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文化事业百花齐放 文化格局百家争鸣

来源: 时间: 2011-07-0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衡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自隋置衡州以来,已走过了1400多年的光辉历程,历代名人辈出,文化底蕴厚重。新中国成立以来,衡州大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这个湘江河畔最古老的州郡之一,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散发着诱人的神奇色彩。

  文化创作成绩斐然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衡阳文艺创作日益繁荣、精品佳作不断呈现,奠定了衡阳文艺创作大市的地位。全市累计共创作各类文学作品6.58万余件,获国家级奖75个,获省级奖396个,恢复整理移植剧(节)目200多个。

  1950年5月11日,新中国成立后的衡阳市第一篇影评《恶毒的宣传——我看<复活>》在《衡阳新闻》刊发。1952年,衡阳统一湘剧团演员谭保成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主演《醉打山门》获一等表演奖,观众反响强烈。1956年6月,衡阳湘剧团演员谭松月、谭保成等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公演,演出《芦花荡》,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92年,市祁剧团排演的大型祁剧《甲申祭》晋京演出后,获得各方好评,包揽了创作奖、剧本奖、表演艺术奖等12项奖励,并荣获国家文化部最高奖励“华表奖”、“文华奖”。2007年,在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评选中,衡阳何润成创作的版画《勿忘我》、陈太仰的摄影《还我本色》获金奖,占全省获奖总数的1/4。2008年,在《艺术湖南----湖南省美术精品展》中,衡阳参展作品12件,居全省市州第一。2009年,由常宁市歌舞剧团精心编排的红色经典歌剧《红岩颂》在全市巡回演出50多场,社会各界好评如潮。

  在全省历届“五个一工程”文艺精品评选中,衡阳共有20件作品、30多人次获奖,市委宣传部连续6年被评为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文艺精品生产组织奖。

  群众文化生机勃勃

  新中国成立之初,文化活动单调贫乏。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有了更多的需求,群众文化活动日新月异。

  1956年10月,衡阳市首届农村群众艺术观摩汇演隆重举行,自此,衡阳的群众文化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衡阳的城市群众文化工作如火如荼,颇具特色,引起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文化部因此在衡阳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进入新世纪以后,群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以“广场旬旬演”、“社区周周乐”、“和风衡州”群众文化艺术节为载体的广场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岳屏广场的文艺演出、莲湖广场的腰鼓表演、衡阳广场的健身运动、晶珠广场的群众歌咏、万寿广场的公益电影、张飞广场的民乐演奏特色鲜明,充分展示了衡阳本土文化魅力,极大地满足了市民群众的各种文化需求,已成为老百姓文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十一五”期间,衡阳共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活动300多场,社区文化活动500多场,放映电影8万多场,举办各类展览40多个,下乡演出6000多场,免费送戏下乡演出1531场,实现了城乡联动,群众文化活动在蒸湘大地火起来。

  文化建设硕果累累

  解放初期,衡阳的文化建设基础薄弱、百废待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衡阳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建设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公共文化服务日趋完善。目前,衡阳已经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拥有文化馆13个,文化站214个,艺术表演团体15个,博物馆、纪念馆6个,公共图书馆11个。其中一级图书馆2个,二级图书馆3个,三级图书馆3个,总藏书量151万余册,年流通人次112.6万,借阅册次136.7万以上。乡镇街道万册图书室25个,基层图书活动室386个,基本实现县县有两馆的目标。

  ——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石鼓书院、抗战纪念城、湖湘文化馆、爱莲阁、回雁阁、市博物馆、湘南学联、彭公馆、市群众艺术馆、市文艺接待站、衡阳书市、红旗大剧院、红色电影院、雁峰影剧院、进步电影超市和王船山故居、罗帅故居、农耕文化博物馆、夏明翰烈士故居、毛泽建烈士墓、康王庙等一批文化设施相继新建、改建成功。其中,被誉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石鼓书院总投资1200多万元,使千年学府的文脉得以延续;投资100余万元的湖湘文化馆的建成开放,奠定了衡阳在湖湘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文化遗产保护有力。1953年,衡阳市人民政府制定《保护古墓群、古文化遗址管理办法》,这是全省首例由市一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文物保护法规性文件。目前,衡阳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1处。馆藏鉴定文物2万多件,其中一级文物92件,二级文物187件,三级文物2121件。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个(衡阳湘剧、衡山皮影戏、衡阳祁剧、衡州花鼓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个。

  文化产业繁荣有序

  建国初期,把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对大多数国人来说仍是陌生的概念。随着改革开放,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全面铺开。近年来,衡阳按照“立足衡阳、走向全国、影响世界”的总体发展思路,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战略产业,科学规划,有序引导,强力推动,衡阳文化产业实现了较快发展,一批本土文化企业开始崭露头角。

  2008年,衡阳日报社跻身“中国地市报报业发展五十强”,报业基地第一、二期工程——现代化印刷厂房、高档住宅小区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还投资近千万元新上了一条彩印生产线。同年,总投资1.6亿元、高21层、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的市新广电中心正式启用,该中心拥有2个直播室、1个录播室、1个虚拟演播室、1个1200平方米的现代化演播厅、1台6讯道全数字直播车,总体设施水准居全国地市广电前列。市广电局被全省同行誉为“电视湘军衡阳劲旅”,其产业发展模式收录中国传媒大学教材,2009年,衡阳市杂技团被商务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公布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是全省唯一一家被公布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的市级团。

  目前,衡阳文化产业拥有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广告传媒、文娱演艺、图书发行、网络服务等七大门类,各类文化经营单位约2000余家,从业人员4万余人,产业规模居全省第五,文化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

  九十年,弹指一挥间,九十年,峥嵘岁月稠。衡阳,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魅力城市,必将谱写更加华丽的文化乐章。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尹勍]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