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衡阳市为民办实事硕果累累

来源: 时间: 2011-03-0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十一五”期间,全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民生,想方设法改善民生,积极推进和加强为民办实事工作,衡阳民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62项,其中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53项,我市自定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共13项,分别是:2006年的背街小巷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改和爱民房建设,2007年的背街小巷和爱民房建设,2008年的背街小巷改造、建设电影院、图书馆、体育场,2009年的建设干线公路、建设输变电工程、四场一厕建设,2010年的公共服务进社区、无线数字电视村村通等。各项实事工作都圆满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实施五年的项目:2006年—2010年)

  1、完成通村公路10055.6公里。

  2、帮助30.83万人城镇人员实现就业。

  3、改扩建敬老院118所,4万多名五保老人住进了敬老院,实现了老有所养。

  4、全市采用发放住房补助和新建廉租住房两种形式共完成廉租住房保障47525户。

  5、全市在市城区和8个县市区兴建了污水处理厂,2010年,污水处理率达到71.4%

  6、全市城区的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常宁市、耒阳市的垃圾处理率稳步提高。

  7、全市共新建沼气池48193口,农村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活环境进一步美化。

  8、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92.47万人,让他们喝上了安全清洁的自来水。

  92007年实现6个乡通电话,2008年至2010年新增680个自然村通电话。

  实施四年的项目:

  1、完成通乡公路551.2公里,全市基本实现乡乡通水泥(沥青)路。(2006年—2009年)

  2、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从2007年开始,每年均达到100%,共援助零就业家庭3.5户。(2007年—2010年)

  3、建设乡镇卫生院203所,农村就医条件全面得到改善。(2006年—2009年)

  4、城市低保配套全部到位,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金额逐年提高,2010年已达148元。(2007年—2010年)

  5、农村低保配套全部到位,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达55元。(2007年—2010年)

  6、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全部发放到位。(2006年—2009年)

  7、新增通宽带行政村830个。(2007年—2010年)

  8、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620户。(2006年—2008年,2010年)

  实施三年的项目:

  1、符合条件的再生育夫妇出生缺陷干预到位率100%。(2007年—2009年)

  2、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279个。(2008年—2010年)

  3、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86个。(2008年—2010年)

  4、完成背街小巷改造117条。(2006年—2008年)

  实施二年的项目:

  1、完成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援助2.27万户。(2008年,2009年)

  2、新增城镇居民医保参保151.40万人。(2008年,2009年)

  3、新农合农民参合率在2007年即达到92.97%。(2007年,2008年)

  4、完成经济适用房竣工面积16.21万平方米。(2006年,2008年)

  5、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点14个。(2009年,2010年)

  6、解决农村广播电视盲区71635人,让边远山区的农户看上了清晰的电视节目。(2007年,2008年)

  7、改造行政村配电网460个,农村电价大大降低。(2008年,2009年)

  8、建设农家书屋1185家。(2009年,2010年)

  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平均补偿率达到67.7%,补偿率逐年提高。(2009年,2010年)

  10、建设农村清洁工程8个,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卫生条件。(2009年,2010年)

  11、完成58个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清除了隐患,保障了水库安全运行。(2009年,2010年)

  12、安装城市治安电子防控系统安装监控摄像机744个。城市治安状况有所好转。(2009年,2010年)

  实施一年的项目

  1、建设乡村客运站20个。(2008年)

  2、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3万人。(2007年)

  3、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补偿率达到61%。(2010年)

  4、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试点县市5个。(2009年)

  5、对1690-6岁贫困残疾儿童进行了抢救性康复治疗。(2010年)

  6、对2189人残疾人进行了职业技能及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走上了工作岗位。(2009年)

  72009年的商品材采伐指标全部入户。(2009年)

  8、为困难群众办理法律援助2054件。(2010年)

  9、移民避险和改善生存环境搬迁589人。(2010年)

  10、培训移民5945人,促进了移民兴业致富。(2010年)

  1199.15%的山林林权证已发放到户。(2010年)

  12、完成无线数字电视户户通2058户。(2010年)

  13、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6个。(2006年)

  14、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140714平方米,中小学危房基本实现动态清零。(2006年)

  15、农村电影公益放映56525场。(2008年)

  16、免费送戏下乡731场。(2009年)

  17、建设标准化农家店460家。(2007年)

  18、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免除100%到位。(2008年)

  19、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基本到位。(2007年)

  20、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文化共享工程站点3915个。(2009年)

  21、建设村级活动场所393个。(2008年)

  22、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基本到位。(2008年)

  23、城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100%。(2008年)

  24、建设好了进步电影院,完成了市图书馆的改造。2008年)

  25、市体育中心建设即将完工。

  26、新建公厕107所、改造公厕132所,定点夜市7个,新增停车位3025个,改造农贸市场322009年)

  27、建设干线公路392.6公里。2009年)

  28、建设输变电工程19个。2009年)

  29、公共卫生服务进社区完成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质改造,3所卫生服务站建设,2所街道卫生服务站建设;公共文体服务进社区:14所街道文化站建设,110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19条室外健身线路建设;全民终身教育进社区:幼儿园新建和提质改造76所,建好社区大学;社会管理服务进社区:176个社区办公用房建设或改造;劳动保障服务进社区:176个社区统一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城市配套设施进社区:9条主干道和43条背街小巷路灯亮化,61处下水道疏浚维修,环卫设施配置。2010年)

  通过以上一大批实事项目的实施,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一)拉动了经济发展。5年来,全市全部为民办实事项目直接投资近100亿元,且带动了大量民间投资。由为民办实事产生的直接社会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0%,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通过为民办实事,让广大人民群众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从而对经济产生的拉动作用,更是无法估量。

  (二)推动了民生改善。人民群众在为民办实事中,实实在在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一是口袋越来越鼓。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9154元增长到今年的15635元,增长70.8%,农民人均收入从20064265元,增长到今年的7220元,增长69.3%。通村公路、农网改造、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宽带让许多农民走上了致富路。祁东白地市的农村公路建好后,涌现出粮食加工、水泥制品、木材加工等百余家企业,农村公路建成后,洪桥镇有100多户农民购买汽车跑起了运输,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二是实惠越来越多。为民办实事项目中的城乡低保、医保补偿、计生奖扶、学杂费减免、廉租房建设等直接将几十个亿元的实惠发放到了群众手里;就业援助、法律援助、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移民避险、敬老院等项目一点一滴为弱势群体解决了难题;送戏下乡、农家书屋等项目大大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环境越来越美。背街小巷改造、绿化造林、四场一厕建设、公共服务进社区、农村清洁工程、沼气池、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等为民办实事项目的落实,让我市的城市、农村面貌一新。

  (三)促进了作风建设。在实事办理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老百姓增进了了解,建立了感情;同时,为民办实事工作的一系列惠民措施,真正把好处送到老百姓家里,把好意送到群众心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党群、干群关系在实事办理的过程中悄然得到改善。在农村公路、农村饮水工程、爱民房建设中,广大村民自发放鞭炮欢迎干部,主动捐资出劳、自觉配合政府工作的现象比比皆是,和谐之风吹遍城乡。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陈知生]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