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衡阳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2009年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全年GDP达到1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7%。衡阳市GDP突破第一个千亿元用了将近60年(2008年为1000.09亿元),经测算,到全市GDP突破二千亿元时预计只需5年时间,比全省、长沙市突破二千亿元时分别慢二年、一年时间。借鉴国际社会发展经验,衡阳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发展中的机遇和风险都大于过去,因此本文就试图对衡阳GDP突破千亿元大关后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确保全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保持在全省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发展思路进行探讨。
一、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致力做强支柱产业
湖南省、长沙市经济总量突破第一个千亿元后的发展经验表明,随着经济总量的放大,必然会出现一批百亿、千亿产业、企业,而这些百亿、千亿产业、企业又不断地推动地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如湖南省的经济总量在突破1千亿元到2008年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期间(2008年湖南省实际GDP达到11156.64亿元),相继有机械、食品、石化、有色和钢铁5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2008年这五大过千亿产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139.51亿元,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的66.6%。2008年,全省年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工业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16.14亿元,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的19.7%。2008年长沙工程机械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94.07亿元,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6.92亿元,这两大行业占长沙市工业总产值的19.8%。
衡阳GDP突破1千亿元之际,主导产业也作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全市规上工业中产值超过百亿元的产业有有色、化工、钢管,产值分别达到171亿元、103亿元、100亿元,这三大产业总量占全市规上工业的35.7%,另外煤炭、输变电、农副食品加工、汽车零配件、家俱等产业产值也分别有73亿元、48亿元、41亿元、39亿元、28亿元,过100亿元的三大产业加上后五大产业等八大产业总量共占全市规上工业的60%,对全市经济的贡献不言而喻。
衡阳GDP突破1千亿元之际,同时也涌现了一批较大的工业企业。2008年全市工业企业产值过5亿元的企业个数有18家,共完成产值315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产量的30%。其中2008年产值在3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衡钢、水口山集团、特变电工衡阳,分别为86.92亿元、38.15亿元、37.94亿元,三家企业的总产值为163.01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的15.6%。
主导产业、支柱企业是一个地区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且能够保持经济发展持续性的重要力量,这已被先进地区经济发展和衡阳经济发展实践所证明的规律。因此,在衡阳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之后,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衡阳主导产业和支柱企业,从而推动全市经济更快更稳地上一个新的台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第一、进一步扶持衡阳目前主导产业和支柱企业的发展,尽快形成具有衡阳特色的产业集群。
从衡阳规上工业八大产业来看,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是输变电,其次是钢管和化工。这三大产业在衡阳均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有较先进的自主知识技术或资源优势,有引领产业发展的核心企业和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如全市有14家输变电企业,其核心企业特变电工衡阳是中国输变电行业超、特高压、大容量变压器类产品制造的核心骨干企业,掌握了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大型水电、火电、核电主机及安装调试等世界输变电制造领域最核心关键技术。公司产能超过80000MVA,产品范围覆盖10KV—1000KV全系列变压器及电抗器。钢管业中的衡钢是全世界小口径无缝钢管产量最高、水平连铸圆管坯产能最大、产品门类最齐的企业。衡阳资源丰富,特别适合化工行业的发展。衡阳是湖南省唯一的岩盐、芒硝资源基地,是长江以南最大的岩盐、芒硝矿产地,岩盐资源储藏量约140亿吨,已探明资源储量34亿吨,位居全省第一,芒硝无水硫酸钠(即元明粉)可利用资源储量4.4亿吨。丰富的资源造就了大批化工企业,目前全市有119家化工中小企业。衡阳市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打造衡阳钢管及加工、衡阳铅锌铜冶炼及加工、衡阳盐化工产业、衡阳汽车及零部件、衡阳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五大产业集群,从近三年这五大产业来来看,取得了快速发展,2008年这五大产业产值达到508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50.4%,年均增长44%。因此,继续围绕这五大产业,特别是支持核心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提升五大产业集群化程度,充分依托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衡阳优势资源发展具有衡阳特色的产业集群是衡阳GDP突破千亿后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的重要路径。
第二、充分把握中部崛起和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发展新的产业集群。
近几年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加大了中部地区的投入和政策优惠,中部地区发展明显加速,经济平均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发展水平1-3个百分点,中部经济起飞的最佳机遇已经来临。而随着人民币升值、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要素成本提高、地价上涨,沿海传统产业集群加快了向内地转移的步伐。可以说,中部崛起、沿海产业转移都给了衡阳经济腾飞的机遇。关键是我们要善于把握机会,要以工业园为载体,重点承接新材料、新能源、耗能少、污染少的产业,以鲜明的特色产业集群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第三、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打造农产品产业集群
衡阳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农产品资源极其丰富。2008年生猪、粮食产量分别达到928万头、324万吨。衡阳是“中国油茶之乡”,油茶产量排在全国前列。衡阳也是全国最大的黄花菜原产地。另外,衡阳的草席、竹木、“双低”油菜、湘黄鸡也很有名气。2008年衡阳农业总产值达到393.51亿元,其中农业147.97亿元、畜牧业203.37亿元、林业14.79亿亿元、渔业21.54亿元。农业产业化在衡阳有较大发展,2008年全市规上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企业54个,产值达41亿元。但与衡阳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农业总量相比,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亟需提高,要进一步推动衡阳农业产业上一个新的台阶,必须以工业化方式筹划发展农业,致力打造农产品产业集群。
二、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发展
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根据线性回归模型推断,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呈完全正相关关系。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城市化发展提速。中心城市对一个地区的经济贡献远超非城市地区。从衡阳市的实际情况来看,2008年市辖区面积、人口分别只有全市的3.6%、13.3%,但却创造了23.6%经济总量、38.2%的规模以上工业总量,占据了36.9%消费、43.4%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因此,加快城市化的发展是推进衡阳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必然要求。
发展城市化的关键是要选择好发展路径。从衡阳的实际情况来看,衡阳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产业集聚能力,对周边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强,城市综合实力排在全国百强之外。从市辖的七个县城来看,城市规模都不大,城市功能较弱。从2008年城市人口来看,耒阳市县城为36万人,常宁市宜阳镇为11万人,祁东洪桥镇为15.8万人,西渡镇为10万人,云集镇为4.37万人,衡山开云镇为6万人,衡东城关镇为4.7万人,只有耒阳市的县城进入中等城市发展规模。因此,根据衡阳市城镇的实际情况,结合国际、国内发展经验,在选择衡阳市城市化发展的方向时,一是要重点发展市区、县城或中心城镇;二是要以产业、市场推动城市化发展;三是要消除阻碍城市化发展的一切制度,合理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城市化、工业化是现阶段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而且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必然推动第三产业繁荣发展。从衡阳第三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2008年第三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5.2%,不到40%,所占比例偏低,而且第三产业中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而新兴的服务业如现代物流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商务、居民服务业还很薄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必须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发展质量,扩大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确保GDP突破千亿元后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第一、提升房地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
房地产业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来房地产业成为各地的支柱产业,也成为各级财政的重要来源,是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重要产业。2008年,衡阳市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30.2亿元,占全部GDP的3%;房地产开发投入31.3亿元,占全部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入的13.3%。房地产业也逐渐成为推动衡阳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总的来看,衡阳房地产还处在一个较低级的发展阶段,2008年全市房地产投资总量排在全省第8,与城市人口位居全省老二的位置极不相称,房地产业发展还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到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是促进衡阳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坚持市场主导发展和政府引导发展相结合,坚持大力发展商品房和经适房、廉租房相结合,加快旧城改造,打造高质量的城市居住环境。
第二、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提高旅游业对经济的带动能力。
旅游是无烟工业,是吸收外地资金和推销本地产品最佳产业。衡阳地处“大广州”、“大武汉”、“大桂林”等经济圈的交叉辐射和吸引地带,境内有南岳等国家五星级旅游景点,去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9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4.3亿元,旅游收入占全市GDP的比例达到了5.4%,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我们要看到,衡阳旅游产业发展深度还不够,旅游购物还基本是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把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形成“大南岳”旅游圈。一是要扩大南岳寿文化的影响,加大衡阳作为优秀旅游城市形象宣传力度,加快衡岳高速公路的建设,使游客游在南岳,吃、住、玩在衡阳市区;二是要加强旅游购物的开发力度,优化旅游购物环境,将衡阳特色的产品通过游客销往全国各地。
第三、提升文化教育水平,提高城市文化底蕴。
文化产业是21世纪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具有投入小、产出多的显著特点,文化产业在社会活动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省内文化产业发展好的如长沙市,其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93.1亿元,占该市GDP比重达9.8%,已成为长沙市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初步测算,2008年衡阳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9亿元,占GDP的比例为2.9%,低于全省5%的比例。从衡阳的实际情况来看,对农业、工业等产业发展思路十分明确,提出的规划也很长远,但是对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认识还不够,缺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活跃气氛。事实上,衡阳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许多世界级的文化名人。因此,衡阳完全能够在文化产业上大有作为。一是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文化产业自主发展良性机制。要处理好政府、文化产业企业的之间关系,政府重在管理、企业重在市场化运作。二是要加大文化产业投资,加快硬件设施的建设步伐。衡阳的文化产业市场还很幼小、薄弱,还没有文化企业能够进行大的投资。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同时鼓励民间资金进行投资。三是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充分发掘衡阳本土文化资源,推陈出新,依托旅游、会展经济,形成具有衡阳本土浓郁特色的文化产业。
教育事业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未来,一个国家、地区的繁荣昌盛离不开良好的教育基础。同时我们要看到,现代教育正在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教育开支正成为许多家庭的主要支出。未来5至10年,中国的教育培训产业将达到3000亿人民币的规模。据对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的月平均消费金额为500元~1000元。校园附近学生引发的消费效应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因此,教育对一个地区不仅是培养人才,提升人口素质,同时对当地经济拉动的外延作用不可小视。衡阳市对教育事业非常重视,全市教育发展水平也很高,在全省居于前列。全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目前全市拥有本科院校3所、高职院校4所、成人高校3所,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规模达1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60所,全年中职学校招生4.88万人,居全省第一,在校学生12.3万人。因此,对衡阳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是扶持和规范。一是要进一步扶持三所高校做强做大,地方上要积极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二是要规范职业教育发展,要做出衡阳职业教育品牌,加强对劳动力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
第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优化制造业外部环境。
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拓展六种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国际贸易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现代会展业、中介服务业。湖南省也制定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提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要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0年占服务业的比重超过40%。初步推算,衡阳市2008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89.3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9%,占当年服务业总量的25.4%。因此,从衡阳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和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看,发展还很不充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是加快推进衡阳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高衡阳经济社会运行效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举措,是衡阳GDP过千亿元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加强资本运作,借力资本市场
金融是现代社会经济的核心,是经济大动脉的血液,对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业发展十分迅猛,特别是资本市场。目前,我国国内股票市场有将近2000只股票上市,市值达到3万亿美元以上,仅次于美国股票市场。截止2009年10月底,湖南省有49只股票在国内股票市场交易。衡阳是省内最早有上市公司的地市之一,飞龙股份1989年即向社会公开募股,长沙市也是1992年才有上市公司。遗憾的是,目前,长沙已经有23家上市公司,而衡阳自1997年之后再也没有企业上市,而且上市的三家企业大股东也早已易主外地,金荔科技即原来的飞龙股份早已退市,金果实业也被ST,可以说,衡阳已经没有真正的本地上市公司。远离资本市场,不能在股票市场直接融资,不能不说是我们心中的痛,也严重的阻碍了衡阳经济快速发展。
让人感到振奋的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对资本运作十分重视。张文雄书记在5月10日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衡阳要加强资本运作,今年以来财政、金融机构积极进行资本运作帮助企业渡过金融危机难关发挥了较好作用,通过城建投、担保公司的运作平台很好的解决了城市建设所急需的资金,加快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在衡阳GDP突破千亿元之后,衡阳的经济总量明显扩大了,金融活动的空间也随之扩大,国内大的金融机构敏锐的抓住了这种变化,纷纷主动进驻衡阳,我们要善于抓住这种机会,一是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以征信体系为平台,打造信用衡阳,让银行在衡阳敢于大胆放贷,有利可图;二是要继续打造本市投融资平台,建立风险控制体系,保持健康的资本运作态势;三是要着力培育上市资源,以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为目的,做强做大衡阳中小企业。
四、打造区域经济中心,对接长株潭、领跑大湘南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区域经济突起。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先后实施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四大板块”战略,最先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两个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极,目前,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湾三大区域经济占据了中国经济很大的份量,而且区域经济整合正成为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越来越重要的力量。从我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来看,也在不断寻找和调整区域发展方向,从最早的“一点一线”区域板块发展,到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功运作。目前,全省基本形成了三大经济区域,即长株潭地区、大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从我省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来看,长株潭运作最为成功,三市融城已经进入实际阶段,其区域经济发展明显提速,长株潭地区占全省的经济总量已达40%以上,已经在全省区域经济中产生了极化效应。
衡阳的经济发展当然也不是孤立的,也在不断地寻找和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效应。目前,从衡阳区域经济定位来看,泛珠三角区、三+五城市群、大湘南地区都覆盖了衡阳,也必将促进衡阳经济发展。从融合区域经济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优势,政策优势上看,应不断融合“西、南、云、大”经济圈,壮大衡阳中心城区的经济实力,既要对接长株潭,以白沙片区纳入长株潭城市群示范区为契机加强“两型社会”建设,加强与长株潭地区的全方位对接,也要主动领跑大湘南,积极融进大湘南区域,与郴州、永州两市联手有序的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共同争取国家、省的优惠政策,扩大在大湘南地区经济的影响力。
五、打造高效透明政府,注重民生改善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了一千多字详细阐述了“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对各级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衡阳来说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GDP突破千亿之后,衡阳经济社会进入加速阶段,需要政府更加高效透明,以便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但毋庸讳言,目前各级政府职能转变还没完全到位,行政效能有待提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比较突出,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域仍然存在。从我国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改革的焦点也正集中到政府机关自身上来,如深圳市、顺德等地都率先进行了大幅度的政府机关改革。因此,衡阳在GDP过千亿后,提高政府机关的高效透明也是一件非常迫切的工作,必须从制度上约束、从行为上规范、从风气上引导公务员队伍,提高他们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促进衡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又在十七大提出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的要求,是在我国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经济持续30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重大决策。结合衡阳实际情况,借鉴国际发展经验,2009年衡阳人均GDP已达到17299元,换算成美元已达人均2532美元,是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最剧烈的时期,需要特别注意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在这个阶段,特别要注重民生改善,财政支出要重点保证民生福祉,全面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全市老百姓以低廉的价格享受公共服务,建设和谐社会,是衡阳GDP突破千亿后的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刘霖]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