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上个世纪末达到总体小康水平后,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关键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又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00年以来,衡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践行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一化三基”、“四化两型”战略,以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推力,呈现出经济发展加快、社会和谐稳定的喜人局面,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发展态势良好。至201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时间已过半,衡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达到 79.3%,比2009年提高4.5个百分点,超过2000年18.7个百分点,是近十年来提高最快的一年。
一、衡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分析
按照《湖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对衡阳市2010年全面小康进程进行监测,监测显示:在监测的6大方面中,社会和谐和民主法制实现程度达90%以上,生活质量和资源环境实现程度为80%以上,文化教育实现程度为70%以上,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60%以上;在监测的23项指标中,实现程度已达到全面小康的有8项指标,90%以上的有5项,80%-90%的有2项,70%-80%的有2项,60%-70%的有3项,低于60%的有3项。按此发展趋势,到2020年衡阳市有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经济发展方面。2010年,全市坚持“抓发展就是抓项目,抓科学发展就是抓大项目、好项目”的思路不动摇,积极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成功引进13家世界500强企业和16家大型央企,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20.35亿元,是2005年的2.3倍,比上年增长15.1%,财政总收入达113.33亿元,是2005年的3.6倍。2010年,衡阳市经济发展方面的实现程度为60.8%,比上年的56.9%提高3.9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21.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19个百分点。在经济发展5项具体指标中,人均GDP为15051元(2000年不变价),实现程度为47.9%,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是全面小康监测指标体系中实现程度较低的一项指标;R&D经费支出为11.5亿元,占GDP的比重只有0.81%,实现程度为32.4%,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增速比上年提高了9.7个百分点,但仍是整个指标体系中实现程度最低的一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5.9%,实现程度为71.8%,比上年降低了1.3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比重为44.5%,实现程度为74.2%,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2010年末,城镇就业人数达13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为3.81%,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但实现程度仍为100%。
(二)社会和谐方面。2010年,市委、市政府突出抓和谐,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居民收入差距相对稳定,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安定和谐。2010年,衡阳市社会和谐方面的实现程度为96.2%,比上年的79%提高17.1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33.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38个百分点,是监测的6个方面中提高速度最快的一个。2010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7%,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两项保险合计参保率达到93.5%,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框架初步建立,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形成。社会和谐方面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82.1%,实现程度为91.3%,比上年提高43.5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了85.2个百分点,是全面小康监测指标体系中实现程度提高速度最快的一项指标。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为102.66%,实现程度为98.2%,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为39.55%,实现程度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首次达到100%。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两项指标在2000-2010年的实现程度均为100%。2010年,城乡居民低保月补助水平分别提高到155元和55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全市基尼系数为0.334,其中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为0.244,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372,比上年略有下降,但均低于0.4的目标值。
(三)生活质量方面。2010年,衡阳市坚持富民强市的方针,突出抓民生建设,民生投入再创新高,达到107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的51%,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全面小康建设生活质量指标实现程度为84.4%,比上年的81.7%提高2.7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8.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85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程度为58.4%,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35.4个百分点,但仍是生活质量方面实现程度最低的一项指标,其中,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3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2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4%和14.1%。恩格尔系数为45.7%,实现程度为87.5%,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1.5个百分点。2010年,新建廉租住房2.1万套、经济适用住房8969套,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中低收入职工购建房800万平方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43.1平方米,已超过了人平27平方米的全面小康目标值,实现程度为10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已控制到11.38‰,已低于12‰的目标值,实现程度达到100%。平均预期寿命72.8岁,实现程度为97.1%。
(四)民主法制方面。2010年,全市基层民主建设和普法教育工作积极展开,应急管理预案、体制机制建设逐步完善,处置重大灾害和公共事件能力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严厉打击黑恶势力、“两抢一盗”,大力整治黄赌毒等热点问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2010年,民主法制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95.5%,与去年持平,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将近20个百分点。从反映民主法制的两项指标看,公民自身民主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指数的实现程度为90%和100%,均与去年持平,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23.3个百分点和16.1个百分点。
(五)文化教育方面。2010年,全市城乡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面实施,市级校舍安全工程改造完成,“大班额”现象有所缓解,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加快发展,同时结合全市开展的“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塑城行动,全市积极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开展大型文化活动,全市文化事业全面推进。2010年,文化教育方面实现程度为71.6%,比2009年提高1.1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4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左右,实现程度为60%,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29个百分点。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近几年来整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为10.31%,实现程度为64.5%,比上年降低了1.1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年,实现程度达85.7%,与上年持平。
(六)资源环境方面。2010年,全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项目建设,加强节能目标责任管理,加大节能资金投入,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同时建成11家污水处理厂、3家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湘江流域污染综合治理项目顺利实施,湘江干流饮用水达标率达到97.4%,退耕还林、“三边”造林、荒山造林扎实推进,“十万乔木进雁城”成效明显,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5平方米。2010年,资源环境方面实现程度为88.9%,比2009年上升了1.4个百分点,但比2000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2010年单位GDP能耗1.25吨标准煤/万元(2000年不变价),实现程度为67.1%,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由于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耕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耕地面积指数(以2000年为100%)实现程度一直保持100%。环境质量指数达99.8%,其中,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100%,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地表水达标率为99.5%,与上年持平,森林覆盖率达39.8%,提高0.62个百分点。
二、衡阳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衡阳市全面小康建设监测结果表明,衡阳市小康建设总体稳步推进,但各个方面、各项指标实现程度仍存在差异,部分指标离目标值还存在较大距离。从监测的6大方面看,社会和谐和民主法制实现程度较快,实现程度达到95%以上,已接近全面小康水平,但这两方面权重只有26%,而权重达到43%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实现程度相对较低,对总体进程影响较大。从监测的23项指标看,8项指标已实现全面小康,12项指标实现程度在60%-100%之间,还有3项指标实现程度在60%以下,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实现程度只有32.4%,离目标值差距很大。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必需认真对待并下大力气真抓实干,加快发展。
(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经济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同时又影响了生活质量、社会和谐、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因此经济发展方面权重最大,达到29%。近几年,衡阳市经济虽保持较快发展,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2010年,经济发展方面实现程度仅为60.8%,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6方面监测指标中实现程度最低,对总体进程产生较大影响。2010年,在经济发展的5项指标中权重最大的人均GDP为20419元,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为15051元,只完成了全面小康目标值的是47.9%,距100%差52.1%。同时,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生活质量指标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8759元(按2000年不变价),实现程度为58.4%,距目标值15000元还差41.6%,反映居民生活档次的恩格尔系数实现程度为87.5%,距离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值相差12.5%。因此,大力发展经济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要务。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发展的灵魂。目前,全市R&D经费投入力度依然不足,具有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较少,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2010年反映全市自主创新能力的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0.81%,离全面小康2.5%的目标值还差近三分之二,实现程度为32.4%,是23个指标中实现程度最低的一个指标。由于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导致全市工业产品中高科技含量产品少、高附加值精加工产品少,产品竞争力弱,2010年衡阳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0.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97个百分点。此外,科技人才仍然严重不足、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也是导致自主创新力不强的重要因素。
(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目前,全市第三产业比重依然偏低,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5.9%,要实现全面小康50%的目标值,难度仍然较大。除了受工业快速增长的挤压外,行业结构欠优是三产业比重偏低的另一原因。以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及居民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新兴行业的占比较低,发展薄弱,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产业、数字新媒体等新兴产业还几乎是一遍空白。因此,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还需加倍努力。
(四)文化教育发展相对落后。文化教育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因素。2010年,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但由于全市文化事业规模小,文化单位以个体户、小规模私营企业为主,基础薄弱,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3 %,离5%的目标值还有较大距离。此外,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31%,实现程度较低,仅为64.5%,且比上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文化消费滞后更突出的表现在农村,2010年衡阳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仅为7.83%,比城镇居民其比重低5.58个百分点。由于人口增加,教育资源压力加大,2010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实现程度为85.7%,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节能降耗仍有压力。近年来,衡阳以发展发展“两型社会”为契机,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建设,湘江流域污染综合治理项目顺利实施,退耕还林、“三边”造林、荒山造林扎实推进,“十万乔木进雁城”成效明显。但由于衡阳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仍占较大比重,能源资源的瓶颈制约加大。2000年以来,单位GDP能耗呈上升趋势,2007年虽有所好转,仍未达2000年水平。2010年单位GDP能耗为1.25吨标准煤/万元(2000年不变价),实现程度仅为67.1%,距离全面小康的目标值还差32.9%,制约了全市资源环境状况的改善。
三、对加快衡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工作建议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衡阳市小康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但是衡阳市目前总体处在现代化初级阶段,经济增长的质量有待提高,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还很艰巨,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部分群众生产生活还存在不少困难,人民群众对社会和谐稳定还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发挥优势,主攻难点,全面推进,确保按期并力争提前达到全面小康目标。
(一)大力发展经济,夯实物质基础。实现全面小康,首要任务还是要大力发展经济。一是继续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集中力量促进富士康、中兴通讯、欧姆龙、光伏玻璃、共创光伏等重大项目落地,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及新型储能电池,大力支持铍、锆等稀有金属材料项目,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引导人才、资金、技术、企业等向优势产业、优势园区集聚,着力打造“工业新城”。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把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大力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动生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渗透和融合,以生产服务业推动现代物流业。同时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引导金融机构在中心城区集中布局。以服务促消费,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利用衡阳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努力打造新的文化品牌,把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三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打造“西南云大”都市经济圈,加快县城和中心集镇建设。
(二)推进自主创新,增强发展后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破解发展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一是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盐卤及精细化工产业园、输变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二是围绕构筑高新技术产业高地,鼓励重点优势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打造衡变、衡钢、天雁等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科技骨干企业,同时要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工程,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品。三是始终加大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激励力度。积极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科技人员到衡工作。通过柔性引进或聘请海内外学界权威、业界专家为民营企业传道、授业、解惑,推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素质的提升。要发展本地职业教育,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三)深化“三农”工作,加强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是全面小康建设的薄弱环节。要按照“农民富、村庄美、乡风好”的要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建设10大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蔬菜生产、油茶产业和规模养殖,形成大宗农产品成片连带,小宗农产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格局。全面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大幅提高绿色、有机食品比重。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有效对接,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二是抓好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提质和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加快构建以中心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农村社区。三是强化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从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四)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同时要继续加大对社会事业和民生的投入力度,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体面、更加幸福。一是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要大力推动全民创业,大力扶持初创型和微小企业发展。加大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贫困集中区域的扶持力度,形成欠发达地区增收致富的内生机制,全面促进低收入群众增收致富。二是加快完善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网。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让广大农民老有所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低保补助和五保供养标准。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及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加快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继续实施农村安居工程。三是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改善城乡医疗服务条件,实现社区、村级卫生服务全覆盖。四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全面解决校舍不安全问题,有效缓解城市“大班额”现象,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大力扶持发展职业教育,打造具有衡阳特色的“技师城”。
(五)推动文化发展,提升文明素质。文化是软实力,硬任务,文化小康是建设全面小康的内在需要。衡阳是历史文化名城,要更加重视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一是加快建设以市县文化馆、图书馆为重点,以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社区书屋为基础的文化活动网络,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二是实施文化产业带动战略,培育发展文化创意、现代传媒、新闻出版、数字影视、文化娱乐、网络动漫、文化会展等新兴文化业态,打造“石鼓书院大讲坛”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以文化产业拓展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三是大力培育龙头文化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经营水平,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壮大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文化产业项目。
(六)加强节能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节能降耗和生态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两型”引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强化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抓好节能减排示范项目。深入实施“企业节能行动”,依法推进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三是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继续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突出加强对自然保护区、重点水域等生态体系和物种资源实施重点保护和恢复,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李芝]
[审核:李跃辉]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