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衡阳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科学跨越

来源: 时间: 2011-02-2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践行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以“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一化三基”、“四化两型”,克服了百年难遇的冰冻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实现了科学跨越,“衡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全面和超额完成,成为衡阳历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经济发展质量最好、项目建设数量最多、改革开放步伐最大、城乡面貌变化最美、人民获得实惠最多的五年。

  “十一五”,是衡阳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市GDP突破千亿,“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0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3倍,年均增长13.8%。其中:2008年即登上1千亿台阶,达到1051亿元;2009年、2010年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两年稳定在14.7%的高增长,2009年增速14.7%列全省第二。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0亿元,增长15.1%,总量和增速均列全省第四。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财政收入33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9倍,年均增长27.3%。其中2010年财政总收入113.33亿元,增长51.0%,增幅列全省第一,总量两年前移两位排全省前四。各项存款突破千亿,2010年全市各项存款余额1306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8.4%,居民储蓄接近千亿。城乡居民收入共同增长,2010年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5635元和7220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3.0%和13.4%。支撑经济发展的各项生产要素也大幅提升。2010年,全市总用地量2603公顷,是“十五”末的4.8倍,其中工业用地量574公顷,是“十五”末的2.6倍;总用电量164亿千瓦时,是“十五”末的1.6倍,其中工业用电量61亿千瓦时,是“十五”末的1.5倍;货运量15130万吨,是“十五”末的2.4倍;金融贷款余额532亿元,是“十五”末的2 倍。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8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8倍,年均增长4.6%。2010年,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5%,较“十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55.8万台,比2005年增长71.1%,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4%。2010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21家,国、省、市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比“十五”末增加2家、17家和165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9家。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108亿元,年均递增50%,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1%,比“十五”末提高7个百分点。爱平牌活大猪、天天见牌梳篦、恒星地板、金雁优洁米、金拓天山茶油、金星咸蛋黄等65个省级品牌农产品享誉国内外市场。

  新型工业化成就斐然。“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 192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6倍,年均增长19.7%。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160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3倍,年均增长23.9%。2010年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110家,较“十五”末期净增458家,主营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户数达到499家,10亿元以上企业户数12家,50亿元以上企业户数2家。“十一五”期间,有色、化工、煤炭、电气、黑色等传统优势产业产值均突破了百亿元,2010年分别达到277.43亿元、177.98亿元、161.35亿元、120.41亿元、106.63亿元,五大产业整体年均增长38%,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不断提升。特变、衡钢、汽车配件厂、江雁等企业纷纷依靠科技创新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和企业规模,进入各自行业的前列。2010年,全市共有15个工业园区,其中省级以上园区8个。“十一五”期间工业园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4亿元,完成“七通一平”67平方公里,建成标准厂房380万平方米。2010年,省级以上园区共有规模工业企业168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36.81亿元,分别占到全市规模工业的15.1%和25.4%。

  现代服务业扬帆起航。“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三产业增加值189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2倍,年均增长13.1%。2010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31.62亿元,是“十五”末期的2.3倍,年均增长13.1%。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197.56亿元,是“十五”末期的2.6倍,年均增长15.7%。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2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6%。2010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83.89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7.6%。2010年实现信息产业增加值36.96亿元,再度跻身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2.8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2.3%。成功引进民生、招商、交通、广发银行,商业银行改革重组圆满完成。2010年全市新增贷款74.05亿元,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新增12.67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的17.1%。实现保费收入37.31亿元,是“十五”末期的3.5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8.1%。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十一五”,是衡阳经济发展质量最好的五年

  GDP含金量提高。2010年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8.0%,比“十五”末期提高2.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优化,2010年衡阳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期的24.1:37.5:38.4调整为18.6:45.5:35.9,一产业占比下降到20%以下,“十一五”期间一产业共下降5.5个百分点,二产业的主导作用明显增强,五年内占比提高8.0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0%。

  GDP科技含量提高。2010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6.2亿元,比2005年增加114.2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5.5%。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0.3%,比2005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12.14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41.0%;R&D支出占生产总值(GDP)比重由2005年的0.35%提高到2010年的0.86%。五年来,一批具有高成长性和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快速崛起,围绕先进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四大高新领域为产业中心的高新开发区、以衡钢集团为中心的衡阳钢管深加工产业聚集区、以恒生制药等为中心的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衡阳湘南集聚区、以建滔为中心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衡阳盐卤及精细化工产业园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已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力量。至2010年,全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4户,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以上技术中心15个。省著名商标84件,占全省著名商标总数的7%。累计创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湖南名牌产品37个,衡阳名牌产品89个,各类名牌产品总数位居全省第二位。

  GDP绿色含量提高。“十一五”期间,衡阳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5%(预计数),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9%,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累计削减11.1%,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削减17.1%。工业企业“三废”治理进一步提高。2010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7%,比2005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8.5%,提高了30.3个百分点。“三废”综合利用也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五年来,全市新建生活污水处理厂11座,新增日处理能力35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57.1%;市本级污水处理厂3座,新增日处理能力21万吨,污水处理率71.4%。全市空气及水资源质量保持稳定,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占96.7%;地表水环境在Ⅲ类水质占47.4%、IV类水质占26.3%、V类水质占10.5%、V类以上水质占15.8%。

  “十一五”,是衡阳项目建设数量最多的五年

  重点项目建设数量剧增推动投资总量迅速扩张。“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90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1倍,年均增长35.6%,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468亿元,年均增长35.1%。“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950.6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1.1%,年均增长50.4%。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907.14亿元,年均增长52.6%。“十一五”期间,实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641个、完成投资857亿元、投产349个,分别是“十五”期间的6.2倍、4.7倍和5.5倍。武广高铁、衡炎、衡邵高速公路、特变电工直流换流变压器技改、亚新科柴油机共轨泵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一期、华菱衡钢二次加工生产和原料准备系统、衡阳地区的220KV和110KV骨干网架和保电通道等重大项目均在“十一五”期间顺利完成并投入运营。

  铁公基项目建设推动基础设施投资巨量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7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年均增长24%。其中:“十一五”期间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基础设施投资146.33 亿元,年均增长46.1%。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780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达1109公里,分别比“十五”期间末增长111%和29.4%。公路网密路116.3公里/百平方公里,新增公路里程9361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252公里。高速公路累计投资60亿元,五年新增里程133.9公里,全市高速公路“三纵四横一环”中的“两纵两横”基本形成。2010年,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49公里,在全省高速里程排位第一。全市铁路境内营业里程达383公里,其中,世界一流的、时速最快的(350公里/小时)武广高铁境内里程达到138公里,于2009年12月27日正式通车。2010年,湘桂铁路改扩建、衡茶吉铁路,潭衡西、衡桂、娄衡、南岳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衡阳南岳机场成功获批,土谷塘航电枢纽开工建设,湘祁水电站实施湘江截流,全市“1189”立体交通格局基本成型。

  “十一五”,是衡阳改革开放步伐最大的五年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全市累计完成国企改制172家,盘活国有资产60 亿元。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2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7.9%。其中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04亿元,占规模工业的74.9%,比“十五”末期提高41个百分点。

  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十一五”期间,公路口岸建设顺利启动,铁海联运、“五定班列”正式开通,成为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全市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40.86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4.7倍,年均增长21.1%。其中出口额32.24亿美元,进口额8.62亿美元。累计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金额21437万美元,完成营业额11103万美元,外派劳务人数12261人,审批设立境外中资机构6个,境外投资3405万美元。“十一五”期间,我市已同1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贸往来关系,出口商品主要为无缝钢管、白银、钨铁、铅、输变电设备、鞋服等,进口商品主要为高品位的矿石等原材料、高科技机械电子和精密仪器、高品质的水果和酒类等。

  招商引资硕果累累。“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引进内外资项目2983个,到位资金890亿元,其中承接产业转移项目733个,加工贸易企业153家,到位资金410亿元,共创造就业岗位20多万个。全市共审批外资项目410个,其中68%为工业项目。实际利用外资15.3亿美元,利用外资是“十五”期间的2.3倍,年均增长13.5%。“十一五”后半程,成功引进台湾富士康、日本欧姆龙、中国五矿、玖龙纸业、中国建材、中兴通讯、中粮集团等7家世界500强企业和16家央企,为全市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核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一五”,是衡阳城乡面貌变化最美的五年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十一五”期间,“西南云大”都市经济圈建设启动,城市“双创”项目、“三年塑城”行动项目顺利推进,全市实施了一大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新建立新大道、解放大道、红湘南路、蒸阳北路等城市道路46条,改造道路144条,改造背街小巷120条;新增了公共绿化面积406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比2005年增加4.61平方米,达到9.54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燃气管网916公里,燃气普及率达99%;城市供水管网820公里,用水普及率达100%。居民居住水平和质量得到很大改善。“十一五”期间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952.65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6.9%。中心城区建成区规模和常住人口分别突破107平方公里和110万人(预计数)。城市文化品位全面提升。“十一五”期间,新增了中国印山、罗帅故居、岐山、蔡伦纪念园等3A级景区和耒阳农耕文化博物馆2A级景区,以及石鼓书院、“三江两岸”风光带、文化长廊等一批新的景点。

  乡村面貌崭露新颜。“十一五”期间,全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为民实事”和“百村示范”工程,开展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通村公路通达工程、农村清洁工程等,解决了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05万人,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0823公里,其中通乡公路622公里,通达工程1185公里,通畅工程9016公里;完成危桥改造147座/3708.6延米,农村公路渡口改桥18座/2056延米,码头改造19处;新增598个行政村通公路,17个乡镇和2938个行政村通水泥(油)路。农村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乡村环境也越来越好。

  “十一五”精彩了衡阳的每一天,“十二五”衡阳的每一天将更加精彩。“十二五”时期,我们相信在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开放开拓精神争当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加速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振兴衡阳、富民强市”的目标必将实现。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刘霖]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