业数达到900个,工业总产值达到1010亿元,近年来培育了钢管材加工、输变电、有色金属冶炼、盐卤化工、汽车及零配件五大重点产业,核工业体系产、学、研齐全。
4、人才资源优势。衡阳市是我省主要的高校聚集区,有6所大专院校,高校人数愈6万人,南华大学的核技术及运用的学科理论研究位居全国前沿。
5、旅游资源优势。旅游是衡阳较大的优势,南岳衡山是全国首批5A级景区,2008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099.4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4.30亿元。
6、稳定的农业基础。衡阳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粮食、生猪产量全省第一,其他主要农产品在全省占据二、三名。
当然,衡阳的优势还有很多,这儿不一一列举,但是当今社会发展变化极快,各种优势都是相对的,今天的优势可能变成明天的劣势,关键是如何释放高位优势势能为低位发展的动能,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思想观念上大解放,践行科学发展观,把已有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不断创造新的发展优势。
四、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衡阳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明显提高,经济结构得到明显优化,民生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相比发达地区,我们的落后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现阶段衡阳市正处于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迈进的阶段,正处于经济即将起飞的关键阶段,而世界金融危机已经转变为经济危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东欧各国、俄罗斯经济陷于衰退,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也必将加深,同时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高速发展后,我国经济也出现周期性的下行,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必须克服“拉美经济陷阱”式发展,而汲取“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模式经验,如果我们能利用好衡阳市经济的后发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弯道超车,科学跨越是完全可能的。
1、新型工业化,重点发展产业集群
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主体正在逐渐地从单个企业转变为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优势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经济增长点,产业集群更是引导地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力量。衡阳市五大集群2008年产值为509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50.4%,是推动衡阳市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但从严格的产业集群概念来判断,衡阳市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这号称的五大集群更多的是体现了衡阳市的优势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地理性较强,专业化分工并不强,企业之间互动和依赖性还很差,因此,要想打造真正的产业集群,政府必须在衡阳市具备基础和条件的产业方面主动介入其中,促进企业之间加强合作与分工,使其产生真正的内生性竞争优势,形成成熟的产业集群。
2、新型城市化,重点发展中心城镇
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最快的是大城市,其次是小城市,最慢的是小城镇。我国的城市发展经验同样表明:城市综合实力与城市规模呈较高的正相关性,发展大城市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选择。这是因为城市越大,其效应和规模效益更大,对资金、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的吸引也就更大;城市越大,更容易调整城市的经济结构,强化城市内部分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专业机构、中介机构,为社会提供全面的服务,进一步促进整体效益的提高;城市越大,消费市场发育会更加完善,社会需求增加,生产更加发展。因此,在选择衡阳市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方向时,重点发展应该以市区为主,以各县城或中心城镇为重点发展对象。据统计分析,一个城市人口达到25万,才能显示出规模效应,低于这个数,就存在城市资源浪费现象。从衡阳市七个县城人口规模来看,耒阳市县城为36万人,西渡镇为10万人,云集镇为4.37万人,衡山开云镇为6万人,衡东城关镇为4.7万人,祁东洪桥镇为15.8万人,常宁市宜阳镇为11万人。七个县城中只有耒阳市区超过25万人,达到中等城市规模,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其他县城还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重点发展各县城或中心城镇,扩大城市规模,充分利用城市资源,是衡阳市新型城市化建设的不二选择。
3、农业产业化,重点发展优势产业
衡阳农产品资源丰富,特色产品较多,但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还处于说什么有什么,要什么没什么的状态,还没有象金健米、金浩油、唐人神、临武鸭、君山银针、石门柑橘、南山奶粉等我省其他地市在全国都有名气的农产品品牌,不能不说是衡阳的农业产业化的一大遗憾。衡阳农业的优势产业在哪里?一是大路产品,如稻、生猪;二是衡阳独特的优势农产品,如茶油、“双低”菜油、湘黄鸡、黄花菜等农产品。紧紧围绕这两类产品做文章,是衡阳市农业产业化的主攻方向。
4、区域经济,对外重点靠拢长株潭城市群,对内着力打造“西南云大”经济圈
区域经济整合成为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越来越重要的力量,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也已经由“沿海发展战略”转变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部崛起成为国家战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形成外部投资的磁场效应,带给了中部巨大的发展机会。衡阳市必须紧跟国家区域战略发展规划,根据本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发挥衡阳市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3+5”城市群的区域协同发展。但从地缘上,从经济关联度的角度选择区域发展方向,重点靠拢长株潭城市群,主动对接长株潭产业发展,积极建议省委、省政府打造长株潭衡新型工业化走廊不失为最佳选择。同时对市域内经济不断整合,以衡阳市区为核心,以西渡、南岳、云集、大浦为卫星城,构建“西南云大”经济圈,将其列入衡阳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对扩大衡阳城市规模,提高衡阳城市承载能力,提升衡阳发展层次,将起到深远的意义。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刘霖]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