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三农”:沧桑巨变 今非昔比

来源: 时间: 2009-07-3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建国六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衡阳"三农"的发展经历了六十年沧桑巨变,现已今非昔比。

    一、农业生产迅猛发展

    衡阳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产粮大市,是国家重要的大型商品粮基地。建国以来,衡阳在巩固和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取了辉煌的成绩。

    (一)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1、水利建设成效显著。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建国以来,衡阳建成了一大批水利设施担负着灌溉和防洪任务。1949年,全市仅有小二型水库2座,总库容只有24万立方米,到2008年,全市已有各类水库1529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8座,小型水库1500座,总库容超过了19亿立方米。水库数量是1949年的764.5倍,库容是1949年的7.9万倍,两个时期已基本不可比。全市现有各类水利设施44.13万处,已形成了以大型为骨干,小型为基础的防洪、排涝、供水、发电工程体系。众多的水库和一大批水利设施形成了一张庞大的灌溉网络。全市总灌溉面积265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255.21千公顷,是1949年的2倍,旱涝保收面积224千公顷,是1949年的11.9倍。水利条件的极大改善,为衡阳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建国以来,衡阳的农业机械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跨越。2008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325.96万千瓦,是1949年的17.34万倍;农业机械总台数为45.01万台,其中大中小型拖拉机16845台,而1949年没有一台,1952年才有2台。到2008年全市已有农机化服务合作组织97个,农机大户440余户,在农机监理部门备案的各类农机驾驶人员8000余人,这些在建国时都几乎为零。2008年,全市机耕面积459.45千公顷,机播面积60.86千公顷,机收面积166.04千公顷,这在建国之初,耕地靠兽力、播收靠人工的条件下,是不可想象的。

    3、农业科技应用不断深入。建国初期,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衡阳农业生产基本处于播种靠经验、收获靠老天的近似原始的阶段,没有什么科技含量。而今天,农业科技推广、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建成,如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动植物防疫体系、防汛抗旱、气象预警、病虫害防治等农业自然灾害防控体系日益完善;新品种、新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如良种选育、设施化育秧、测土配方施肥、地膜温室、节水灌溉等昔日教科书上的技术,都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掌握和使用。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4、农业生产的政策性激励和保障机制越来越实。一是取消农业税,同时对农业生产实行各种补贴、对主要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大大提高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2004年,根据中央的政策,衡阳开始第一次大面积向农民发放生产性现金补贴--粮食种植补贴,同时降低农业税率,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2005年衡阳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同时,国家对农民的生产性补贴项目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高。如种粮补贴、农机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生猪养殖奖励等等。这些补贴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像衡阳这样的粮食生产大市,国家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更使农民消除了种粮的后顾之忧。二是建国以来三次土地改革有效地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第一次是建国之初,把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彻底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第二次是八十年代初,把集体经营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农业特点和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第三次是近年来开始实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既促进了农民的转移就业,又促进了农业的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每一次土地改革都对衡阳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二)、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1、农民人均创造的价值成倍增加。按当年价格计算,1949年一产业产值为3.01亿元,平均每一农业从业人口创造的产值为195.38元,2008年一产业产值为391.35亿元,平均每一农业从业人口创造的产值为19058元,是1949年的97.54倍。

    2、一产业的投入产出比不断降低。1980年一产业总产值为155188万元,增加值为58753万元,投入产出比为0.62:1,2008年一产业总产值为3913472万元,增加值为2344101万元,投入产出比为0.4:1,比1980年降低了35.48%。

    (三)、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

    1、从种植业主要产品来看。200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317.83万吨,是1949年产量的4.43倍;油料产量为18.47万吨,是1949年产量的161.86倍;棉花总产量为13031吨,是1949年产量的217.18倍;烟叶总产量为16097吨,是1949年产量的321.94倍。

    2、从养殖业主要产品来看。2008年全市肉猪出栏为920.73万头,是1949年的35.71倍;水产品产量为22.67万吨,是1949年的70.84倍。

    (四)、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

    1、龙头企业多、带动广。2008年底,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18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3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1家、市级龙头企业109家,实现销售收入80.6亿元,联系基地193万亩,带动农户55.3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92个,合作组织成员34.52万户。

    2、农产品品牌优、影响大。目前,全市已核准注册的农产品商标达267件,拥有省级品牌35个,其中省名牌35个,省著名商标17个。如:"金雁"牌优洁米、"金拓天"山茶油、"天天见"梳篦、"逢缘"草席等,都具有较大市场影响。

    二、农村面貌翻天覆地

    建国六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衡阳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村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农村民主法制建设长足发展,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农村水、电、路、信息网等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衡阳市深入实施"八件实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示范"工程,开展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电网改造、通村公路通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农村供水网、交通网、供电网、信息网等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惠及面不断扩大。建国初期喝水池塘来、点灯靠煤油、运输用肩挑、有事捎口信的历史已经渐渐远去。

    1、用水更方便,吃水更清洁。近年来,随着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实施,到2008年,全市已解决农村饮水安全72.2万人,自来水受益村达到了586个,这只是靠政府推进的一部分。而由于农民收入增多,更多的人靠自己也解决了安全饮水的问题。现在,农村到处都可以看见机井,大部分农民都享受到了城里人的方便用水、清洁吃水的便利,这在建国初期及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可想象的。

    2、乡村变明亮,用电更舒心。1952年,衡阳县呆英岭乡新杨村,72家农户从一六九医院接电用于照明,从此揭开了衡阳市农村用电的序幕。1997年衡阳最后一个无电村--常宁塔山瑶族乡蒲竹村通电,衡阳实现了100%的行政村通电。但由于衡阳市地处丘陵地区,山川交错,有很多农村人口分散居住在人烟稀少的偏僻山冲里,距电源点较远,最远的达15公里,虽然没有了无电村,但到2006年7月,却仍有无电户479户。2006年7月5日,衡南电力局率先在偏远的山区硫市镇举行"户户通电"工程启动仪式。到8月底,479户无电户全部用上了电。至此,衡阳基本实现了100%的农户用上了电。1998年,衡阳启动了农村电网改造,经过近10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基本完成,到2010年,将全面完成扫尾。通电给农村带来了光明,让农民告别了"点油灯"的历史;电网改造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使农村用电更稳定,电费更低廉。

    3、公路更通畅,汽车到家门。截止到2008年底,衡阳市4881个行政村已有4774个通汽车,通村公路覆盖率为97.81%。其中有2954个实现了通水泥路,行政村通畅率达到60.52%;全市所有乡镇都通水泥路或油路,乡镇通畅率达100%。而在建国初期,不要说水泥路,连简易的泥巴路修到村的都很少。那时候只有国、省道和少部分通乡公路,很多乡镇和绝大部分村只有羊肠小路,只能靠步行进出,非常不便,交通方便程度与现在根本无法相比,是典型的两重天。而现在,公路不仅通到了乡镇、村,还通到了组,汽车可以开到大部分农民的家门口,给广大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4、天涯若比邻,信息通四方。近年来,全市各级广电部门通过有线联网为主、小片网为辅、无线为普及、地面卫星为补充等技术模式,在农村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迅速提高。截止2006年底,全市240个50户以上的广播电视自然盲村和390个20户以上广播电视自然盲村已全部实现村村通,能接收电视的村比重达到了97.7%;全市各县市区城关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2万户,与县网联通的乡镇、村级农村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1万多户,小片网用户为4.2万户;能用ADSL、LAN等宽带方式上网的村占17.4%。而电话、手机这样的即时通讯工具,以前只是城市人的专利,通过电讯部门的村村通工程,现在农村也基本普及了。据2006年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全市有99.2%的村通了电话;据抽样调查,2008年每百户农民拥有手机96部。村村通的实施,使农村也融入了信息化社会,那种靠口信面对面才能交流信息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

    长期以来,农民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却一直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农民面临着比城市人更大的生活、生存风险。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衡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构筑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来抓,列入为民办实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日益健全。几千年来,农民第一次活得更从容,过得更开心。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扎实推进。衡阳市于2005年开始在耒阳市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6年推广到8个县市区,2007年在全市全面推行。2008年,全市共有参合农民445万人,参合率为92.98%。2008年1-7月全市共住院补偿170659人次,占参合农民总数的3.83%,补偿金额13666.17万元,占年度住院统筹基金的42.71%,达封顶线的25人,住院补助统筹基金受益度为32.55%。为适应新农合工作的需要,衡阳市还加大了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和乡村医生培训力度。2006年末,99.46%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67.01%的村有卫生室,70.29%的村有具备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21.45%的村有具备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较以前大为改善。

    2、农村社会救助水平逐步提高。一是农村低保面广标高。衡阳市于2005年试点农村低保制度,2007年全面建立实施。目前,基本实现了对农村特困家庭的应保尽保,月人均补差金额44.8元。二是农村五保供养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全市拥有各类五保供养服务机构154所,床位6712张,工作人员438人,五保供养对象54091人,其中分散供养48163人,集中供养5928人,集中供养率为10.96%。五保供养标准为:分散供养的每人每年不少于1000元(含实物),集中供养的每人每年不少于1800元(含实物)。三是农村医疗救助全面推行。衡阳市从2004年开始试点,2005年颁布实施《衡阳市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全面推行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农村社会救助让农民充分感受到了来自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3、优抚奖扶政策全面落实。一是农村优抚扎实开展。衡阳全市现有农村重点优抚对象54509人,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有关政策,全面落实了农村优抚对象的各项待遇。农村军人家属国防优待金从2006年起与城市一个标准,都达到了每年1000元。农村六级以上残疾军人全部参加医保,七级以下的全部纳入农村合作医疗,并享受临时救助,特别困难的优抚对象还纳入了低保救助范围。二是计划生育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衡阳已经全面推行"两扶"制度和计生系列保险。给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发放每人每年600元的奖扶金,给独生子女伤残家庭发放每人每年1200元扶助金;实施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救助制度;为计划生育对象提供人身意外、健康、养老等险种保险。

    (三)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成绩斐然

    民主法制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重要内容。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衡阳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村民自治制度越来越完善。村民自治有利于调动农民自己管理自己的积极性,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实施,村民自治就开始萌芽并迅速发展。当时,作为一个新鲜事物,村民自治制度在实施之初,也遇到过一些矛盾和问题,如村支两委的权力之争、乡镇组织与村民自治的矛盾、农民的整体素质与民主化要求的差距等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村民自治的路越走越宽,基层的民主化越来越深入人心。从第六次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规范程度来看,全市因为选举产生的矛盾问题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少,有力地证明了村民自治制度在衡阳越来越成熟、发展越来越好。

    2、村务公开越来越规范。为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村民自治民主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初期衡阳开始实施村务公开制度。到第六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后,全市各行政村普遍成立了村务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理财小组的成立率达到了100%。目前,全市的村务公开做到了形式多样化、时间经常化、程序规范化。据调查,全市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程度达到了86%。

    3、农村普法越来越深入。通过前面四个五年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开展,全社会的法制建设工作得到了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效果。当前的"五五"普法又首次把农民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强调要从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大力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普法教育的开展,在农村掀起了一股学法、用法的高潮。目前,农民的学法自觉性强了,用法的水平高了,守法的观念深了,农村的社会治安更好了,农民社会安全感也普遍提高了。据调查,全市农民社会安全感满意度呈逐年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了85%。

    三、农民生活蒸蒸日上

    建国初期,全市农民大都处于温饱线以下,基本生活都难以保证,60年来,衡阳农民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大跨越,生活蒸蒸日上,正向着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大步前进。2008年,衡阳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58.07%。

    (一)、农民收入显著提高,来源日益多元化

    1、从收入数量和购买力来看。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17元,是1950年的214.31倍,扣除物价因素,其购买力实际是1950年的21.36倍。

    2、从收入来源来看。从建国初期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当时的政策原因,农民大都被束缚在农村中,捆绑在土地上,农民的收入来源基本上是靠经营农业或者是吃工分,来源单一,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导致了农民收入极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放宽了政策,农民可以自由选择就业地点、行业和方式,农民收入渠道越来越多了,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成了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555元,占了全部纯收入将近一半,成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为384元,这在改革开放之前是几乎没有的。收入来源多元化体现了农村经济越来越活跃,为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农民负担减轻,生产生活成本空前降低

    一直以来,农民负担都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所关心的问题,随着近年来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面向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越来越减少,收费标准也逐渐降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

    1、生产性负担几乎为零。取消农业税,没了"三提五统",农业生产的政策性补贴项目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高,这些都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生产性负担。

    2、生活性负担大大降低。农村电网改造,实行城乡同网同价,降低了农民的用电负担;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降低了农民的教育开支;新农合、大病互助减少了农民的医疗开销;养老保险,降低了农民的养老成本。

    (三)、农民生活消费水平快速提高

    随着收入增加,负担减轻,农民生活消费的条件越来越好、意愿越来越强、层次越来越高。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047元,是1978年43倍,是1949年的173倍。农民生活消费的特点与建国初期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食品消费由追求量的增加到追求质的提高。农民在解决温饱之前,对食品的消费需求主要是要多,要吃饱。在温饱解决以后,开始向小康迈进特别是向全面小康迈进之时,农民食品消费需求不再只是为了吃饱而是向讲究营养、精细口味、吃好的方向发展。2008年,农民人均肉类消费量为17.09公斤,蛋类消费量为5.21公斤,鱼虾类消费量为8.38公斤,分别是1978年的4.19倍、5.85倍、7.42倍。

    2、衣着服装消费由穿暖向穿好转变。农民随着饮食生活的改善,衣着消费也有明显的变化,越来越注重穿衣戴帽,讲究外表形象。赶时髦的农民多了,其衣着消费方式主要以成衣为主,中低档次的、休闲的服装倍受农民青睐。"请来裁缝进家门,做件衣服御严寒"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购买成衣消费支出156元,是1998年的3.47倍,比1978年更是翻了很多倍。

    3、住房由简单的遮蔽风雨要求型向宽敞舒适要求型转变。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在居住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农民对住房的要求早已不只是为了简单的遮蔽风雨,而是普遍要求有宽敞舒适的居住环境和条件。茅草房早已退出衡阳农村的历史舞台,土砌瓦房现也很少见了。2008年,红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子已占农村房屋数量的98.07%,人均住房面积44.63平方米,是1978年的2.96倍。

    4、高档耐用消费品越来越多进入农民家庭。建国初期到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钟表"四大件"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