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衡阳民生事业全面发展

来源: 时间: 2011-02-2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一化三基”战略,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经济社会保持了提质增速的良好发展势头,全市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卫生、社保等各项民生事业全面向深度、广度推进,取得新的进步。“十一五”是衡阳惠民、富民、务实、进步、小康的五年。

惠民的五年

  社会保障惠民生。“十一五”以来,全市扎实推进就业和再就业,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五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连年下降,“十一五”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比“十五”末下降了0.9个百分点。城乡各类保障统筹实施,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大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形成。“十一五”末,五大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55.4万人、94.63万人、48.67万人、40.31万人和45.8万人,年均增长5.6%、19.2%、3.3%、25.3%、9.4%。2006年,全市启动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十一五”末,全市参加新农合人数达到519.1万人,参合率98.74%,居全省首位。福利保障稳步推进。“十一五”末,已有7.30万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13.03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城市低保覆盖率达到7.8%;为12.08万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28.73万人办理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低保覆盖率达到5%;仅2010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支出就达4.5亿元,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解决生活后顾之忧的迫切要求。

  免费教育固“两基”。五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惠及千家万户。2006年,全市对农村学生实行“两免一补”, 2007年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在广大农村实行,当年免除了农村学生学杂费,2008年免教科书费,2010年免寄宿费。2008年春季开始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免除了学杂费,目前义务教育在我市已经全面步入免费教育新阶段。财政也加大了对教育投入支出力度。“十一五”末,全市财政教育支出28.8亿元,比“十五”末增加20.2亿元,年均增长27.4%。五年来,“两基”成果得以切实巩固,义务教育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末,全市共有小学在校生61.78万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0%;普通初中在校生25.84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100%,小学、初中巩固率分别为99.61%、98.55%,均在国家规定的控制范围以内。“十一五”期间九年义务教育各项指标均保持在高水平。

富民的五年

  居民增收优结构。五年来,全市坚持不懈抓好就业、创业、置业和保障等富民惠民政策落实,广辟富民增收渠道,多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十一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35元,比“十五”末提升7145元,年均增长13.0%;农民人均纯收入7220元,比“十五”末增加3387元,年均增长13.4%;城乡收入比由“十五”末的2.21:1缩小到2.17:1。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收入的增加带动了居民储蓄的增长。“十一五”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945.68亿元,人均储蓄突破1.2万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距进一步缩小。“十一五”末全市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9.8%、50.5%,城市恩格尔系数较“十五”末略有上升,农村恩格尔系数较“十五”末下降了2.8个百分点。

  生活水平提质量。五年来,居民收入的增加带动了消费的升级,现代家电普及率快速提高,汽车开进寻常百姓家。“十一五”末城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92台、洗衣机93台、彩色电视机117台、家用电脑38台、空调81台、移动电话149部、汽车3台,农村每百户拥有电冰箱49台、洗衣机35台、彩色电视机94台、空调20台、移动电话124部,均比“十五”末大幅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快速,居民居住水平和质量得到很大改善。“十一五”末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5.31亿元,比“十五”末净增52.08亿元,年均增长49.1%,占全社会投资额的比重由“十五”末的8.6%上升到10.2%;城乡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3.3平方米和50.3平方米,比“十五”末提高7.25平方米和8.4平方米。

务实的五年

  实事项目促投资。五年来,全市共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62项,除53项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外,另新增了背街小巷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改,爱民房建设,电影院、图书馆、体育场建设,干线公路建设、输变电工程建设,四场一厕建设,公共服务进社区,无线数字电视村村通等实事项目,全市财政累计直接投入近100亿元,且带动了大量的企业、个人加入到为民办实事投资行列,据统计,由此产生的直接社会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0%。通过为民办实事,既让广大人民群众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又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民办事重实效。五年来,人民群众在为民办实事中,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十一五”发展成果。改善了交通环境,乡村网络越来越广。五年完成通村公路1.01万公里,通乡公路551.2公里,建设乡村客运站20个。促进就业取得实效,就业面越来越广。帮助30.83万城镇人员实现就业,援助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每年100%,援助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2.27万户,对2189名残疾人进行了职业技能及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走上了工作岗位。各项社会保障逐步完善,人民群众实惠越来越多。共改扩建敬老院118所,安置4万多名五保老人住进了敬老院,实现了老有所养;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620户;完成经济适用房竣工面积16.21万平方米;完成廉租住房保障47525户;城市低保配套全部到位,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金额逐年提高。居住配套设施增加,居民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五年解决了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92.47万人;改造行政村配电网460个,降低农村电价;建设农家书屋1185家;建设农村清洁工程8个,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卫生条件。广电通讯范围渐广,覆盖人群越来越多。新增了680个自然村通电话,新增830个行政村通宽带,解决农村广播电视盲区71635人,完成无线数字电视户户通2058户。加快义务教育建设,基础设施越来越改善。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86个,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6个,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14.07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基本实现动态清零。推进“平安衡阳”建设,社会治安越来越稳定。为困难群众办理法律援助2054件,安装城市治安电子防控系统安装监控摄像机744个,城市治安状况有所好转。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建设,基层服务平台越来越便利。推行了公共卫生、公共文体、全民终身教育、社会管理、劳动保障、城市配套设施等六项服务进社区活动,完成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质改造、建设了3所卫生服务站、2所街道卫生服务站、14所街道文化站、110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9条室外健身线路、9条主干道、176个社区统一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好了社区大学、新建和改造了76所幼儿园和176个社区办公用房、亮化了43条背街小巷路灯、疏浚维修了61处下水道。

进步的五年

  科教优先创佳绩。五年来,全市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全面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十一五”末,全市工业企业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投入超过11亿元,占全社会此项投入的94.7%。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十一五”末,全市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8项,比“十五”末年增加4项;专利申请1270个,其中发明专利246个,授权专利665个,分别是“十五”末2.8倍、3.1倍、3.0倍。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快速增长。“十一五”末全市财政中科技支出1.2亿元,年均增长32.1%,与一般预算支出年增32.5%的增速基本持平。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发展。“十一五”末,全市有普通高等学校7所,拥有在校学生11.3万人,在校研究生2014人,五年增加了6.61万人和1061人,年均增长19.1%、16.1%;2009年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153人,比“十五”末增加88人。高等教育真正实现了大众化,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为科技队伍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

  文化建设添活力。五年来,全市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在传扬和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时,文化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文明新风拂雁城”春节文化活动、“广场旬旬演,社区周周乐”活动、“祝福祖国,爱我衡阳”节庆主题文化以及多种社区群众活动基本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线、季节为阶段、大小活动相结合的新格局,大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多次获全国性奖项、省级金奖。2008年,民俗歌舞《湘菜飘香》获首届全国农民文艺调演丰收杯奖;2010年,原生态音乐《岳北山歌》荣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等等,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焕发了全市文化领域的勃勃生机。文化投入逐年加大,文化设施更趋完善,2010年,全市拥有文艺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纪念馆6个。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全面发展。五年间,全市广播电视传输功能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末,全市有广播电台9个,电视台9个,教育台1个,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是95.43%、98.62%,有线电视用户从“十五”末的35万户,增加至55.31万户,五年增加20.31万户,年均增长9.6%。“十一五”末全市拥有5种报纸,7种期刊,全年新闻出版业销售收入15.14亿元,新闻出版业利润总额1.23亿元。文化创意、现代传媒、文化旅游方兴未艾,促进了全市深厚的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2009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3.38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9%,比“十五”末提高1.2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结硕果。五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市体育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全民健身运动掀起了新高潮。“十一五”末,全市拥有体育场(馆、所)32个,其中体育场3个,体育馆3个,游泳池3个,各种训练房21个;为推动体育事业向农村纵深发展,2010年,280个行政村新建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市全民健身运动参加人数累计达15万人,年均增长20.1%。竞技体育实力强劲。全市竞技体育水平已进入全省前列,五年来,我市优秀运动员在国内外的各种大赛中均取得很好的成绩,涌现出一大批以李俊、谭飞虎、何世剑为代表的优秀体育精英,近年,我市运动员又获得全国冠军3个,亚洲冠军3个。体育市场初具规模。为大力开发体育市场,发展体育经济,培植新经济增长点,以体育彩票为龙头的体育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体育彩票销售成效显著,为体育事业发展吸收了大量的社会资金,较好地支持了全市体育事业的发展。

  医疗卫生上台阶。五年来,全市加快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面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511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58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69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3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2.19万张,比“十五”末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快,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五年来,全市在加快建设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同时,更加注重乡镇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十一五”末,全市乡镇卫生院达到187所,床位6509张,技术人员1.00万人。近几年,全市对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实行了标准化建设,仅2010年就新建、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5所,使整个农村医疗卫生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小康的五年

  全面小康提质量。按照《湖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测算,“十一五”末预计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实现程度为76.4%,比“十五”末(65.7%)提高10.7个百分点,23项指标中有8项指标达到并超越全面小康目标,有5项指标实现程度在90.0-99.9%之间。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一直领先于全省平均水平。“十一五”末,小康建设监测六方面实现程度均实现了大幅跨越。其中:全市经济发展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59.1%,比“十五”末提高13.3个百分点;全市社会和谐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1.9%,比“十五”末提高16.9个百分点;全市生活质量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3.8%,比“十五”末提高11.0个百分点;民主法制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95.5%,比“十五”末上升5.5个百分点;文化教育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0.6%,比“十五”末提高8.7个百分点;资源环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8.5%,比“十五”末提高2.7个百分点。

  农村小康显成效。“十一五”末预计全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65%,比“十五”末的35%上升30个百分点,实现程度居全省前列。在18个评价指标中,农村医疗合作覆盖率、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森林覆盖率、万元农业GDP用水量等7个指标达到并超过了全面小康目标。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张敏]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