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在新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党的十七大又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衡阳市农调队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农村全面小康监测体系,对2008年全市农村全面小康进程进行了跟踪监测。本文在分析监测结果的基础上,找出衡阳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和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衡阳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2008年,衡阳市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目标,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推动下,积极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水平全面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根据农村全面小康标准和评估方法,2008年末,衡阳市农村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达到了58.07%,比2007年提高了3.12个百分点。
(一) 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45.14%。
反映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经济发展类指标,包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等三项。一是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08年,随着国家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全市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5491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52.75%;二是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缓慢下降。08年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到44.3%,实现程度为38%;三是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小幅上升。2008年城镇人口占乡村人口比重为19.04%,比2007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全面小康实现程度16%。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发展实现程度为76.9%。
社会发展类指标包括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等四项。2008年,全市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2.98%,全面小康实现程度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4.4 %,全面小康实现程度4.47%;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4.01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100%,科技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随着农业科技人员拥有量的逐渐增加而得到加强;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28,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0%。按照全面小康的标准值和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是合理的, 08年全市农村居民收入分配虽没有达到最合理的要求,但是也没有出现分配差距过大的情况,总体上比较平均。
(三)农村人口素质实现程度为71.27%。
反映农村人口素质的两项指标为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改造乡村学校环境,使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稳步发展。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2008年全市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6年,超过初中二年级水平,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5%,比上年提高了12.5个百分点;同时,随着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加强和医疗保健知识的广泛宣传,农民自身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使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增加,2008年为72.6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56.36%,比上年提高了1.81个百分点。
(四)农民生活质量实现程度为25.7%。
生活质量类包括恩格尔系数、居住质量指数、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和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4项指标。经测算,生活质量综合实现程度为25.7%,比2007年提高了7.52个百分点,按照权数23分计算,得分5.91分,仍是得分度最低的一类指标。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为52.9%,比2007年上升了2.7个百分点,还未达到总体小康要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43.33%。居民收入增长低于一些农产品价格涨幅,而居民消费量稳定,使得食品消费支出比例增加。居住质量指数为38%,全面小康实现程度35.09%,比上年提高了17.55个百分点;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2.46%,全面小康实现程度-0.89%,比2007年还有所下降;农民信息化程度为52.37%,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6.16%,比2007年提高了21.47个百分点,电脑、彩电、电话、手机等信息工具开始大量进入农民家庭,农户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进一步拓宽、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农村民主法制实现程度100%。
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和农民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是反映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成果的两项重要指标。随着各乡镇、村委会大力推行基层民主建设,积极开展村民自治并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为广大农民营造了一个政治上民主、生活上安定的良好社会环境。2008年,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为86%,全面小康实现程度100%;农民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为85%,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100%。
(六)农村资源环境实现程度100%。
保护农业生产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2008年,衡阳市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为0,全面小康实现程度100%;森林覆盖率38.1%,全面小康实现程度100%;万元农业GDP用水量1480立方米,全面小康实现程度100%。
二、衡阳市当前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增收基础不牢,缺乏可持续性。
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综合评价的十八项指标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其权重最高,体现了其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中的核心地位。而纵观衡阳近年来农民收入来源的构成,衡阳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加额中,政策因素和价格因素占了6成以上,这种增长方式是纯外在性和自然性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内部自主增长活力较弱,如农产品的深加工很不发达,实现初级农产品二次增值的可能非常小。一旦农产品价格下跌,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增收就可能大打折扣。这说明,当前衡阳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牢,缺乏可持续性。
(二)就业结构转换难,农村城镇化进程有待加快。
衡阳市农村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过大。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吸纳过多的劳动力,而二三产业却吸纳劳动力不足,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三产业转移过慢。08年全市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只有19.04%,实现程度16%,离全面小康值35%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虽然近年来衡阳为加快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和劳动力转移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衡阳城镇化起点低、主导产业不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式多为外出打工,定居者很少;而在农村内部,由于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也不具备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条件。小城镇发展的步伐较慢,影响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
(三)农村养老保险发展难度大,养老模式较为传统,质量不高。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当前,衡阳农村养老主要还是以家庭、个人储蓄和集体三种方式为主,社会养老保险发展难度大。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逐年上升,表明农村老年人口日益增多。而农村老年人患病率、伤残率较高,自理能力较低,在农村家庭规模不断缩小、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的背景下,很多农村老人生存状态不容乐观。家庭养老面临挑战,“养儿防老”未必能防。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够,加之老年人创收能力低下,依靠个人储蓄养老根本无法满足生活费、医疗费快速增长的需要;集体养老主要依赖集体经济,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相当部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全面萎缩,难以保证五保户制度、养老院制度全面实施的需要,集体养老保障功能已经严重削弱。
(四)农民生活质量差、精神文化消费有待提高。
从反映农村生活质量的居住质量指数和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两个指标的实现程度(分别为35.09%和-0.89%)来看,衡阳农民的居住环境令人担忧,精神文化消费水平低下。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居住配套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水平较差,室内卫生条件不好、室外环境脏乱差的现象相当普遍。而农民收入水平低使得当前农村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吃饱、穿暖、有房住的阶段。至于吃得好不好,穿得怎么样,房子设计是否美观,都无法作过多的考虑。对于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农民更觉得是奢侈、浪费,没有积极性。
三、几点建议
(一)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一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狠抓农业结构调整。从抓农产品的品种、品质入手,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对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从发挥区域优势入手,大力推行“一村一品”,提高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衡阳是农业大市,农产品品多量大,但初级产品多,附加值低。要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扬长避短,利用农产品资源多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减少农业初级产品出售的比例。靠农产品本身价值量的增加来增加农民收入,改变目前农民增收过分依靠农产品价格的现状。要大力扶持一批加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信誉度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着力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抓紧建设有地方优势的农业产业带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抓好粮、猪、禽、林、果等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粮油、生猪、竹木、席草、蛋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三是积极引导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村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兴办企业,为农村劳动力在本地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和舞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要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促进农民对口转移,大力发展劳务输出;要创造宽松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环境;要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各项配套工作,如劳动力外出后的耕地经营、土地流转、子女教育等。
(二)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小城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集约效益,也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条重要途径。加快小城镇建设,要加强垃圾、污水处理、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要解决城镇建设发展资金不足、空间拓展方面的问题;要对农民到小城镇落户创业进行扶持,逐步改变城乡分割、各自发展的模式,走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发展路子,逐步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要充分利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调控机制,按照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配置资源,促进城乡协调,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
(三)重视农村全面发展,积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社会福利等相关社会事业。一是加快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要继续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建议调整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将资金重点用于失学辍学的农村学龄儿童的支助,从根本上解决失学、辍学问题;二是将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以农村低保为突破口,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社会福利事业,为农村中的困难户、特困户和无劳动能力的人口提供救济性的社会保险;三是改善农村卫生条件,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要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使广大农民享受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切实降低药品价格,使农民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
(四)多头并举,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一是通过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水电道路通达、村庄美化、庭院绿化、厕圈卫生、垃圾无害工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三是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继续做好农村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同时努力挖掘农村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积极引导和带动农村文化活动的发展,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段乐]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