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步伐加快

来源: 时间: 2011-02-1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又从实际出发,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对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00年以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力保增长、全面达小康”宏伟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一化三基”,努力克服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呈逐年上升态势。至2009年,衡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达到74.8%,比2008年提高2.1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4.2个百分点,2000年至2009年年均提高1.58个百分点。

  一、现状初窥:——衡阳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十年来,衡阳市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均取得长足发展,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60.6%上升至2009年的74.8%。23项指标中:7项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分别是失业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社会安全指数和耕地面积指数;4项指标实现程度在90%以上,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分别是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平均预期寿命和环境质量指数;3项指标实现程度在80%-90%之间,分别是恩格尔系数、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2项指标在70%-80%之间,其余还有7项指标实现程度在70%以下,其中不到60%的有5项。按此发展趋势,到2020年我市有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市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特征为:

  第一、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中,经济发展排在首位。从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监测来看,2009年,衡阳市经济发展方面的实现程度为56.9%,比上年的54.2%提高2.7个百分点。2000-2009年,经济发展持续提高,2009年比2000年提高1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从经济发展的5项具体指标来看:2009年衡阳市人均GDP为13471元(2000年不变价),实现程度为42.9%,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全市科技投入不断提高,但占GDP比重仍然很低。2009年,R&D经费支出为6.16亿元,占GDP的比重只有0.53%,实现程度为21.1%,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是经济发展方面实现程度最低的一个指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6.6%,实现程度为73.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继续推进。2009年衡阳市城镇人口比重为43.15%,实现程度为71.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城镇调查失业率与2008年相比虽有所上升,但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该项指标的实现程度达到了100%。

  第二、社会和谐程度进一步改善。2009年,衡阳市社会和谐方面的实现程度为79%,比上年的77.6%提高1.4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6.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84个百分点。从其5项具体指标来看:社会保障步伐加快,2009年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实现程度为47.8%,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了41.7个百分点,但在实现程度上,该指标仍是全面小康社会和谐方面实现程度最低的一个指标。2009年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为101.79%,实现程度为99.2%,与2008年持平。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平衡。2009年,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实现程度为99.5%,比2008年提高0.5个百分点。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两项指标的实现情况较好,2000-2009年,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两项指标实现程度均为100%。2009年,基尼系数为0.344,其中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为0.257,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38,均低于0.4的目标值。

  第三、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紧紧围绕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一重点,努力扩展城乡居民增收渠道,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达到“十一五”以来最高。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1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2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和12.6%。2009年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程度为52.2%,比2008年提高6.3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29.2个百分点。消费结构有所改善,衡阳市恩格尔系数为48.7%,实现程度为82.2,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1.5个百分点;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42.4平方米,实现程度为100%,与上年持平;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升,2009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已控制到11.71‰,实现程度达到100%,比去年提高11.8个百分点。平均预期寿命73岁,实现程度为97.3%,与去年持平。

  第四、民主法制显著增强。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是全面小康建设中衡量民主法制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全市加大开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的专项行动,积极开展民主法制建设工作,强化社会舆论监督,稳步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社会治安明显好转。2009年民主法制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95.5%,比去年上升2.6个百分点,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将近50个百分点。公民自身民主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指数的实现程度为90%和100%,分别比去年提高1.1和3.7个百分点,预计在未来的10年内,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指数将能如期达标。

  第五、文化教育事业逐步繁荣。2009年,衡阳市文化教育方面的实现程度为70.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2009年,衡阳市委、市政府继续加大对文化和教育的投入,文化教育事业稳步推进。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的实现程度分别为57.2%和65.6%,比2008年分别提高1.5和4.1个百分点。人口受教育程度逐年提高,2009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比2000年提高0.5年,平均受教育年限实现程度为85.7%,与上年持平,较2000年提高4.7个百分点。

  第六、资源环境有所改善。2009年资源环境实现程度为87.5%,比去年提高0.1个百分点,但比2000年下降4个百分点。2000年以来,我市能源消费日益增加,单位GDP能耗呈上下起伏之势,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2006年我市的单位GDP能耗达到21世纪以来的最高值1.51吨标准煤/万元,之后由于我市“节能减排”措施采取得力,2009年该指标降低为1.32吨标准煤/万元,但比这段时期中最低的2000年仍然要高0.23吨标准煤/万元;耕地面积指数为99.67,实现程度为100%。环境质量指数逐年好转,实现程度为99.3%,比去年上升0.1个百分点。

  二、深度透视——衡阳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全部六大类指标来看,衡阳市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资源环境三大类指标实现程度比较高,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文化教育实现程度相对较低。仔细分析衡阳全面小康23项指标中,可以发现两个特点:一是指标实现程度不平衡。实现情况好的指标,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的目标,而实现情况差的指标,如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实现程度只有47.8%、R&D经费支出占GDP实现程度只有21.1%,成为制约衡阳达到全面小康的主要难点。二是多数指标与目标值还有差距。除了7个指标实现程度100%,5个指标实现程度在60%以下,其余11个指标实现程度在60-100%之间,约占全部指标的47%。说明衡阳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还需付出艰苦努力。

  (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2009年,衡阳市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56.9%,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6方面监测指标中实现程度最低。从衡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和实际情况看,经济总量小、科技投入少、城镇化水平低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偏低是制约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的重要因素,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仍是主要问题。2009年全市人均GDP为17299元,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为13471元,只完成了全面小康目标值的42.9%,实现程度还不到全面小康目标值的一半。同时,经济发展中的自主创新能力尚弱,投入的强度仍明显不足,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2009年,R&D经费支出6.16亿元,占GDP的比重只有0.53%,与全面小康2.5%的目标值相差很大,实现程度仅为21.1%,是23个指标中实现程度最低的一个指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这两个指标的实现程度分别为73.1%和71.9%。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加科技投入,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

  (二)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较低,社会保障工作任务繁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2009年衡阳的社会保障工作实现了新跨越,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已经达到43%,但与全面小康要求相比仍有47%的差距,社会保障工作任务非常繁重。

  (三)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生活档次不高。近几年来,衡阳居民收入随着经济发展增长较快,但总的水平相对全省平均水平还有差距,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从2009年衡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结果看,生活质量实现程度为81.7%,比2008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程度为52.2%,距离全面小康的目标值还差47.8%,恩格尔系数实现程度为82.2%,距离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值相差17.8%。

  (四)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节能减排任务艰巨。2009年衡阳市文化教育实现程度为70.6%,低于全面小康目标值29.4个百分点。一是文化产业规模偏小,占GDP比重偏低。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2.86%,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仅为57.2%;二是居民接受教育的水平以及居民用于精神文明方面的支出不高。2009年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49%,实现程度为65.6%。此外,文化消费滞后更突出的表现在农村,2009年衡阳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仅为8.06%,比城镇居民其比重低5.63个百分点。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 年,实现程度为85.7%。

  从总体上看衡阳经济结构仍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仍占较大比重,近几年单位GDP能耗等指标虽有所控制,但仍未达到2000年水平。2009年单位GDP能耗为1.32吨标准煤/万元,实现程度仅为63.7%,节能减排工作任务仍十分艰巨。

  三、有的放矢——加快我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建议

  衡阳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快经济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实力小康。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壮大经济实力。坚决把中央关于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力争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大突破。推动产业优先发展,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帮助企业尽快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加快培育重大产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努力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份额。其次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扶持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示范企业。要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制度化的便利条件和技术支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第三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高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村实用型人才。继续推进人才小高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在全社会培养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培养和发展勇于创新、追求成功、开放包容、崇尚竞争的创新文化。

  (二)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为基础,建设惠民小康。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效如何,关键还要看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显著提高。全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让全面小康社会的成果惠及城乡居民。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尤其是农民的增收,目前,居民收入过低已成为一个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而作为一个人口700多万的大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人均水平偏低,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居民收入。一方面,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已出台的各项增收政策,另一方面,要根据衡阳市情,创造性解决群众增收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偏大的问题。为此,一是要全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把就业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问题来解决;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完善和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三是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对象待遇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 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进一步提高供养标准。

  (三)以促进社会发展为抓手,建设和谐小康。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统筹兼顾、积极有序”的原则,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注重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一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努力解决国有关闭破产企业、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农民工等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抓好职工医疗保险,引导鼓励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加快城乡医疗求助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加大扶贫投入,减少绝对贫困人口。二是要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消费水平,要靠市场之手,将文艺作品的创作、文化产品的生产,在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依靠作品和产品自身的闪亮“卖点”,并通过充分的市场推广手段,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来文化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发展。优先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加大教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尤其要下大力气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不断拓宽消费领域,使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达到全面协调发展。同时,要把握农民消费的阶段性特征,注意引导消费,着力培育新的消费点。三是要加强平安法治建设。以“平安衡阳”、“法治衡阳”创建为抓手,进一步健全治安防控工作机制,通过专项整治活动,打击各类犯罪行为。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从源头上减少和预防社会矛盾纠纷的发生。对社会稳定影响较大的矛盾纠纷,妥善调处化解。深入开展基层系列平安建设活动。结合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依法推进村务公开,提高基层民主法治水平。

  (四)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建设宜居小康。

  始终坚持环保优先方针,突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突出解决环境问题,改善人居环境,着力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的小康社会。要把节能降耗、污染减排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禁止高污染项目,支持能耗低、污染少的产业和企业加快发展,扎实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污染物减排等环保重点工程。要深入开展清洁村庄、清洁河道、清洁家园的“三清”活动,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要切实做好土地集约利用工作,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完善促进资源节约的政策体系,加快完善自然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引导企业和社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前进。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谭捷]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