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衡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 时间: 2010-11-2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文化产业具有投资回报高、绿色无污染、社会效益好、自主创新和技术含量高等显著特点,是现代社会欣欣向荣的朝阳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最佳选择。正是基于文化产业的显著优势,近几年衡阳市委、市政府紧扣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要求,深入推进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总体上看,衡阳市文化产业正呈现出规模逐步扩大、速度逐步加快、效益逐步提升的良好运行态势,但是也存在着总量少、起点低、规模小、底子薄、条件差等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重视,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衡阳市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衡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特点

  (一)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2009年衡阳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3.38亿元,为2005年的3.34倍(见图一)。随着文化产业经济总量的增加,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逐步上升,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高出2005年1.2个百分点。总量居第4位,低于长沙、岳阳、常德。2009年衡阳市文化产业年末资产总计达70.45亿元,为2005年的3.4倍。

  (二)发展速度增快,贡献不断加大

  2009年,衡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6.7%,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2.1个百分点。从图二我们可以看出,2005年-2009年,衡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13.1%,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17%,比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快3.9个百分点。随着发展速度的加快,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也不断提升。2009年衡阳市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比2005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三)文化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2009年衡阳市以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实现增加值6.84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1%;以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旅游文化、广告及会展等主的“外围层”实现增加值15.86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8%;以从事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相关层”实现增加值10.68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31%。从“2005年-2009年文化产业结构差距对比表”中可以看出,经过多年努力,衡阳市文化产业结构逐步缩小了与全省的差距,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

  从九大层次看,衡阳市发展较快的主要是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休闲服务、其他文化服务,2009年分别占比5.8%、33%、14.2%,比2005年分别提高2.9个百分点、22个百分点、 13.7个百分点。

  (四)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优势逐渐体现

  经济效益逐年提高。据测算,2009年衡阳市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率达到53.2%,超过全市平均增加值率12.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生产税和营业盈余占其增加值的比重达57.8%,超过全市平均水平22.6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8.99万元,是2005年6倍。

  (五)对就业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已成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从一些发达国家来看,文化产业是一个就业面很广的产业。在英国,文化创意产业是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第一大产业。在美国,文化创意产业每年创造就业岗位800万个,接近全国总就业人数的6%。从衡阳市的情况来看,这几年文化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多,吸纳就业能力也逐渐加强,2005年衡阳市文化产业从业人数为3.26万人,到2009年衡阳市从事文化产业人员4.13万人,比2005年多增0.87万人。(见图三)

  二、衡阳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一)政策逐步加大扶持力度,为衡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从2006年国家发布实施的第一个文化发展规划以来,政府对文化产业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陆续提供了一系列政策。在财政支持方面,中央财政设立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税收优惠方面,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国家对出版业给予了降低增值税税率、出版物增值税先征后退、县以下新华书店免征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动漫、电影企业也享受到了国家减免增值税、营业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在金融支持方面,宣传、财政、人民银行、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

  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着重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2.5%,如果要成为支柱性产业,则需要达到5%以上的比重。这就预示着未来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二)良好的外部氛围,带动衡阳市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湖南省在“十五”时期,省人民政府就制定了《湖南省文化产业2001-2010年发展规划》,明确了文化产业的整体目标、主要发展方向、主要建设任务,并制定和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土地、税收、分配、人才培养等方面,给文化产业以鼓励和支持。在这10年间,我省文化发展速度提升很快,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达682.16亿元,占全省GDP的5.3%,标志着文化产业已成为我省的支柱性产业。

  (三)深厚的文化内涵,奠定了衡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衡阳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在这里有蔡伦造纸术、石鼓书院、一代理学宗师王夫之等历史文化;有佛道同尊共荣的宗教文化;有罗荣桓、夏明翰、湘南学联、水口山湘南暴动纪念地等人文文化;有南岳衡山、江口鸟洲、岣嵝峰、天堂山等旅游文化;有祁剧、湘剧、花鼓戏、歌剧等演艺文化;有皮影、渔鼓、剪纸、版画等民间文化。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家,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家;有国家民间艺术之乡4个,省级民间艺术之乡5个;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个,市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2个。

  (四)逐步提高的生活质量促进了文化消费的提升

  随着衡阳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衡阳市城乡居民收入也在不断提高。2009年衡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327元、13911元,比2005年分别多可出2494元、5421元。衡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2.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由于收入的增加,人们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需求也逐步提高。2009年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达1404元/人,比2005年增加452元/人。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达357元/人,比2005年增加30元/人。

  三、当前衡阳市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总量较小,水平不高

  衡阳市文化产业总量占全省的份额较低。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682.16亿元,衡阳市占全省的4.9%,而长沙市占全省的54.5%。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衡阳市2009年文化产业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9%,低于全省水平2.4个百分点,低于长沙7.1个百分点。整体看,文化产业在全市经济所占的份额还相对较小,对经济的贡献及影响仍然较低,要成为衡阳市新的支柱产业,还有待采取更有力措施加以推进。

  (二)文化产业门类较全,但规模小

  衡阳市文化产业门类较全。根据统计部门对文化产业分类标准来看,衡阳市几乎涵盖所有的分类。但是这些企业普遍规模小,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化。目前衡阳市还没有大规模、高水平、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缺乏具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从2008年经济普查的结果来看:衡阳市尚无一家大型文化服务企业,以及从事文化用品、设备和相关产品生产及销售的大型企业。

  (三)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条件薄弱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的加强,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也不断增加,但由于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经费基数低、底子薄、基础条件差,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对文化投入总量仍显不足。2009年衡阳市对文化体育与传媒的支出为2.13亿元,占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4%。

  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打造大型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引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把具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广阔的文化产业集中起来,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对现有企业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造,提高其内部活力及市场竞争力。采取得力措施及优惠政策,引进和培育战略投资者,以市场为内驱力,以资本为纽带,科学有效地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和企业,打造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能够辐射全国、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企业集团,发挥好它的支撑和引领带动作用。

  (二)加大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加强文化产业方面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扶持力度,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济,熟悉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精通市场运作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高素质人才。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制订并完善各种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一个培养人才、重用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用人环境。

  (三)发挥自身优势,突出个性发展

  衡阳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有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有大量的富有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和具有相当实力的现代文化。将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将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

  (四)加强多方位文化协作,带动衡阳文化产业发展。

  加强城市间的文化协作,有利于我市取长补短,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衡阳和长沙作为湖湘文化产生发展的城市,有着相应补充的历史文化和相互依赖的文化渊源。我们可以借助长沙在文化产业方面的经验和市场运作等方面优势,联合开发衡阳的文化资源。加强学术研究、文化管理、文化企业方面的协作,有利于文化产业快速成长。历史文化从资源向商业转化的过程中,需要文化资源的研究,文化政策的扶持、文化企业自身的改革三个方面相互配合,才能实现有效转化。加强文化主题下多项产品间的相互协作,有利于实现各层次产品的共同推进。文化产业呈链条式的产业结构,同文化主题下的多项产品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只有各层次产品的共同发展,才能有力的推动产业健康的发展。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蒋江雪]
[审核:朱继无]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