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指标,是衡阳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十一五”以来,衡阳市抢抓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机遇,紧紧围绕“富民强市、振兴衡阳”目标,贯彻落实“一化三基”发展战略,坚持以项目建设推动科学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倍增”、“三年塑城”行动,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稳步增长,投资建设成就斐然。
一、着眼于“保增长”,投资总量实现新跨越
“十一五”时期,我市坚持不懈地推进投资拉动战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跨越2百亿、3百亿、4百亿和6百亿元大关,累计投资达1902.9 亿元,提前近两年完成“十一五”的规划目标。投资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25.2 %提升到2010年的45.1 %,提高19.9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2.5%。
其中,累计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468.38 亿元,年均增长35.1%。“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工业投资950.62亿元,年均增长50.4%,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快17.9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工业投资381.89 亿元,增长54.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5年的 31.6%提高到59.6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1.15 亿元,增长 36.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94.50 亿元,增长32.6 %。其中,工业投资381.89 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65.31亿元,分别增长54.7%和58.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03.63 亿元,增长 57.2%。
二、着眼于“调结构”,投资结构呈现新特点
1、多元化投资主体趋于合理。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从投资主体看,“十一五”以来,民间资本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继续提高,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五年间,非国有投资共完成1319.42亿元,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到70%以上,是全社会投资中的主体。与此相应,国有投资比重逐年下降,5年完成583.48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下降至30%以下。外商投资较为稳定,所占比重低,共完成投资19.51亿元,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1%左右。
2、产业投资结构逐步优化。从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看,第一产业在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的推动下,一改多年以来低迷状态,出现高速增长态势,2010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 13.4亿元,比2005年增加5.1亿元,增长1.61倍,年均增长15.5%,为提升新农村建设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产业重点围绕工业立市的振兴战略,加大了工业项目的建设力度,投资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2010年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82.2亿元,比2005年增加322.37 亿元,增长6.39倍,年均增长44.9 %。2010年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02.5 亿元,比2005年增加 111.94亿元,增长2.24 倍,年均增长17.5%。三次产业投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产业投资比重由2005年的 4.2%调整为2010年的2.2%,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投资比重由2005年的38.13 %上升到59.6%,仍居主导到位;第三产业投资比重由2005年的 57.7%调整为2010年38.2%。这一变化体现了我市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协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
3、工业投资比重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明确提出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贯彻落实“一化三基”发展战略,大力开展“工业倍增”行动,工业投资由“短腿”到“主导”,由“主力”变“命脉”,由“散弱”到“集聚发展”, 2006-2010年,全市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950.6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1.1%。其中,2010年工业投资381.89 亿元,比2005年增长9.4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28个百分点。2006-2010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技术改造投资907.14亿元,年均增长52.6 %,比全部工业投资增速快2.2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359.44亿元,增长57.3 %,2010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的 94.1%,比2005年提高6.6 个百分点。
4、现代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2006-2010年,在服务业投资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累计完成146.33 亿元,年平均增长46.1%;房地产业完成投资179.83亿元,年平均增长35.1%;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完成投资18.4亿元,年平均增长18.3%;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完成投资35.98亿元,年平均增长40.1%。
三、着眼于“谋发展”,重点工程取得新成效
近年来,全市在“抓发展就是抓项目,抓科学发展就是抓好项目、大项目”的指导思想下,积极争取上级投资,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我市重点项目建设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项目建设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市坚持“需要就是政策、服务就是环境”的招商理念,5年来,共引进内外资项目1696个,比十五末期多230个,其中,外资项目254个,实际到位资金94087万美元;内资项目1442个,实际到位资金363.8亿元。仅2010年,全市就引进内外资项目406个,其中,外资项目48个,实际到位资金25876万美元;内资项目358个,实际到位资金104亿元。“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实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641个、完成投资879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6.2倍和4.8倍。全部或单项投产的重点项目达到349个,是“十五”投产项目总数的5.5倍。其中2008年,湖南恒生制药有限公司正式在衡投产,至今共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上缴税收3518万元;去年7月,衡阳娃哈哈恒枫饮料有限公司注册成立,首期投资2980万美元,水汽、超净和纯净水3条生产线已先后投产;特变电工直流换流变压器技改、亚新科柴油机共轨泵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一期、华菱衡钢二次加工生产和原料准备系统、大唐耒阳发电厂等30个产业项目竣工投产,武广高铁、衡炎高速等21个基础设施项目竣工,而今年,“1323”计划无疑成为项目建设的一大亮点,台湾富士康、日本欧姆龙、香港玖龙、中国五矿、中国建材、中粮集团,7家世界500强企业更是纷纷落子衡阳。
四、着眼于“惠民生”,城乡建设凸显新风貌
1、农村投资稳步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大农村投资力度,全市新农村建设出现新局面。2006-2010年,全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累计331.05 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 17.8%。年均增长17.1 %。2010年,全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103.63亿元,增长达57.2%。
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点建设;改造县乡公路551.20公里,新建乡镇到村水泥路10055.6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48193口;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92.47万人;扩、改建乡镇敬老院118所,新增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援助2.27万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平均补偿率达到61%。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3833元增加到2010年的7220元,年均增长13.5%,
2、城市建设投资大幅增加,民生得到有效改善。 2006-2010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79 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006-2010年完成投资146.33 亿元,年平均增长46.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完成投资14.3亿元,年平均增长6.2%;
“十一五”的五年间,衡阳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湘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得到提升。“西南云大”都市经济圈建设启动,“三年塑城”行动、城市“双创”(创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加快推进,“工业新城”正在崛起。“1189”立体交通格局基本成型,武广高铁和衡炎、衡邵、潭衡西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如期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铁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449公里、383公里,“三年环保行动计划”、“三边造林”、“十万乔木进雁城”、能源、水利、信息、生态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按期建成或加紧推进,启动了“公共服务进社区”活动,完成了背街小巷改造、“四场一厕”建设,撤销了4个出城口公路收费站,中心城区建成区规模和常住人口分别突破100平方公里和1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490 元增加到2010年的15635元,年均增长13%。
五、着眼于“促改革”,建筑行业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全市建筑企业紧紧抓住经济发展的契机,积极开拓省内外市场,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生产经营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劳动生产率、利税总额大幅度提高,技术装备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整体实力显著提高,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地位日益凸显,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十一五”期间,全市建筑业通过改革,重新分类、整合,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产业队伍逐步发展壮大。2010年底,全市共有资质内建筑业企业250家,2010年计算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达164093人,比05年增加43377人。2010年底,全市建筑从业人员达118615人。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8762人,比2005年底增加1647人。
“十一五”期间全市建筑业企业施工任务充足,生产持续增长,建筑业总产值稳居全省前5位。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64.83亿元,是“十五”末期的两倍,年均增长16%。5年来建筑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6%以上。
六、着眼于“增活力”,房地产业创造新辉煌
“十一五”以来,全市房地产开发进入快速增长时期,201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达到65.31亿元,增长58.3%,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10.2%。“十一五”期间,商品房竣工面积大幅上升,2006-2010年累计竣工房屋面积687.21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0.6 %。
从投资结构看,住宅投资成为“十一五”时期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主要方向。2010年,全市住宅投资51.65亿元,是2005年的5.03倍;竣工面积139.32万平方米,比2005年增长76.6%;商业营业用房投资7.87亿元,是2005年的3.25倍;竣工面积18.49万平方米,比2005年增长43 %。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良好。“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商品房销售面积952.65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6.9%。由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住房消费结构的升级、住房按揭和公积金贷款的支持,商品房住宅需求大、增长快,占据了商品房销售市场的主要份额,“十一五”期间住宅销售面积882.61万平方米,占商品房销售的九成以上。
总之,“十一五”期间衡阳投资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即将开始的“十二五”,衡阳要实现“富民强市”的宏伟目标,衡阳要当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投资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确保衡阳能又好又快发展,“十二五”期间投资应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要继续谋划大项目,多抓好项目,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二是要继续推进投资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投资新热点。三是要继续加大园区经济建设力度,加快园区产业升级步伐。四是要继续加强房地产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协调发展。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陈知生 谭捷]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