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必由之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衡阳作为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形成了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当前,传统产业仍是全市经济主体和重要支柱,衡阳89.3%的增加值、85.1%的从业人员都是来自传统产业,但传统产业又给衡阳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升级构成了压力。近年来,衡阳紧紧抓住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和落实“两个比照政策”的机遇,通过加大技改科研投入,加快了传统产业升级步伐,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利用科技创新提升的传统产业已成为衡阳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一、科技创新提升传统产业所取得成绩和主要特点
(一)传统优势产业在衡阳经济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打开衡阳的产业版图,现代装备制造、盐卤化工和精细化工、矿产开发、新型能源、食品和医药加工、现代物流产业六大主导产业犹如六根支柱,支撑着衡阳经济大厦。在六大主导产业中,就有四大产业为传统优势产业。2010年,衡阳传统产业共有企业950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数的84.6%;拥有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229114人,占规上工业从业人数的85.1%;实现总产值1658.9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9.8%;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642.94亿元,占规上工业销售产值的88.9%;实现利润58.16亿元,占规上工业利润的92.6%;实现利税109.9亿元,占规上工业利税的91.7%。传统产业在衡阳经济中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最现实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传统产业的发展趋势与走向,仍然决定着衡阳经济发展走向。
(二)科技创新对传统产业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日益明显
1、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一是政府科技创新投入加大。2010年,衡阳一般预算支出中的科学技术开支达1.18亿元,是2008年的1.93倍,年均增长39.1%;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359.44亿元,是2008年的2.27倍,年均增长50.6%。二是传统产业科技创新投入加大。2010年,衡阳传统产业中实现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14.99亿元,是2008年的1.91倍;实现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11.50亿元,比2008年总量增加3.66亿元,增长46.7%,三是企业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2010年,传统产业拥有研究与开发人员9143人,占全部规上工业研究与开发人员的89.4%,是2008年的1.75倍,年均增长22.95%;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1117人,占全部规上工业专业技术人员的82.7%,是2008年的1.76倍,年均增长21.73%。
2、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产出不断增加。近三年来,衡阳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带动了整个工业的发展。2010年,衡阳规上工业完成产值1865.7亿元,增加值538.63亿元,销售产值1849.64亿元。其中传统产业完成产值1658.96亿元,是2008年的1.83倍,年均增长35.3%;完成增加值480.94亿元,是2008年的1.88倍,年均增长37.2%;完成销售产值1642.94亿元,是2008年的1.84倍,年均增长35.5%。分别比规上工业年均增长率高出1.4、4.3、1.5个百分点。
3、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效益明显提升。2010年,衡阳传统产业实现利润58.16亿元,是2008年的2.04倍,年均增长42.9%,比规上工业利润年均增长高出1.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09.9亿元,是2008年的1.85倍,年均增长36.1%,比规上工业利税年均增长高出1.5个百分点;产销率达99.6%,比2008年高出0.8个百分点,比规上工业产销率高出0.4个百分点。
(三)科技创新促进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壮大
通过科技创新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一批传统优势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涌现出一批如衡阳钢管、水口山有色金属、湘能金杯、天雁机械、风顺车桥、建滔化工、湘衡盐矿等,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团。2010年,衡阳拥有大中型工业企业78家,固定资产达200.65亿元,与2006年比分别增加22家和70.59亿元。衡阳钢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世界最大无缝钢管生产企业之一,2010年生产铁95万吨、钢121万吨、管107万吨,完成销售收入72亿元。
二、科技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制约因素
1、产业组织规模偏小,企业创新意识不强。2010年,衡阳规上工业中有传统产业企业950家,其中大中型企业仅有62家,仅占规上传统产业企业数的6.5%。这些传统产业企业中,开展科技创新的企业仅141家,产值470.44亿元,仅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5.2%,影响了规模经济整体创新效益的形成。同时,尽管企业了解申请高新技术认定证书至少可以减免6%的增值税赋,但由于自身条件不充分,或申报门槛较高,或主观意愿不强,导致衡阳高新技术认证企业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目前,衡阳仅拥有衡钢集团、中钢衡重等53家省级高新技术认证企业,只拥有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认证企业——特变电工,认证企业个数排在全省第6位,拥有高新技术认定证书的传统产业企业就更少了,仅17家。
2、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全市传统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自主研发的投入不平衡,产品呈现“四低”,即档次低、工艺水平低、附加值低、更新换代能力低。2010年,衡钢集团、特变电工的研发投入就达4.5亿元,占全市的近五分之二(39.1%),而绝大多数的传统产业企业并未投入研发经费开发新产品,成立技术中心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全市仅湖南天雁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近两年,衡阳传统产业的R&D经费投入强度普遍较低,保持在1.1%左右。根据国际经验,R&D经费占GDP的比重在1%以下的,基本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自主创新能力很弱;1%-2%之间具有较强的引进、消化、吸收能力,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2%以上则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按此标准,衡阳刚进入引进技术吸收消化阶段,传统产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3、高新技术领域结构配置不优,服务体系不健全。从产业结构配置来看,衡阳传统产业中的科技创新领域主要集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三大行业,占据了传统产业中高新技术总产值的半壁江山(51.1%)。领域集中、行业单一,造成了衡阳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领域结构配置欠合理。少数领域的少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就能决定传统产业升级的发展趋势,对我市传统产业升级是潜在的隐患。从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看,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创新的专门机构,面向市场的体制尚不完善,机制也不够灵活,科研成果没有很好地服务于生产环节,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同时,类似技术支持、技术推广、信息服务、评估咨询等的科技服务还不能很好地适用于企业,阻碍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4、优秀人才资源缺乏。知识经济归根到底是人才经济,创新型人才在提升传统产业升级中起着关键性作用。2008年,衡阳传统产业中拥有研究与开发人员0.6万人,2010年,传统产业拥有研究与开发人员0.9万人,三年间仅增加0.3万人;研究与开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从2008年的4.1%,下降至2010年的3.9%。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是科技活动队伍的主力军,它所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可以反映出科技活动队伍的优化程度。2010年,衡阳这一比例仅为30.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传统行业中这比例则更低。近年来,衡阳大力实施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更加剧了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的供需矛盾,创新人才增加缓慢会从整体上制约全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延缓衡阳科技创新型经济建设的进程。
三、衡阳传统产业升级的优势条件
1、政策优势。政策优势是衡阳发展的最大优势。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强调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湖南省委、衡阳市委也相继提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随着国家对老工业基地的扶持政策和“两个比照政策”的实施,衡阳被列入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计划。同时,国家加快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进一步加大了对中部的支持力度,沿海产业及生产要素加快向中部地区转移;长株潭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力推动“3+5”城市群发展战略和湘南大开发深入实施,对衡阳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进一步增强。这些政策都无疑为衡阳的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2、区位优势。衡阳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地处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扼两广,锁荆吴”,有区位“金三角”之称。区域内京广、湘桂铁路贯穿全境;京珠、沪昆高速公路与107、322国道纵横交错;湘水、蒸水、耒水四季通航,千吨级巨轮可直达长江及沿海各地;黄花机场距衡阳市区仅两个小时车程。特别是近几年,衡阳交通面貌进一步得到改善。高铁站的建成,南岳机场的获批,土谷塘航电枢纽的上马,益娄衡高速的开工,大大提升了衡阳的交通枢纽地位,助推了经济提速发展。衡阳已具备了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天然区位优势,也必然带动传统产业运行升级,传统产品档次升级。
3、资源优势。衡阳资源丰富,物产众多,开发前景诱人,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和“鱼米之乡”。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88万千瓦,可开发点有544处,可开发量约为64万千瓦。矿产资源丰富、开采条件较好。现已探明的矿藏主要有铅、锌、铜、铁、金、银、煤炭、岩盐、高岭土、钠长石、荧石、重晶石、石膏等50余种,矿床、矿点及矿化点440余处。尤其是铅、锌等有色金属储量大,开采历史悠久,素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美称,响誉世界。在非金属矿中,久负盛名的高岭土(瓷土)以其“纯、细、白”的优良质地,受到全国各地陶瓷行业的青睐。丰富的资源优势为衡阳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有力保障。
4、后发优势。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在面临着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的挑战过程中,其根本的出路就在于用高新技术提高其专业化程度。国内的发达地区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是“以土地引资金,以资金引技术,以技术促发展”的发展道路,其迅速崛起的捷径就是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把科学技术转换成生产力。衡阳作为传统产业城市,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技术方面跨越一些发展阶段。通过利用来自制造业密集地区的企业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现代化的装备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直接推动和提升衡阳传统产业的优化和升级。从长远看,必将促进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缩小并赶上发达地区的先进水平。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快园区发展步伐,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发展产业集群,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和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功能,发挥集聚效应,是当前传统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要在积极推进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同时,对已建成的几个上规模重点工业园,如白沙洲工业园、松木工业园,应该应持巩固和发展的态度,帮助其完成功能的改造和完善。二是要积极引导拥有高技术的大企业、大项目及其配套产业向园区集聚,进一步倾斜政策、进一步集聚资源,使之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聚集地。三是要加大园区与科研机构合作力度。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实行“官、产、学、研”一体化,扶植一批符合高新技术发展潮流、适应市场竞争、生命力强的传统产业技术升级。
2、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一是要推行向高新技术倾斜的鼓励政策,要在金融、税收等多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政策对科技创新的引导、支持作用,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氛围。二是大力引进先进装备。引导有能力的企业紧紧抓住机遇,加快引进高效、节能、环保方面技术含量高的先进设备、工艺技术和专门人才,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装备升级。三是加大技改投入,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信息化水平、技术升级、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提高产品研发和精深加工能力为目标,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传统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3、转变传统产业发展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构。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中涌现出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加快我市传统工业向现代新型生产形态的转变。二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核电产业,以引进富士康、欧姆龙为契机,大力推进电子整机制造的新产品研发。三是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围绕我市优势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优质管材精深加工技术科技专项、输变电装备及产品智能化技术科技专项、汽车关键零部件产品开发、系统配套和模块化技术科技专项、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技术开发科技专项,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推广科技专项。
4、留住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级技工人才。运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的关键是创新型人才,有了一流人才,才能创造一流的技术和成果。生产要素的流动可以控制,但人才的流动是无法控制的。留住人才的根本途径就是下定决心,积极参与争取人才的竞争,创造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创新创业环境。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衡阳大力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其中绝大部分转移产业为传统产业。高级技工人才的得失已成为一个地区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因此,衡阳在积极引进创新型高级人才的同时,应更加重视高级技工人才的培养,努力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注:传统产业是相对于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而言的,是以传统技术进行生产和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钢铁、汽车、纺织、机械和化学等工业部门,也包括传统农业和第三产业的一部分。本文仅从工业的角度来阐述传统产业。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尹勍]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