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随着衡阳市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全市加快了职业培训步伐,培养了一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人力资源,也为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的支撑作用。同时,衡阳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指出:今后五年,坚持“工学结合”,大力扶持发展职业教育,打造具有衡阳特色的“技师城”。因此,为全面了解当前全市职业教育的现状、问题,近期我局通过调研的形式,走访了部分企业和职业教育院校,结果显示,衡阳市职业教育发展整体向好,存在问题值得关注。
一、主要特点
1、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继续增强。
2010年末,衡阳市拥有高等职业教育院校5所,比上年增加1所;拥有教职员工2825人,比上年增长8.32%,比高等教育阶段全部教职员工的增速快3.31个百分点;其中专任教师2064人,同比增长14.35%,比高等教育阶段全部专任教师的增速快7.08个百分点。表明全市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明显增强,为衡阳市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中央财政投入加大。
2010年末,全市拥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7所。在这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除已获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外,又新增了衡阳市职业中专、衡阳市工业职业学校、核工业卫生学校、常宁市职业中专、衡山县职业中专、衡南县职业中专等学校,获得了中央财政3500万元的资金支持。另外,衡阳幼儿师范学校教学实训综合楼及设施、衡东县职业中专实训楼、衡南县职业中专实训楼及设备购置等10所学校入围国家发改委“十二五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省级名单,也将获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3、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齐头并进。
当前,衡阳市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模式初步形成。为提高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全市认定了职业技能培训机构100家,其中公办培训机构34家,民办培训机构66家。2010年,这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与欧姆龙、卓盈服装等企业签定订单式和定向式协议,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为企业输送了一批有技术、有能力的就业、再就业人员,提高就业率和就业岗位稳定率。同时,全市中等专业职业学院也根据市场需求,针对衡阳输变电、钢管深加工、装备制造、盐卤化工、汽车零配件、电子信息等优势和新兴产业,设立了“建滔化工班”、“特变电工班”、“华天酒管班”、“丰顺车桥班”等特色培训班。全年共开展各类教育培训16万余人,其中引导性培训40358人,技能性培训28675人,培训后再就业人员69401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127人。
4、校企联合模式助推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就业。
据了解,衡阳市各职业教育院校普遍认同并采用了校企联合方式,建立符合职教特点的教学模式,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2010年,衡阳市各类职业教育院校毕业生约5.25万人,比上年增长1.7 %。以衡阳市机械技校为例,该校为促进毕业生全部就业,与特变电工、金杯电缆、亚新科、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知名企业建立了人才输送渠道,该校焊工、车工、数控、机电一体等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且有多家沿海企业到该校提前招收毕业生。同时,该校还免费为衡山专汽、朝阳泵业、衡阳砂轮厂等企业培训下岗职工及高技能人才。校企联合的模式不仅促进了职业院校的发展,而且为企业定向培养了一线技术人员,受到校企双方的欢迎。
二、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机构数减少,师资力量不足。
据统计,2010年衡阳市各级职业院校单位数为64家,比上年减少了3家,职业教育机构数占全部教育机构数的比重(11.13%)下降了0.74个百分点;各级职业院校有教职员工7055人,与上年比减少了275人,下降3.90%,各职业院校教职员工占全部教育机构教职员工的比重(8.9%)下降了0.4个百分点。其中又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最为突出。2010年,全市拥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7个,比上年减少6所;拥有教职员工3947人,比上年减少351人,同比下降8.16%;其中专任教师2732人,减少166人,同比下降5.73%;在校学生96111人,减少11982人,下降11.08%;招生33318人,减少7240人,下降17.85%。而中等职业院校却又恰恰是全市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其招生数是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的3.1倍,在校学生数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数的3倍,毕业生数是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的3.6倍。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减少,生源和师资力量的流失,将会给提高全市从业人员技能素质,打造衡阳“技师城”带来不利影响。
2、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数减少,发展后劲存在隐患。
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基地。2010年,全市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人数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年末,各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新生10921人,比上年下降1710人,下降幅度达17.85%。据了解,全市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减少是由于生源不足而造成的。这一问题不仅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学校面临的问题,也是全市各类职业教育院校都面临的瓶颈问题。
3、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有待改善。
职业院校要生存、要发展,教学方法很重要。衡阳市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存在着办学方向模糊,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教师知识更新不够,教育观念、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情况,主要表现在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践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另外,在课程的结构上也存在不合理情况,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较小,知识面窄,导致学生只能掌握某一领域的技能和知识,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走向社会的后劲不足。
4、职业教育面不宽,难以迎合企业需求。
全市企业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绝大多数是依靠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而目前职业学校生源不足,输送人才有限,而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大增,形成了社会需求加大与职业教育不足的矛盾局面。2010年劳动力市场供求数据表明,从用人需求方对技术等级的要求来看,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86.2%,主要集中在初级技能人员、中级技能人员,其次是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四项比重达79.0%。从求职人员的技术等级构成看,有初、中级技能人员和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相加,比重为77.6%。很明显,有技术等级的求职人员小于用人需求人员,供小于求。并且,从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来看,除初级技能人员市场略为饱合,求人倍率为0.9,也就是每100人竞聘90个职位,其余技术等级人员需求市场均未饱合,其求人倍率都高于1,最高的是高级技师职位,求人倍率8.66,也是企业用工需求最迫切的职位。
三、几点建议
一是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要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尽早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提高办学效益。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职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应用性的特点,强调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主职业能力培养,而职教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创新能力。学校可以拓宽专兼职教育来源渠道,招聘高校、社会和企业的人才做教师。政府也可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并帮助社会上各行业中的优秀人才到职业学校任教,弥补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不足。另外,学校要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树立开放式师资队伍培训观念,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培训模式,多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外出研讨、观摩、培训等各种机会。
三是要创新和加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职业教育要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宽适应、复合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目标,加强企业与学校、园区与学校的合作,按照市场需求探索职教规模化的办学路子。学校可以把教育对象作为重新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客体。建立用人单位人才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主动请社会各用人单位评价学生质量,通过不断跟踪毕业生社会反映,来反思与调整学校各项工作,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不断优化。
四是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经费。各级财政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投入资金切实用于职业教育发展,以加强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注:本文中职业教育是指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国民经济行业中的中等专业教育、职业中学教育、技工学校教育、其他中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张敏 晋彦华]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