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衡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提升,经济结构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全市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全面向深度、广度推进,与快速的经济建设发展步伐日趋协调。“八大亮点”给经济社会添活力、促稳定,给予全民更多实惠。
亮点一 科技转化生产力能力增强
1、科技投入显著增加,高新技术产业技改投入加大
五年来,全市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科技投入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财政中科技支出1.2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2.1%,与一般预算支出年增32.5%的增速基本持平。2010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12.14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41.0%;R&D支出占生产总值(GDP)比重由2005年的0.35%提高到2010年的0.86%。
五年来,全市逐年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改投入力度,投资再跃新台阶。2010年,投资15亿元的特变电工南方输变电产业园项目、5亿元的金杯核电电缆项目、12亿元的耒阳岱朗太阳能非晶硅薄膜模块项目、8亿元的中盐天友化工专业功能性钛白粉技改等40个项目,以及乐福地医药包材软包装输液材料生产线二期扩能项目、泰和机械冶炼高炉喷煤自控系统等一系列技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或竣工投产、试产,高新技术产业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占城镇投资总额的20.2%,与2005年相比,提高近10个百分点。
2、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效应明显
五年来,全市科研成果突飞猛进。201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立项5个,比2005年增加2个;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8项,比2005年增加4项;专利申请1270个,其中发明专利246个,授权专利665个,分别是2005年的2.8倍、3.1倍、3.0倍。
全市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以自主创新为特色的内生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五年来,一批具有高成长性和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快速崛起,围绕先进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四大高新领域为产业中心的高新开发区、以衡钢集团为中心的衡阳钢管深加工产业聚集区、以恒生制药等为中心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衡阳湘南集聚区、以建滔为中心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衡阳盐卤及精细化工产业园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已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力量。目前,全市拥有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4家。初步测算,2010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6.2亿元,比2005年增加114.2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5.5%。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0.3%,比2005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
亮点二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1、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民办教育亦步亦趋
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所,其中民办普通高校1所。拥有在校学生11.3万人,在校研究生2014人,成人教育在校生3.03万人,“十一五”期间分别年均增长19.1%、16.1%、24.0%;2009年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153人,比2005年多88人。五年间,高等教育真正实现了大众化。
与此同时,2010年,全市共有民办学校891所,在校生26.17万人,专任教职工1.5万人,事业规模居全省第二。与2005年相比,民办教育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2、教育水平继续提高,义务教育惠及千家万户
五年来,全市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切实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2010年,全市共有小学在校生61.78万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0%;普通初中在校生25.84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100%,小学、初中巩固率分别为99.61%、98.55%,均在国家规定的控制范围以内。“十一五”期间九年义务教育各项指标均保持在高水平。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
五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惠及千家万户。2006年,全市对农村学生实行“两免一补”, 2007年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在广大农村实行,当年免除了农村学生学杂费,2008年免教科书费,2010年免寄宿费。2008年春季开始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免除了学杂费,目前义务教育在我市已经全面步入免费教育新阶段。2010年,全市财政教育支出28.8亿元,比2005年增加20.2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7.4%。
亮点三 文化事业开辟新天地
1、文化产业增添古城新活力,群众文化丰富百姓新生活
十一五期间,是全市文化事业实现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的五年。全市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多次获全国性奖项、省级金奖。2008年,民俗歌舞《湘菜飘香》获首届全国农民文艺调演丰收杯奖;2010年,衡阳民族艺术团走进非洲访问演出,原生态音乐《岳北山歌》荣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等等,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焕发了全市文化领域的勃勃生机。2010年,全市拥有文艺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纪念馆6个,这些文化机构通过发展传统文化产品,培育新的文化业态,促进了全市深厚的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2009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3.38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9%,比2005年提高1.2个百分点。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有声有色。近年来,“文明新风拂雁城”春节文化活动,“盛宴”精彩纷呈;“广场旬旬演,社区周周乐”活动,深入人心;“祝福祖国,爱我衡阳”节庆主题文化,形成品牌。多种社区群众活动形式基本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线、季节为阶段、大小活动相结合的新格局,大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也进一步加改善了社区文化基础建设。
2、广播电视进展顺利,文化出版再跃新台阶
五年间,全市广播电视传输功能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市有广播电台9个,电视台9个,教育台1个,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是95.43%、98.62%,“十一五”期间平均覆盖率为92.9%和97.6%。有线电视用户从2005年的35万户,增加至2010年的55.31万人,“十一五”期间年均增加20.31万人,年均增长9.6%。在2009年起的电影下乡活动中,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1.38万场。
五年间,全市出版业发展平稳。至2010年,全市拥有5种报纸,7种期刊,全年新闻出版业销售收入15.14亿元,新闻出版业利润总额1.23亿元。
亮点四 体育事业成绩辉煌
1、体育成绩频频显著,竞技体育硕果累累。
全市竞技体育水平已进入全省前列,具有较强的实力。五年间,我市优秀运动员在国内外的和种大赛中均取得很好的成绩,李俊、谭飞虎在多哈亚运会上获男子水球团体冠军,何世剑连续三年在世界运动会、世界锦标赛上三次获竞技健美操六人操团体金牌等等,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体育精英,近两年,我市运动员获得全国冠军3个,亚洲冠军3个。
2、全民健身热潮涌动,体育市场初具规模
五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市体育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全民健身运动掀起了新高潮。至2010年底,全市拥有体育场(馆、所)32个,其中体育场3个,体育馆3个,游池3个,各种训练房21个。为推动体育事业向农村纵深发展,2010年,有280个行政村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10年,全市全民健身运动参加人数15万人,“十一五”期年均增长20.1%
五年来,以“经营体育”为中心,大力开发体育市场,发展体育经济,培植新经济增长点,以体育彩票为龙头的体育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体育彩票销售成效显著,为体育事业发展吸收了大量的社会资金。“十五”期间体彩的发行较好地支持了全市体育事业的发展。
亮点五 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日趋完善
1、乡镇卫生院加快建设,城乡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五年间,全市在加快建设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同时,更加注重乡镇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2010年,全市乡镇卫生院达到187所,床位6509张,技术人员1.00万人。近几年,全市对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实行了标准化建设,仅2010年就新建、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5所,使整个农村医疗卫生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截至2010年,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511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58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69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3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2.19万张,比2005年增长31%。2010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预计达到73岁。
2、加快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络,和谐建设成效显著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构筑社会保障网络,一步步向着“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目标扎实推进。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形成,覆盖面持续扩大,参保人数不断增加。2010年,五大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基本养老保险55.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94.63万人、失业保险48.67人、工伤保险40.31万人和生育保险45.8万人,“十一”期间五大保险年均分别增长5.6%、19.2%、3.3%、25.3%、9.4%。
2006年,全市启动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截止2010年,全市参加新农合人数达到519.1万人,参合率98.74%,居全省首位。
五年来,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不断向前推进,先后多次提高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了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的目标。截至2010年底,全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7.30万户、13.03万人,累计支出保障金2.56亿元,城市低保覆盖率7.8%;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12.08万户、28.73万人,支出保障金1.94亿元,农村低保覆盖率5%。全市41.76万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解决生活后顾之忧的迫切要求。
亮点六 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
1、工业“三废”治理取得成效
“十一五”期间,作为主导地位的工业越来越发达,相应地工业带来的“三废”的排放带来的污染总量也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五年来,全市加强了污染治理工程的建设,清理整顿污染企业,实行达标排放,工业企业“三废”治理进一步提高。2010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7%,比2005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8.5%,提高了30.3个百分点。“三废”综合利用也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2、城市环境治理能力继续增强
五年来,随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逐步深化,环境治理能力增强。五年来,全市新建生活污水处理厂11座,新增日处理能力35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57.1%;市本级污水处理厂3座,新增日处理能力21万吨,污水处理率71.4%。全市空气及水资源质量保持稳定,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占96.7%;地表水环境在Ⅲ类水质占47.4%、IV类水质占26.3%、V类水质占10.5%、V类以上水质占15.8%。
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
五年来,全市采取综合措施,加快污染治理,推动力度进一步加大,政治措施进一步落实,污染减排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双下降取得实质性进展。2010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6.2%,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1.1%,实现了两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双下降。
亮点七 城乡统筹发展稳健
1、城市化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2005年全市城市化率为33.8%,2009年提升为43.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8490元提升到2010年的15635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0%;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3833元增加到2010年的7220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4%;城乡收入比由2005年的2.21:1缩小到2010年的2.17:1。
2、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乡恩格尔系数差距缩小。2010年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9.8%、50.5%,五年来,城市恩格尔系数比2005年的38.5%略有上升,农村恩格尔差距缩小了2.8个百分点。城乡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2005年的26.05平方米和41.90平方米提高到33.3平方米和50.3平方米。
亮点八 城市功能稳步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五年来,全市一大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新建立新大道、解放大道、红湘南路、蒸阳北路等城市道路46条,改造道路144条,改造背街小巷120条;新增了公共绿化面积406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比2005年增加4.61平方米,达到9.54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燃气管网916公里,燃气普及率达99%;城市供水管网820公里,用水普及率达100%。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快速,居民居住水平和质量得到很大改善。200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3.23亿元,2010年65.31亿元,比2005年净增52.08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49.1%,占全社会投资额的比重由2005年8.6%上升到2010年10.2%。
城市文化品位全面提升。五年间,新增了中国印山、罗帅故居、岐山、蔡伦纪念园等3A级景区和耒阳农耕文化博物馆2A级景区,以及石鼓书院、“三江两岸”风光带、文化长廊等一批新的景点。
回顾全市社会事业发展的五年历程,在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进程中,不断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这五年已成为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最快的五年,百姓得实惠最多的五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全市社会事业将会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张敏 刘霖]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