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四化两型”,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中心,大力推进“科教兴市”战略,以科技带发展,以科技促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活力不断增强,企业科技活动水平和自主创新综合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据统计,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533.18亿元,同比增长33.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6.23亿元,增长14.5%;实现销售收入476.59亿元,增长25.9%;出口收入6.92亿美元,增长9.5%;利税额45.80亿元,增长31.0%;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1.50亿元,增长40.6%;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0.81%,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稳步推进。
一、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
1、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主导作用明显
大中型工业企业因其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科技经费投入和研发力度大,科技人才素质高,对整个高新技术产业起到了很强的支撑作用,是推动衡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科技兴市的排头兵。
2010年,全市有科技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27家,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占比不足两成,完成了高新技术总产值277.70亿元,占全市高新总产值的52.1%;完成增加值72.56亿元,占全市的49.6%;完成销售产值233.17亿元,占全市的48.9%;完成利税额21.31亿元,占全市的46.5%;投入科技活动经费9.98亿元,占全市的66.5%。在这些大中型企业中,产值过10亿的企业就有6家,其中湖南衡阳钢管(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产值占全市产值的五分之一强。大中型企业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作用明显,已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力量。
2、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明显
随着一批具有高成长性和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快速崛起,围绕先进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四大高新领域为产业中心的高新开发区、以衡钢集团为中心的衡阳钢管深加工产业聚集区、以恒生制药等为中心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衡阳湘南集聚区、以建滔为中心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衡阳盐卤及精细化工产业园、以特变电工为中心的衡阳国家输变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一系列高技术产业集群已经初具规模。在高技术产业集群的辐射和带动下,2010年,全市8个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达75.16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1.4%,增速略快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衡阳高新区的规模最大,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3.72亿元,占全部园区增加值的58.2%;衡阳西渡经济开发区、耒阳经济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增加值增速分别为38.4%、31.6%,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园区已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力量。
3、技术改造投入显著增加
2010年,全市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大幅增长,一系列高新技术技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或投产。目前,全市相继开工的投资项目超过40个,竣工投产或试产项目达20个,总投资额超过100亿元,占城镇投资总额的20.2%。其中,特变电工南方输变电产业园项目、金杯核电电缆项目、耒阳岱朗太阳能非晶硅薄膜模块项目、中盐天友化工专业功能性钛白粉技改等项目投入都在5亿元以上,预计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创收180亿元,年新增利税28亿元,形成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大工业的发展格局,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再跃新台阶。
4、私人控股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
新兴的私人控股高新技术企业以其新技术新产品为支撑,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已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较高的成长性。2010年,全市私人控股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216.61亿元,同比增长57.4%;增加值63.62亿元,增长32.0%;销售收入211.22亿元,增长57.6%;利税额20.14亿元,增长70.0%。增长速度分别比国有及集体控股企业高35.9个、29.4个、54个、69.6个百分点。大批优秀私人控股高新技术企业的迅速成长,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平稳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二、存在问题
1、高新技术资格认证企业比重偏低、范围窄
截至2010年底,全市拥有高新技术资格认证企业53家,约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个数的16.2%,占全省拥有认证的企业个数的5.2%,认证企业数比重偏低。从领域看,多集中在新型机械、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轻工和化工生物技术等少数领域,认证企业领域涉及面较窄。从产业看,均为工业企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业企业匮乏,不利于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全面发展。
2、高新技术产业结构配置有待优化
从高新领域看,全市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新材料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三大领域总产值分别达174.72亿元、170.12亿元、78.58亿元,分别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比重为32.8%、31.9%、14.7%,合计占比达79.4%。从产业结构配置来看,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三大产业领域31家企业总产值达240.42亿元,占据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近半壁江山(45.1%)。领域较集中、行业较单一,造成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结构配置的不优。少数领域的少数企业就能决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使得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是潜在的隐患。
3、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
从区域发展情况来看,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多集中在城区,使城区与县市发展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城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2.98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6.7%,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也快于县市4.7百分点。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明显好于县市。
4、中小企业发展较缓
从企业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整体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开发投入不足、科技研发人员较少、技术依从度高、企业融资困难,企业发展较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建议对策
1、积极培育高新技术资格认定企业
截至2010年底,我市高新技术资格认定企业53家。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市仍有一大批企业符合高新技术资格认定企业的条件。从宣传的力度和优惠政策的落实两方面着手,鼓励企业申报,特别是要关注农业、建筑业以及服务业企业。一些已经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园和基地的成熟科技企业,要积极抓紧抓好培育和申报工作,成熟一个,申报一个,力争新技术资格认定企业取得新的突破。
2、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已在园区内茁壮成长起来,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但与长株潭等地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园区仅1个,是长沙的1/6,株洲的1/4,湘潭的1/3,与岳阳一致;拥有省级以上开发区8个,比长沙少1个,但没有国家级开发区
衡阳要加快园区发展步伐,一是在积极推进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同时,还要大力支持白沙洲工业园、松木工业园等上规模的园区发展。二是要积极引导拥有高技术的大企业、大项目及其配套产业向园区集聚,进一步倾斜政策、进一步集聚资源,使之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聚集地。三是要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实行“官、产、学、研”一体化,扶植一批符合高新技术发展潮流、适应市场竞争、生命力强的高新技术大企业。
3、加大对高新技术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
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中有小型企业个数占85%,而总产值只占13.8%,小型企业存在很大发展空间和潜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建立有效地融资体系和服务体系,促进高新技术小企业壮大,促进整个高新技术产业上规模,从而带动全市经济的增长。
4、大力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
一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核电产业,以引进富士康、欧姆龙为契机,大力推进电子整机制造的新产品研发。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我市传统工业向现代新型生产形态的转变。三是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优质管材精深加工技术科技专项、输变电装备及产品智能化技术科技专项、汽车关键零部件产品开发、系统配套和模块化技术科技专项、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技术开发科技专项,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推广科技专项。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张敏 尹勍]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