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2010年前三季度农业与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来源: 时间: 2010-10-2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团结一致,扎实苦干,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平稳发展。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164.84亿元,同比增长5.1%。

  一、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的总体状况

  (一)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1、粮食生产目标可全面完成。衡阳是个粮食生产大市,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要求,今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意见》,提出了“粮食播种面积800 万亩以上,粮食总产320 万吨以上”的粮食生产目标。通过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保证了该目标的完成:粮食播种面积达到了869.75万亩,比上年增长3.2%。其中早稻播种面积354.04万亩,比上年增长3.5%,晚稻播种面积382.95万亩,比上年增长2.6%;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不会低于去年,可以达到336万吨以上。虽然早稻因受长期低温阴雨影响,导致产量有所下降,但今年的中稻和晚稻由于天气条件较好,加上田间管理非常到位,特别是今年国家首次对晚稻实行了增施肥、促早熟、防病虫的实物补贴,都实现了增产。

  2、林业生产迅猛发展。为推进油茶产业化建设,到目前为止,耒阳至常宁“百里油茶产业示范带”已经全面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示范带标准高、质量好,为全市油茶产业做大做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市共完成油茶新造林25.33万亩,其中耒阳、常宁、衡东、衡南等四个油茶生产重点示范县市完成丰产林基地建设任务13.15万亩。9月27日,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在耒阳召开,更助推了衡阳的油茶产业发展和“中国?油都”品牌的升级。为建设生态衡阳,提升衡阳生态形象,衡阳开展了“十万乔木进雁城”活动,带动了全市造林热潮。全市完成人工造林28.32万亩,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完成“三边”造林14.7万亩,油茶造林8.43万亩,武广高铁沿线造林1.54万亩。完成低效林改造40万亩,其中油茶林低改16.9万亩,楠竹低改10.35万亩。完成中幼林抚育45万亩,其中无节良材培育1.56万亩。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了省、市下达的任务。

  3、养殖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势头。今年以来,全市狠抓畜禽标准化生产、动物防疫、渔民解困、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等,克服了饲料成本不断上涨和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保持了养殖业的平稳健康发展。一是生猪价格逐步回暖,生猪生产稳中有升。从去年底开始,产销过剩,外调受阻,生猪价格持续下跌,从最高11.95元下跌到最低9元每公斤。到8月中下旬,生猪价格开始逐步回暖,到目前已达到了每公斤13元左右,实现了扭亏为盈。虽然受到长期低价亏损的影响,但由于衡阳生猪养殖基础较好,加上价格的回暖,全市生猪生产总体发展还是较平稳。前三季度出栏生猪721.75万头,同比增长4.2%。二是家禽生产稳步发展。由于疫情和价格相对稳定,全市家禽养殖户生产积极性较高,生产一直呈稳步发展势头。公司+农户的运行机制、规模户向养殖龙头企业方向发展成为全市家禽养殖业发展的两大特点和趋势。前三季度全市共出笼家禽7032.38万羽,禽蛋产量142248吨,分别同比增长6.6%、5.36%。三是草食动物发展亮点初现。由于草食动物养殖成本低、抗病力强、疫病少、市场稳定、经济效益好,加上国家近年来也把发展草食动物纳入了惠农范围,各地也因地制宜出台了优惠政策,农民养殖的积极非常高,使得草食动物养殖户数量不断增多,龙头企业不涌现(象湖南大一牧业有限公司、玉峰肉牛养殖有限公司等)。前三季度全市出栏牛8.24万头,出栏羊40.37万只,同比分别增加7.71%、9.79%。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四是渔业生产保持良好态势。目前,衡阳渔业养殖呈现了越来越注重“量中求质”的名特优水产养殖、追求绿色的健康养殖、大中型水面加速开发利用的综合规模养殖三大特点。水产品产量实现了稳步增长,前三季度全市水产品产量18.24万吨,同比增长5.74%。

  (二)农民收入增长,工资性收入比重提高

  今年前三季度,衡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036元,同比增长13.04%,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由于受生猪价格长期低迷的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速下降,为2115元,增长7.03%,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为2551元,增长16.87%,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37个百分点。工资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为5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个百分点,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63%,拉动收入增长8.26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农民外出务工的环境越来越,工资水平有所提高,很多地方都提高了最低工资水平,保证了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为农民收入增长打下了基础。

  (三)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全市按照“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示范打造了一批亮点。全市18个新农村示范片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各有特色:如耒阳市大金村创新了“以公司运作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群众自觉参与”的企业参与模式;衡阳县库宗片探索了“镇村共建”的发展路子;四城区着力打造蔬菜基地和都市休闲农业。二是面上办成、办好了一批实事。在新农村示范片内,共硬化村道132公里,通组道路350.7公里;新建和改建村部82个,建村图书室135个;整修渠道310公里,改造山平塘19座,新建安全饮水工程115处,解决安全14万人饮水安全;新建农户沼气池1700口,安装太阳能路灯78个;完成空心房、旧脚屋、危房、杂房拆除1821间,“三清“率达89%以上,新增“五改”配套户11031户;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危房改造11万平方米,新建寄宿学校61所;新建和改造乡镇卫生院21个,村级卫生室78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45万人,参合率98%以上;农村参加低保人数15万。

  (四)农村改革稳步推进

  一是土地流转持续扩大。目前全市土地流面积超过了153.65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近30%,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率达到37%,500亩以上的有83处,其中1000亩以上地区8处,2000亩以上地区4处。二是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共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12个,全市农机服务组织180多家。三是林改工作进入尾声。截至8月底,全市200多个乡镇(街道)、5128个涉林村场已经全部出台了林改实施方案。共完成勘界面积1151.76万亩,占总任务的99.8%;发放林权证195.18万本,发证宗地数为167.29万宗,发证面积为967.49万亩,占总任务面积的83.8%。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影响农业生产。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象干旱、洪涝、低温等都将在不确定的时间、空间经常发生。比如今年衡阳就经历了四月份的持续阴雨低温、四到六月暴雨洪涝、七到八月高温(最高41.7℃,创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九月下旬轻度寒路风等极端天气。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现在的普遍观点是,类似的极端天气在今后将会更频繁发生,农业生产的变数将越来越大。

  (二)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业生产。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但是这些年农田水利设施方面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管理不善的问题,导致了设施老化失修,排灌渠道损毁严重,想灌灌不进、想排排不出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在气候异常的今天,这种影响更显突出。

  (三)市场风险大,农业生产效益不稳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机会越来越多,同时风险也不断加大,市场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益不稳定。这几年生猪市场价格的起伏变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农民由于资金、技术、信息的缺乏,使他们既缺乏抵抗风险的能力,又缺乏抓住机会的远见。

  三、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极端天气预警防范机制。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还是个靠天吃饭的行业,天气对其的影响非常大,而近年来,各种极端天气却越来越频繁。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健全极端天气预警防范机制。要通过提高天气预报(特别是中长期天气预报)水平,来提前获知极端天气出现的可能性;要通过品种的改良来提高农作物对极端天气的抵抗力;要通过合理的种植结构和布局来规避极端天气的影响。

  (二)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一是切实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抓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抓好灌区渠系配套改造。在抓好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出台相关政策,通过政府奖励、补助等形式,组织引导农民群众自觉搞好各种小型水利建设;二是大力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行秸杆还田,增施有机肥,恢复种植绿肥,逐步提高耕地的质量。三是要整合项目,抓好标准粮田建设。要统筹安排好土地复垦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粮食产能工程,优质粮食工程等项目,加强项目和资金的整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建立农业生产市场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民,但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不足。所以政府应该采取得力措施,为农民祢补这种不足。一是要建立畅通的市场信息发布渠道,让农民能方便地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二是建立一个专门的市场分析机构,为农民解读市场信息,并提出可行性的经营建议;三是要继续完善推广农业保险,扩大保险范围,提高赔付标准,最大限度地转嫁农业经营风险。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李伟平]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