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人口城市化。它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非农化重组的一系列制度变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生活方式向多元化、社会化发展。建国六十年来,衡阳人口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率(城市化水平通常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从1949年的4.89%,提升至2008年的42.57%,衡阳城市化进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城市化六十年发展历程
衡阳,地处衡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为“阳”,故得此名,雅称雁城。早在先秦时期,衡阳就是楚的重要城镇,城市发展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衡阳的城市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更是提质增速。
1、起伏波动时期
改革开放以前,衡阳市城市化率由1949年的4.89%提高至1977年的10.34%,提高了5.5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人1949年的15.26万人增加至1977年的56.92万人,增加了41.66万人,年均只增加1.44万人。
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三次人口逆城市化回流期,使城市化率整体向上的趋势出现波动。
第一次是1950年至1952年的土地改革,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经济上翻了身,政治上当家作主,落后的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同时也吸引一部分城镇居民转而投身到火热的农业生产中去,从而使城市化率逐年略有下降,至1954年才开始回升。
第二次是在1961年,为响应国家“精简退职,回乡支农”号召,衡阳大批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离开城镇,去往农村支农,造成1962年城镇人口骤减近5万人,城市化率下降2.37个百分点。
第三次是由于1968年开始的“上山下乡”运动在衡阳大规模展开,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村去,使大量的城市人口来到乡村,城市人口大量减少,城市化率下降。直至进入70年代以后,才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顶职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
2、稳定繁荣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衡阳城市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改革开放给衡阳城市化发展带来了生机,经济发展迅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充裕的劳动力,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小城镇不断崛起。
──稳步发展阶段(1978年-1999年)。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衡阳人口城市化得到了稳步发展。1984年衡阳单设南岳区,市辖区数量增至5个;县级市从无到有,分别在1986年、1996年设立耒阳市和常宁市。
衡阳市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2.37%提高至1999年的20%,用了11年时间,使衡阳市城镇化水平迈上20%的台阶。这一阶段是衡阳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城镇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使城镇人口数量大量增加,城市化水平稳步攀升,从而结束了衡阳市城市化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
──加速发展阶段(1999年-2004年)。这六年间,由于行政区划调整,衡阳的城镇个数由104个增加至112个,人口城市化进程迈入加速发展轨道。
至2004年衡阳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1.58%,仅用5年时间就使衡阳市城镇化水平又提高了10余个百分点。由于这一时期衡阳市在经济建设上实施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推进了经济快速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力度逐渐加大,从而使城镇人口迅猛增加,平均每年的城镇化水平升幅达2.3个百分点以上。
──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在突破30%关口之后,衡阳市只用了短短3年时间,城镇化水平又上了40%的台阶, 2007年就实现了41.22%。这是因为在这段时期内,衡阳市加大了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力度,在外引内联等政策的扶持下,衡阳市对一部分老企业进行了改制、改造,新建了一批工业企业,扩大了衡阳市工业生产总规模,增强了衡阳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形成了这一时期城镇人口快速增长的局面。
二、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经济效应日益凸显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其社会经济效应也在显现,主要体现在:
1、中心城区发展步伐加快。
据统计,2008年市辖区面积557平方公里,占衡阳市面积的3.6%;人口97.07万人,占全部人口的13.3%;经济总量235.75亿元,占衡阳市经济总量的23.6%;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2.56亿元,占衡阳市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43.4%;消费品零售总额123.84亿元,占衡阳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6.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6.19亿元,占衡阳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8.2%。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一是交通状况改善。2008年,蒸湘南路、红湘南路、蒸阳北路等道路延伸,蔡伦大道、解放大道、五一路、建设路等道路改造竣工,白沙工业大道建成通车,这一系列项目的竣工大大改造了市区道路面貌,市区每万人拥有道路5.95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2.35平方米;市区拥有公交线路41条,营运公交车940辆,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0.34台,方便了市民出行。同时完善了城市排水排污系统,铺设排污管道797公里,加大了城市路灯建设,凡新建设的道路均树起了路灯网,共拥有路灯2.38万盏,确保道路基础设施的完整性。二是现代通讯普及。2008年通讯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年末局域交换机总容量达450.34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09.0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99.56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达16.85万户。三是自来水和燃气普及率喜人。自来水市区用水普及率100%,年末市区自来水生产能力达81万吨/日,日供水42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日供水11万立方米;市区80.3%的居民户使用了燃气,逐步实现了管道供气。四是医疗卫生基础完善。2008年末拥有各类卫生机构4508个,其中医院和卫生院260家。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23.17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1.19人,其中每万人拥有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8.36人。
3、城市居民素质提高,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居民素质整体提升。2008年,衡阳拥有7所高校,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111人,比1980年提高107人。二是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2008年,湘江东岸风光带二期竣工,第二生活垃圾处置场正式开工,改造背街小巷61条,建成地埋式垃圾中转站35座,水冲公厕69座,消防栓339个,城市配套设施达标到位;市区拥有公园11个,每万人均拥有公园面积2.66平方米;人平拥有公共绿地面积已达8.85平方米;拥有图书馆11座,藏书约160万册;城市污水处理率为39.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环境的改善增强了衡阳可持续发展能力。
4、城镇凝聚力增强,非农产业吸引转移人口。
2008年衡阳人均GDP达13670元,三大产业结构比为23.57%、41.24%、35.19%,并且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已超过一产业就业人数,可见,第二、三产业是促进衡阳城市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支撑点。由于城镇聚集能力的进一步增强,产业聚集程度的提高,使得二、三产业基本上集中于城镇或城镇周边地区,再由城镇地区辐射周边非城镇地区,带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衡阳经已形成二产业主导,三产业紧跟的发展模式。
5、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衡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420元,是1985年的19.7倍;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3.7平方米,比1991年的3.7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2%,比1985年下降21.3个百分点。
6、城市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
2008年,衡阳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50.6万人,比2001年增加9.49万人,增长18.8%;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55.6万人,比2001年增加41.37万人,增长74.4%;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4.4万人,比2004年增加6.89万人,增长15.5%。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衡阳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覆盖面稳定提高。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张敏]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