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衡阳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是“三农”建设成就辉煌的五年。
一、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业大市地位充分彰显
“十一五”期间,衡阳通过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狠抓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9.63亿元(现价),是2005年的1.79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4.6%。
1、水利建设和农机化发展为农业生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一五”期间,全市水利建设投资达22亿元,是“十五” 水利建设投资的2.5倍,是各个五年计划中水利建设投资最高的五年。全市列入规划的27座中型、45座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完成,122座小(二)型水库已进行应急处理,新增蓄水能力11.7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36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77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499万亩。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已发展到55.8万台,比2005年增长71.1%,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4%,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大批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涌现出了衡南泉湖、东冠等一批全国全省有名的典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和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2、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科技服务质量的提升为农业生产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十一五”以来,全市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超级稻高产栽培、水稻旱育无盘抛秧、油菜免耕直播、葡萄套袋、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等8大农业新技术,累计实施面积达2150.6万亩次,新增粮食产量约3亿斤,新增产值达5.3亿元,为农民节本增收6.5亿元;围绕优势产业,积极组织水稻、蔬菜育种及栽培、病虫害防治、农技推广等方面的攻关,共完成部、省、市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研究40余项,获得部、省、市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励28项,先后选育出20余个农作物新品种应用于生产,其中有六个新品种获得国家品种权保护。金优974、金优463等优势组合已成为湖南、江西、广西等南方稻区的主栽早稻品种,一串铃1号南瓜被列为湖南省六大重点推广新品种蔬菜;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培训农民13万人。“十一五”末,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5%,较“十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农业科技大量的、高水平的应用,为全市的农业生产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3、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带动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2010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9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21家,分别比“十五”末增加165家、2家和17家,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108亿元,年均递增50%。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9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1%,比“十五”末提高7个百分点。“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得到大力发展,全市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面积达240万亩,建立了油料、茶叶、席草、香芋、黄花菜等大宗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100多个。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优质稻、“双低”油菜、黄花菜、柑桔、茶叶、席草等六大优势产业带格局,并打造了一大批农产品品牌,古汉养生精成为中国驰名商标,爱平牌活大猪、天天见牌梳篦、恒星地板、金雁优洁米、金拓天山茶油、金星咸蛋黄等65个省级品牌农产品享誉国内外市场。这些都带动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粮、猪、油、禽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呈稳定发展态势,农业大市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201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了856.73万亩,刷新历史最高纪录,粮食总产量达到了333.63万吨,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居全省第二;出栏生猪980.19万头,连年稳居全省第一;油料产量达到了23.86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居全省第二;家禽出笼首次突破了1亿羽,达到了1.02亿羽,居全省第二。大宗农产品产量位居全省前列并稳定增长,充分彰显了衡阳作为农业大市的地位。
二、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农民生活日益幸福
“十一五”以来,中央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力度,大力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加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220元,是2005年的1.88倍,五年间,年均增长13.5%,位居全省第四。从收入来源来看,工资性收入比重不断提高,2010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437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47.6%,比2005年提高了8.4个百分点。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民就业选择面的不断拓宽,工资性收入比重在今后一个时期内还将继续提高。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消费水平、消费档次也不断提高。比如:2010年末,农民每百户拥有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分别为94.75台、49.24台、35.58台、20.31台,分别比2005年末增长21%、140%、125%、400%。大家电、耐用消费品已经越来越多地走入寻常百姓家。
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衡阳大力开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社会救助、农村养老、农村防灾减灾、各项生产性保险等日益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民生。特别是耒阳市作为第一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于2009年12月15日起在耒阳全面启动以来,标志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在全市逐步铺开,又一项民生工程走进了衡阳农村。
三、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环境越来越好
“十一五”期间,衡阳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八件实事”和“百村示范”工程,开展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通村公路通达工程、农村清洁工程等,农村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乡村环境也越来越好。
1、农村饮水安全得到了根本改善。5年前,衡阳市存在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158万余人,自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以来,国家共安排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15批,涉及12个县(市)区、151个乡镇、985个村、1529处。各级财政投入资金3546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8393万元、省级财政投入6071万元、市级财政投入45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553万元。到2010年底,全市已按计划完成全部工程建设任务,解决了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05万人。现在,大部分农民都享受到了城里人的方便用水、清洁吃水的便利。农村饮水安全得到了根本改善。
2、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自2006年8月底,随着“户户通电”工程的圆满结束,衡阳基本实现100%的农户用上电之后,1998年开始实施的农村电网改造,历时12年,到2010年底也全面完成扫尾。至此,全市农村电网结构明显改善,供电可靠性显著提高,农村居民用电价格大幅降低,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农村公路建设成绩显著。“十一五”以来,衡阳市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截止2010年末,全市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1958公里,其中通乡公路651公里,通达工程1185公里,通畅工程10122公里;完成危桥改造113座/4581.4延米,农村公路渡口改桥30座/3640延米,码头改造34处;新增598个行政村通公路,17个乡镇和4073个行政村通水泥(油)路。除因受高速公路、铁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影响暂不能实施和边远山区难以实施的行政村外,全市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
4、村容村貌切实改观。近年来,衡阳市大力实施村庄整治和“农村清洁工程”,通过“三清”、“五改”工作,全市示范村基本实现了垃圾入池,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得到了净化。通过政府“办点示范、农民自觉效仿”的推广模式,全市大部分村通过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美化,生产与生活方式得到根本转变,农村人居的环境得到了切实改观。
回眸“十一五”,衡阳“三农”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及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艰苦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果。当前,“三农”发展正处于加速转型期,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今年及“十二五”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点是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夯实农民增收基础,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展望 “十二五”,衡阳“三农”建设必将更加辉煌。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李伟平]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