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对现有生活的满意度是反映老百姓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社会监测指标。5月中旬市城调队组织力量专门就衡阳市居民生活现状满意度对全市240户城镇居民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严格按照抽样调查规则,在调查样本框中按照高中低家庭收入排序的2:6:2的比例抽样并入户访问;事后又按5%的比例进行了回访,确保了调查结果的真实可信。调查结果显示,衡阳市城镇居民对生活现状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比例高达90%,表明这两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加快发展,改善民生这条主线开展工作,在经济发展加快的同时,使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生活质量改善了,幸福指数提高了,对生活的满意度实实在在提升了。
一、生活现状调查
(一)63%的城镇居民收入增加,90.8%的城镇居民对生活现状满意和基本满意
随着衡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认为目前收入比一年前生活有所增加的居民占63%,认为基本不变的占30%,认为有所减少的为7%;有57.5%的居民认为未来一年内收入将有所增加。被调查者对当前家庭收入状况满意为31.3%,基本满意占52.9%;不满意的占15.8%;有51.3%的人认为家庭生活水平与上年相比提高了,认为有所降低的为8%,认为不变的约41%;对目前家庭生活状况很满意的占37.5%;基本满意的占53.3%;不满意的占10%;在认为一年后家庭生活质量变化时,51%的人认为生活质量会提高,37%的人认为基本不变,3%的认为会有所下降,10%的居民选择了不知道。调查表明,家庭经济状况是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收入越高,衣食住行方面无忧无虑,其预期收入的信心也相应高,生活的满意度才越高。值得注意的是居民在该问题上的差异相当悬殊,表明居民生活的差别很大。
(二)城镇居民中有91.2%对养老、76.3%对失业、81%对医疗保险等制度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
城镇居民对当前社会保障政策比较认同。调查显示:对当前的养老保险体制,分别有35.8%和55.4%的人认为“满意”和“比较满意”,认为“不满意”的仅为8.8%;对当前的失业保险体制,分别有28%和48.3%的人认为“满意”和“比较满意”,认为“不满意”的为23.8%;对当前医疗保险体制,分别有40%和41%的人认为“满意”和“比较满意”,认为“不满意”的仅为18.3%。这说明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较为关心居民的生活状况,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采取了有力措施,努力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使群众的基本生活、医疗、养老等基本待遇得到了保障,使全市城镇居民对社会保障水平的满意度有所提高。
(三)84.6%的城镇居民对当前的社会治安环境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
调查城镇居民对当前社会治安状况的评价中有30%和54.6%的人认为“满意”和“比较满意”,认为“不满意”的为15.4%。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及市政法委对全市治安整治采取多项新的举措,组织的“金剑行动”(打黑除恶行动)卓有成效,进行了“三调联动”加大民事纠纷调处力度,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从而使衡阳市社会与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政府的信任度与居民期盼调查
居民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满意度是居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生活状况体现是人们现在的一种生活状态,是个人和社会的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是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居民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的重要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某一城市或地区与国计民生直接相关的社会事业的发展情况。从调查结果看:
(一)居民对政府工作信任度明显提高
1、居民收入有所提高。居民对本届党委政府采取各项措施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城镇居民生活条件是非常满意的。对家庭收入状况:满意占31.3%和基本满意占52.9%;对目前家庭生活状况:满意占37.5%和基本满意占53.3%。
2、社会保障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居民的后顾之忧相应减少。近几年来全市无论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还是医疗保险覆盖面在扩大;2009年参保的人数同比分别增长5.4%、10%、8.4%;居民享受的养老金去年人均增加117.50元,报销医疗费比重也在逐年增加,职工自付比例控制在25%;深得民心。居民对政府采取的惠民政策表示欢迎和拥护。
(二)低收入者的增收、教育费用减负、看病费用降低、吃得放心等等是城镇居民最关心的方面
1、低收入者的生活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低收入者的生活质量的确令人忧虑。如家住祁东颜家社区的周先生是个转业军人。当初回来安排在洪城水泥厂工作,后由于国企改制成为了下岗职工,政府补助每月500元的生活费,老婆也没工作,还要负担小孩子读书,周先生不甘重负辛酸地说:“我每天想得最多的就是快点找到工作,提高收入,改变贫苦日子;可是我没一技之长,又40多岁了,难啊?” 据了解低收入家庭有四盼:一盼家里失业人员能早日找到一份工作。二盼子女能早日就业。三盼政府能提高低保标准。四盼能及时领到生活补贴。
2、教育费用成为影响居民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在“再穷不能穷了孩子,再苦不能苦了教育”的时代,居民为了让子女考上大学,不惜勒紧裤腰带甚至举债。在大学分配制度市场化改革之前,居民虽然有因孩子上大学而举债的,但是当子女大学毕业后,他们通常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不但能在短时间内(一般为3年左右)还清父母为他(她)上大学欠下的债务,而且也能改善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的生活。如今教育是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最重要机制,如果下层成员和他们的子女不能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他们没有经济能力送孩子上大学,也无法确保他们的子女大学毕业后能找到比他们好一些的职业,那么教育不但无法改变下层成员代际地位沿袭的格局,而且还有可能成为一种消极因素。不能送孩子上大学,或上了大学也不能保障充分就业,是普通百姓最大的忧虑。百姓盼教育改革,能更多地为普通百姓得到实惠。
3、医院成为城市居民最不满意的地方,医疗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医疗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顽疾,看病难、看病贵、假药、药价虚高、天价医疗费、医生拿红包拿回扣等现象持久地得不到解决。居民流言:医院象把劈刀,割你的肉(钱)没商量。让普通百姓看得起病,用得起药是居民的最大心愿。
4、食品的安全卫生问题已成为人们健康生存所关注的重要话题。目前各种食品安全事件,让百姓甚忧。其实并不是没有法律没有标准没有制度,而更多地在于没有严格、有效执行法律执行制度执行标准的社会氛围,在于缺乏一种真正对民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认真负责的社会道德与良心自律。某些职能部门平时不作为、事后才作为的被动执法,甚至因为自身利益纠缠和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也是深刻的根源之一。吃得放心是人的最基本愿望。
三、几点建议
(一)千方百计提高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近几年来,虽然市委市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解决了部分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提高了低保标准,培训了下岗职工,使他们掌握了一些技能,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有所增加。但由于基本生活要素价格上涨,居民实际开支及社会承受力还在增加。政府要重点解决困难人群的就业问题,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以提高创业成功率,带动更多的人就业。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同时,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避免社会矛盾激化,促进协调和谐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力度。一是大力发展教育,普及教育,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建立教育救助制度,尽力实现教育的平等性;加大对乱收费行为的处罚力度,杜绝乱收费行为现象发生,让普通百姓小孩上得起大学。二是在医疗方面,应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大对药品及医院的监管力度,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及惠民医院,服务低收入家庭人员、服务大众。三是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扩大社会监督渠道,规范行政效力,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杜绝腐败现象发生。
(三)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执法力度,让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性是食品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随着食物和食品生产的机械化和集中化,以及化学品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新的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会不断涌现。因此,构筑一个真正安全、严密的食品安全之网,需要社会控制手段的到位与跟进,还需要更为精细的社会维度的支撑与维系。建立群众举报生产、加工有毒食品的有奖制度,让社会公民参与现实社会监督。
(四)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社会治安状况。社会治安安全感是公众对社会安全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公众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中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保护程度的综合心态反应,也表示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认知。公众的贫富和收入差距扩大对社会治安状况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加大。要加大对不法侵害的打击力度,提高犯罪破案率;加大公检法司等执法职能机构的财政投入,改善打击和防范社会治安状况的软硬环境;调控社会城乡人员合理流动,科学推进城镇化、城市化的进程和发展;缩小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垄断行业与一般行业的人员收入差距;密切联系全社会的治安管理部门及媒体资源,努力营造良好的宏观治安环境和舆论环境。
[供稿:衡阳市城调队 周文明]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