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基本国策推行 呈现“五大成就

来源: 时间: 2011-07-1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走过了“曲折”历程。改革开放之前,人口自然增长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在控制人口增长、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上狠下功夫,扭转了无序增长状态,人口自然增长逐步呈低速稳定态势。同时,衡阳人口计生事来也步入计划控制发展的新阶段,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就。

  成就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建国后,衡阳人口再生产(人口的不断自然更替)实现了由“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型向“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型的转变,再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型的转变。人口控制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进入了低生育水平阶段。据综合分析评估,至2009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0‰,较1970年的24.51‰下降了18.41‰,全市育龄女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3.98下降到1.7,总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以下(2.1)。与此同时,衡阳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总量从1949年的311.85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739.80万人,增长2.37倍;人口总量增长从1949年的5.27%下降到2009年的1.18%。人口空间分布也与经济发展更协调、人口素质也大幅提升,人口发展内质不断优化。

  成就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日臻完善。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是从经济利益、价值取向、个人及家庭社会地位及荣辱出发,引导群众自觉调节生育行为、自愿实行计划生育的工作机制。自2006年以来,全市累计为8403名实行计划生育的对象发放两扶金1233.22万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支出25.209万元)。2008年,经审核全市确认了奖扶金发放对象8533人,独生子女死亡(伤残)扶助金发放对象1123人,2009年,确认奖扶对象12232人,其中新增3909人;确认独生子女特别扶助对象1295人 ,其中新增162人;“两扶”资金全部发放到位,确认准确率达到100%。随着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制度的推行,特别是两扶金发放后,在基层计生干部、农民群众、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呈现出“四大效应”:一是广大群众对奖励扶助政策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二是群众生育观念进一步转变;三是计划生育户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四是计生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进一步密切。

  成就三:广大群众的婚育观念得到改变。

  统计数据显示,从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间,衡阳人口由311.85万人增加到556.14万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和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提高,广大城乡居民思想观念逐步发生改变,生育模式由早婚、早育、多育,向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转变;人口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衡阳在30年间少生330多万人,对促进衡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缓解人口压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前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多子多福,抢生超生;现在是少生优生,生男生女一样好。衡阳人们的婚育、养老观念发生了的深刻变化,使男女平等、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等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成为社会主流思想,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成就四: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测算方法,1971年至2007年间,衡阳就因实行计划生育累计少出生331.71万人。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衡阳现在的总人口将高达1000万左右。由此推算,至2007年,全市就已累计节省的孩子社会抚养费746亿元,相当于当全市生产总值总量,是当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的14倍。与此同时,推行计划生育极大地减轻了人口对耕地、粮食、森林、水资源的压力,同时对保护大气质量、减少自然灾害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全市人均耕地面积增加了0.2亩、人均森林占有量提高了0.5亩、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提高了2000多立方米。

  成就五: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从历次人口普查资料来看,衡阳的长寿老人数量快速增长。从1982年到2010年,衡阳65岁以上老龄人口从28.16万人增至63.73万人。长寿人口数量的增加,虽与全市人口总量的增加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原因在于物质生活与医疗条件的改善。至2009年,婴儿死亡率7.94‰,全市全年孕产妇死亡率23.32/10万,较解放前,婴儿死亡率200‰,孕产妇死亡率15‰大幅降低。住院分娩率91.29%,较1995年上升了39.57%。目前,流感、肝炎等疾病发病率显著降低,农民、儿童和学生的发病率减少,地方病、疾病控制取得显著成就。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20.27‰下降到2009年的4.7 ‰。解放前,衡阳人口预期寿命为33岁,到2008年,全市人口平均寿命已达73岁。全市1986年至1987年平均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07%,而目前仅为0.1%。随着1995年“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衡阳人口的文化素质大幅提升。五普表明,衡阳总人口中,有18.3万人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2.70%;全市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6.1万人,占总人口的2.38%;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比重为10.69%;初中文化程度人数比重为39.52%。

  回顾过去,成绩卓著、硕果累累;面对现实,机遇犹在、挑战多多;展望未来,前景广阔、任重道远。人口计生工作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打造和谐计生,衡阳计划生育工作的道路越走越宽,全市人口计生工作将再铸新辉煌,谱写新业绩!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晋彦华]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