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科技创新增速加快 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来源: 时间: 2011-05-0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经济长远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一季度,衡阳高新技术产业提质增速态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1.35亿元,与上年同期比较,增长32.4%,实现销售收入114.34亿元,增长40.9%,产销率98.8%,提高7个百分点;上缴利税额11.80亿,同比增长36.5%。虽然企业科技创新情况尚好,但问题和困难不容忽视。

  一、主要特点

  1.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实力较强。一季度,从企业规模分组看,大型企业28家,占全部科技企业数的15%;总产值74.73亿元,增加值19.43亿元,分别为占全部科技企业产值和增加值的64.5%和62.0%。从科技活动人员投入看,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8483人,占全部科技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的71%;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143人,占全部工业企业科学家和工程师的75%。从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看,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2.56亿元,占全部科技活动内部支出的70%。

  2.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力集中在城区。一季度,分地区看,城区84个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完成增加值20.11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增加值的64.1%;科技活动人员9672人,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的80.9%。城区科技活动人员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2122人,占全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74.2%。从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看,城区科技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3.1亿元,占全部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的84.7%。

  3.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行业分布相对集中。分行业看,投入较多的行业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四大行业,这4个行业科技活动投入较大,内部经费支出达2.8亿元,占全部科技内部经费支出的达七成以上(76.5%)。

  4.高技术产业创新人员投入增长较快。从行业分类看,一季度衡阳核燃料加工、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和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等六高技术行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1739人,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14.5%,比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32人,占全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8.1%,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

  二、主要问题

  1.八成多规上工业企业没有科技创新活动。在衡阳11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只有不到200家企业有科技活动,仅占全部企业总数的17%左右。没有科技自主创新活动的企业超过八成。科技创新成为我市极少数规上工业企业的“专利”。从长远看,将制约我市工业的健康发展。

  2.绝大多数工业企业缺少自己的创新平台。目前,我市只有一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天雁)。分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88家,占总数的73.9%。绝大多数小型工业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缺乏自己的技术创新平台。

  3.地区间工业创新能力差距依然较大。我市科技活动主要集中城区,其他县市相对较弱。一季度,除城区外,其他县市高新技术增加值11.23亿元,仅占全部增加值的35.8%;从事科技人员0.23万人,仅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19.1%。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为0.59亿元,仅占全部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的16.1%。这种局面长期得不到改善,从长远看,势必影响和制约其他县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从而影响衡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小型企业创新投入较弱。一季度,衡阳有科技活动小型企业162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0.35万人,平均每家企业仅21人,仅为中型工业企业户均的12.4%,大型企业户均的1.5%。从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看,小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1.1亿元,户均仅67.9万元,仅为中型工业企业户均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17.4%,大型企业的1.3%。

  三、几点建议

  1.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各级政府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组织国内甚至国际高新技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来衡交流,以优秀企业的真实事例来引导、启示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把科技创新战略真正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也可通过经济手段、政策措施和约束激励机制等,引导和鼓励企业主动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同时政府应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全社会多方重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2.进一步拓展产学研结合,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各级政府要积极为企业搭建产学研沟通桥梁,完善产学研长效机制,特别是要充分利用高校及科研院所技术优势,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例如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并支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研究开发、技术推广、设备共用、产品检测、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管理咨询、人员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扶持和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3.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提高科技人员为企业服务的积极性

  在鼓励企业不断加强科技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素质的基础上,政府要为科技创新急需的人才创造更宽松、更灵活的机制和环境,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最大可能为来衡的科技人才解决后顾之忧,以此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时应当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联系,充分发挥本地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使这一重要的资源在企业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张敏 尹勍]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