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来源: 时间: 2010-04-0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研究专家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提出,传统服务业一般具有增加值低、乘数效应小和劳动力素质较差等方面的特点,与之相对应,现代服务业一般具有五大基本特性,即知识性、高增加值性、高素质性、高科技性和新兴性。一般而言,在做出总量定性判定的前提下,界定现代服务业的基本标准有两个:一是同时具备五大特性的严格标准;二是只需要具备某一特性的宽泛标准。如旅游业,总量定性判定具有知识性和高增加值性,按宽泛标准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但按严格标准则不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又如,房地产业在我国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兴起的,相对于传统的建筑业而言,具有新兴性和高增加值性,但缺乏知识性和高素质性,按严格标准不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但按宽泛标准,又可以将其归类于现代服务业之中。

  根据对现代服务业的定义和特征分析,一般认为,现阶段宽泛标准的现代服务业大致包括通信、信息服务、金融保险证券、物流、中介和咨询服务、旅游、房地产等行业。

  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在之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提出,“既要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又要发展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

  目前,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主要用于理论和政策研究,它的分类与统计上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存在一定的差距。统计上对行业分类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凡经济活动的性质相同就属于一类,而不看其生产方式、科技水平是否先进。而现代服务业则比较着重于产业的发展研究,把关联性的行业归于一类进行整个产业的分析研究,这使得现代服务业在统计分类上属于一个跨多个行业的概念。

  本文中衡阳市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可进行核算的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现代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涉农服务业、房地产业等七方面,其中又以生产性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现代服务业在我国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作用日益凸显,“黏合剂”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了经济增长的牵引力和经济竞争力提高的助推器。围绕“调结构、转方式”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积极探索衡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尽快提高现代服务业在衡阳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对衡阳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促进衡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将衡阳市加快打造成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先进制造业基地、富有鲜明特色的湘南重镇和衡阳人民引以自豪的现代宜居城市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衡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1、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发展速度逐步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衡阳市经济迅速发展,服务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2009年全市实现三产业增加值427.19亿元,是1978年的133倍,年均增速12.4%。“十一五”前四年衡阳市累计实现三产业增加值1321亿元,四年中最低的增速也有12.6%,最高的达到了17.2%,四年平均增速为13.9%,比“十五”期间平均增速高出了3.2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完成了全市服务业“十一五”计划目标。

  2009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共完成增加值192.36亿元,占当年全部服务业的45.0%、GDP的16.5%。其中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1.86亿元,占当年全部服务业的37.9 %、GDP的13.9 %。

  2、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

  1978年全市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只有20.1%, 比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少了27个百分点,比二产业的比重少了1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0%左右。1999年全市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一产业占GDP的比重1.2个百分点,超过工业占GDP的比重5个百分点,达到33.9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左右。2009年三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6.6%,与工业占GDP的比重(37%)基本持平,比一产业的比重高出1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1%。

  3、行业结构持续优化,现代服务业比重提升

  现代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提升,成为推动服务业增长的主导力量。2009年衡阳市现代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45%,尽管比传统服务业占比低10个百分点处于次要地位,但比2007年的41.2%、2008年的42.6%分别增加了3.8、2.4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衡阳市服务业增长主导力量,2009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对整个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3.6%,传统服务业对整个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6.4%。2009年,代表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行业如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现代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涉农服务业、房地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81.32亿元、30.24亿元、21.16亿元、19.04亿元、7亿元、3.1亿元、30.50亿元,占现代服务业的比例分别为42.3%、15.7%、11%、9.9%、3.6%、1.6%、15.9%, 占全部服务业的比例分别为19.0%、7.1%、5.0%、4.5%、1.6%、0.7%、7.1%,均比2008年占比有所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2007年、2008年、2009年三年衡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分别为11.88%、12.82%、13.86%,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左右。

  4、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社会贡献日益提升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前四年衡阳市三产业投资分别达到了98.16亿元、129.57亿元、149.58亿元、213.04亿元,年均递增38亿元,年均增速29.4%,四年累计投资590.35亿元,占“十一五”前四年全社会投资的38.4%。

  社会贡献日益提升。2009年衡阳市服务业实现税收29.05亿元,总量较2005年增加17..81亿元,占税收总额的53.4 %,占财政总收入的41.4%,比2005年占财政总收入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2009年末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52.35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5.3 %,从业人员较2005年增增加35.73万人,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据测算,目前全市新增就业人员中有70%进入第三产业领域,服务业已成为衡阳市新增就业第一主要渠道。

  二、衡阳市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工业化程度较低

  2009年衡阳市工业化率为37%(注:该比重是二次经济普查调整后测算数据,即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之比重),按照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还属于初级阶段,离40-60%的工业化中级阶段还有差距。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来临》一书中指出服务业有三个发展阶段即在农业社会服务业主要以个人服务和家庭服务为主;在工业社会服务业主要围绕商品生产活动而展开,以商业服务和运输服务为主;在后工业社会中,服务业则以技术性、知识性的服务和公共服务为主。可见,受制于工业化率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衡阳市现代服务业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发展层次,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2、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

  发展现代服务业,衡阳市现代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各方面的条件放在全国的范围来说也是很有优势的,但从现实的发展情况来看,衡阳市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如现代物流业方面仓储企业规模小,物流配送中心几乎没有,且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严重偏低,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很简陋。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能力还很弱,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还很不完善,“大南岳”旅游圈的格局尚未形成,市区受辐射不大。2009年全市游客人数达到了1497万人次,位居全省第二,但旅游收入(不含外汇)只有70.75亿元,位居全省第五,每人次带来的旅游收入只有475元,比张家界市少了50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少了201元,排在最后一名。

  3、专业技术人才短缺

  现代服务业具有五大基本特性,即知识性、高增加值性、高素质性、高科技性和新兴性,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从衡阳市的实际情况来看,服务业人才积累较少,尤其是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服务外包、综合物流、电子商务、电脑软件和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测试、市场服务和公司管理服务等方面人才的短缺直接制约了衡阳市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4、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

  目前,衡阳市传统服务业比重偏高,新兴行业发展十分不足。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快,而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偏少、效率和附加值不高。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产业、软件业等新兴产业还几乎是一遍空白。据测算,衡阳市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9亿元,只有长沙市的十分之一,占GDP的比例只有2.8%,低于全省5%的平均水平。

  制约衡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如观念上还存在“重生产,轻服务”,对生产抓的紧,看的重,对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对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在规划组织上缺乏整体引导,市三产办发挥作用有限;在扶持政策上数量和力度少于第一和第二产业,不少服务行业的发展源于自发增长。

  三、对加快衡阳市现代服务发展的几点建议

  1、提高对现代服务业的认识,加大服务业投入力度

  转变“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树立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互融的新理念,自觉地用现代服务业提升制造业水平,用先进制造业为现代服务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转变一、二产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观念,树立专业分工、服务外包的新理念,自觉地用完善的专业化服务促进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广开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境外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充分运用服务业引导资金,逐步增加对服务业的资金投入,对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各市区政府也要相应建立服务业引导资金,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扶持服务业发展。

  2、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规划,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高度重视政府在规划布局的主导作用和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商贸、旅游、现代物流、房地产等重点行业的规划;留足服务业发展空间;加快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坚持规划先行、资源整合的原则,推进服务业项目建设,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街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贯彻落实好国家、省有关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研究制定衡阳市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服务业改革,鼓励发展新兴行业,增强发展活力。加强对涉及服务业发展的价格和收费管理,规范收费公示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加大价格违法的查处力度。继续推进衡阳市旅游饭店等服务行业的改革改制步伐,加快金融、邮政及市政公共事业等垄断行业的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深化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公共服务业改革,实行政企分开,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市场化程度,形成公平公正、统一开放的竞争环境。

  3、以项目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强化对重大服务业项目的组织协调,完善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库,做到建设一批、推进一批、规划一批。每年研究提出重点推进的服务业大项目,目标分解,落实责任,定期跟踪,及时协调解决问题,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顺应服务业国际化、现代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不断推进招商引资。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跨国采购中心、名牌旅行社、世界知名中介机构、研发中心等来衡落户,或通过参股、售让等方式,借助国际知名品牌效应带动提升本地服务业。整合衡阳市服务业优势资源,鼓励强强联合,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壮大旅游、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房地产等重点产业的整体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进国际贸易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做大服务业外包业务,力争“十二五”期间有较大突破。

  4、打造品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科技含量

  实施服务业品牌化发展战略。加强服务企业文化建设,把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文化档次。以创建服务业品牌为抓手,重点支持服务水平高、管理规范、经营规模和业绩好的企业争创服务名牌,形成名牌服务企业和名牌服务群,实现以品牌带产业,以产业创品牌的良性发展。鼓励科技创新,着力提高服务业的技术含量。要加快供应链、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建设和应用,建设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应用示范工程,进一步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化升级,推动服务业现代化,使服务手段更先进,服务内容更新颖,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更高。

  5、培养优秀人才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强组织领导

  制定服务业人才规划和中长期培训计划,将服务业重点行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列入人事劳动培训的重要内容。对现代服务业所急需的人才,利用衡阳市区域人才市场平台招聘,或组织专门的招聘团组、专场招聘会,到相关的城市、大学招聘,以多种方式引进。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以事业发展留住人才。建立健全衡阳市服务业发展工作机构,统筹协调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研究衡阳市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衔接各行业发展规划。

  6、完善现代服务业统计监测体系,监督指导服务业良性发展。

  探索建立适应服务业发展的地方统计制度,完善反映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速度、效益的指标体系,实现统计信息的全面和权威,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监督指导衡阳市现代服务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刘霖 李衡生]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