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衡阳规模工业实现新跨越

来源: 时间: 2011-03-0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十一五”期间,衡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 “四化三基”战略思想,把“创新强市”作为全市经济第一推动力,提出了“主题是发展,主攻是工业”的发展理念,以新型工业化为重要抓手,克服冰雪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成功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规模工业实现了新的跨越,呈现出大工业、大发展、大跨越的良好格局。

  一、大工业:总量倍增  贡献突出

  538.63亿元,2010年衡阳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这个数字,意味着衡阳的增加值总量,排名由2005年的第7位,前移3位,稳居全省第四位,衡阳工业实现了突破性的大跨越发展。

  1、大企业发展,大工业腾飞。衡阳市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培育了一批在国内领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为衡阳大工业的腾飞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2010年全市拥有规模工业企业1110个,是2005年的1.7倍,净增加458家。规模工业企业中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有2个;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的工业企业有3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0-20亿元的工业企业9个;实现工业总产值5-10亿元的工业企业有39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5亿元的工业企业有476个。

  “十一五”期末平均每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68倍。“十五”期间全市没有主营收入5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十一五”期间已有两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总资产规模由2005年的327.63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671.85亿元,平均每家规模工业企业的资产也由2005年的0.5亿元提高到0.61亿元。

  2、工业总量翻两番,工业地位上升快。“十一五”期间,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1865.7亿元,是2005年的4.63倍,年均增长35.9%,比“十五”期间年均增幅快8.8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538.63亿元,是2005年的4.39倍,成功实现翻两番。工业增加值总量在全省排第四位;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91%,与2005年相比,排位提前三个位子,比重提高1.32个百分点。

  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7.9%,比2005年提高18.1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5%,比2006年提高15.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9%,比“十五”时期的年均增速快2.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逐年增加,2010年达到95.7%,比2005年提高33.9个百分点。

  二、大发展:结构优化  效益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市紧紧抓住每一个发展机遇,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规模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全市规模工业走上了持续、快速、高效的良性发展轨道。

  1、工业结构优化,股份制企业成为工业发展的主体。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十一五”期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加快战略调整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各种经济类型的企业发展,股份制企业已成为规模工业发展的主体。一是股份制企业的比重增加。2010年规模工业总产值中股份制企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58.2%,与2005年的51.6%相比净增加6.6个百分点。二是股份制企业增速最快。整个“十一五”期间规模工业总产值中,股份制企业年均增长39.16%,高于其它经济类型的年均增长速度。

  2、工业体系全面发展,主导行业地位突出。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覆盖了国民经济行业中工业的3大门类、37个大类行业、141个中类行业、351个小类行业,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在完备的工业体系基础上,更加注重与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突出培植骨干龙头企业,壮大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了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七大支柱行业。   

  2010年这七大行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9.11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为59.73%;这七大行业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量是2005年的4.92倍,年均增长37.52%,占规模工业比重比2005年提高4.38个百分点。  

  3、综合经济效益提升,工业发展后劲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规模工业经济扭转了转型期间工业经济亏损的局面,不仅在总量上不断壮大,而且在综合经济效益上有了质的突破,实现规模工业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22.08亿元,是2005年的4.56倍;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62.84亿元,是2005年的4.49倍。

  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292.35%,比2005年提高141.36个百分点。从构成综合效益指数的七大指标来看:

  一是资金流动速度加快,获利能力增强。“十一五”期间是规模工业企业不断提升管理水平、资金利用效果和资金流动速度,经营业绩持续向好。总资产贡献率为20.8%,与2005年相比提高10.8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6.8次,与2005年相比提高3.6个百分点。

  二是生产效率提高,投入效果明显。由于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各种要素投入效果显著。全市规模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42%,与2005年相比提高1.09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11936元/人,与2005年相比提高165.3%。

  三是资产负债率下降,经营风险一般。资产负债率为60.62%,比2005年降低6.28个百分点,仍处于60%-70%的可控范围内,属于比较合理、稳健的经营风险。

  三、大跨越:产业集聚 品牌创新

  十一五期间,衡阳规模工业取得了历史性的大跨越,是一个见证园区工业由弱变强、产业分布由零散到集聚、企业品牌由区域市场走向全国市场的时期。

  (一)园区大跨越:大招商、大建设

  全市园区建设走过了不平凡的“十一五”, 大规划、大投入、大创新,演绎了一个从分散到集聚、从“各自为阵”到“握指成拳”、从“建园”到“造城”的奇迹。

  1、园区工业茁壮成长。十一五期末,全市拥有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共有规模工业168家,占全部规模工业总数的15.14%,与十五期末相比增加133家,比重提高9.77个百分点。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6.81亿元,是2005年的6.78倍,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16.34%上升到25.40%,净上升9.06个百分点。

  2、园区建设大投入。工业要发展,必须依靠园区“突围”。2007年至2009年,全市工业园区累计建设总投入超过54 亿元,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面积超过53平方公里,两项指标年均增速均超过20%。特别是2009年,加快建设的趋势更加明显。从园区自建标准厂房一项指标来看,2009年各工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54172万元,建成标准厂房面积29.225万平方米,在建面积23.65万平方米,是前两年的近一倍。市直一区两园累计共完成标准厂房建设面积29.225万平方米,其中松木园已完成建设面积10万平方米,白沙园完成建设面积达16.5万平方米……昔日冷落的大片荒地,转眼间成了土地平整、道路畅通的工业园区;往日名不见经传的乡郊农舍,转眼间成了商家争抢的黄金宝地。全市现已建成15个工业园区,其中,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8个,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投入74亿元,完成“七通一平”67平方公里,建成标准厂房380万平方米。

  3、全球化为园区工业提供了新机遇。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以全球化的眼光,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着力引进世界500强,着力推进与央企对接。先后与欧姆龙电子、富士康集团等世界知名企业正式签约,为衡阳融入全球化提供了突破口。同时,中钢集团、中国五矿、中国建材集团、中核集团、中国地质装备集团、中兵装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医药集团等一批央企先后在衡阳安营扎寨,为衡阳工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产业大跨越: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

  1、特色园区成为产业集聚的载体。园区基础设施改善,服务水平提高,极大提高了园区的承载能力,使得园区逐渐成为产业聚集的新平台。高新区已形成了汽车零配件制造、医药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松木工业园突出打造盐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白沙洲着力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衡阳西渡经济开发区重点培育建材陶瓷产业集群。

  2、重点企业引领产业集聚。如今,白沙洲工业园以特变电工为龙头的上下游企业已有上百家,成为国家“火炬计划”输变电装备产业基地;松木工业园则以建滔化工为龙头,形成了中南地区最大的盐卤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华新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配件、医药及食品加工,成为两大产业聚集区;衡阳钢管深加工产业聚集区依托衡钢集团,建设了石油管加工、高压气瓶管加工等14个产业项目……产业集聚、错位承接、差异发展。我市传统产业找到了重塑竞争优势的路径。

  (三)品牌大跨越: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名牌产品不断涌现

  全市规模工业在增长方式上注重由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力度,采用高新技术设备,提高了整体工业的技术装备和生产水平,“十一五”期间,共完成技改投资81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全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5户,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及以上技术中心15个。

  全市实施品牌战略结出的硕果,名牌产品不断涌现。2010年,全市工业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达84件,占全省著名商标总数的7%。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湖南名牌产品37个,衡阳名牌产品89个,各类名牌产品总数位居全省第二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工业行业正在按照“站在新起点、再造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总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扎实推进“倍增计划”,抢抓机遇,开拓创新,鼓足干劲,奋发图强,加快实现“十二五”期间新的跨越。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钟晓燕 蒋濂]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