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衡阳市提高“两个比重”、推进“两个同步”的几点思考

来源: 时间: 2012-05-1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编者按党的十七大提出“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简称“两个比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又建议“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简称“两个同步”。那么,衡阳市近十年在“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两个比重,实现两个同步”方面情况如何,本文作简要阐述。

  2001年以来,衡阳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态势,经济平均增速达到了12.5%,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委、市政府为切实提高“两个比重”、推进“两个同步”,坚持把提高居民收入、合理分配收入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一、全市国民收入分配基本情况

  (一)企业利润、财政收入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企业、政府在收入分配格局中占比的提升。据统计,2011年,规模工业实现利润117.1亿元,较2001年增长33倍,年均增长42.4%;全市财政总收入153.95亿元,较2001年增长7.4倍,年均增长23.7%;扣除价格因素影响,规模工业企业利润、财政收入分别较同期经济增长率高33.3个百分点和15.8个百分点。在企业利润、财政收入双增的情况下,全市GDP初次收入分配格局,即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构成,从2001年的63.03:11.18:16.24:9.55演变为2011年的45.04:19.25:9.39:26.32。企业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提高了16.77个百分点,政府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提高了8.07个百分点,占比提高最快是企业收入。

  (二)税收杠杆的使用,有效地调节了全市收入分配格局。为发挥税收政策引导作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增加中低阶层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主要采取了三个做法:一是落实了结构性减税。据测算,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后人均每月减税135.71元,同时,还调高个体工商户营业税起征点,使人均又减税1.23万元,相当于每年增加等额的可支配收入。二是加强了对高收入者的税收管理。据统计,2011年全市共有6632人办理了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人数较上年增加210人,增长3.3%,共补税2174.11万元;三是就业税收优惠、就业再就业推进费用减免等税费政策的落实到位,也帮助了城乡居民增收。

  (三)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增长,改善了全市收入分配格局。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为提高职工工资收入,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推广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实行了国有企业薪酬体制改革,提高了城乡最低保障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规范了公务员津补贴,调增了教师工资和生活补贴等等,这些措施的实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统计数据看,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同期GDP增速。2001年至2011年,全市GDP年均增长12.2%,人均GDP年均增长11.7%;而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者报酬总额年均增长16.7%,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13.9%;人均劳动者报酬年均增长15.9%,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13.1%。总额和人均增长率都超过同期经济增长率,有效地稳定了居民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占比最大的格局。

  据公开的资料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一般为50%-60%,如美国为65%,日本是60%,英国高达71%。相比较而言,尽管市委、市政府在收入分配宏观调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提高“两个比重”、实现“两个同步”方面,仍要关注几个问题。

  一是全市居民收入占GDP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明显下降。据国民经济核算,全市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2011年为45.0%,2001年为63.0%,份额下降了18.0个百分点。

  二是全市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较发达国家、全国、全省水平都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发达国家低5-15个百分点,比全国、全省低5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低于企业利润、财政收入增长率。2001年至2011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9%和13.5%,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低于财政收入12.8和10.2百分点,低于规模工业企业利润31.5和28.9百分点。

  二、影响的因素

  提高“两个比重”、推进“两个同步”的核心就是要提高劳动报酬、提升居民收入。然而在城乡居民收入中,六成以上来自于工资性收入,要提高劳动报酬、提升居民收入,就要提高职工工资收入。下面主要从影响城镇职工工资收入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国内外宏观环境和市场环境是影响职工工资性收入增长的直接因素。影响职工收入提高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企业效益,其直接关系到职工收入的高低,而企业的效益又受国内外经济环境、政策、市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宏观环境对职工收入有着一定的影响。以华菱衡钢为例,2006年至2011年,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2.70%,职工收入年均增长20.99%,职工收入增长幅度高于销售收入增长幅度。这是与国家提出的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相吻合的。同时,华菱衡钢的职工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也呈上升态势,2006年至2011年的比重分别是3.14%、3.19%、3.56%、4.70%、4.93%、4.48%。但是,在2009年,华菱衡钢受金融危机冲击和钢材反倾销的影响,企业销售收入、利润当年大幅下滑,职工收入基本没有增加;2011年,因企业控制成本需要,精简了部门员工,使得这一年的职工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连续5年增加之后,出现回落势头,较2010年回落了0.45个百分点。

  (二)部分行业职工收入增幅放缓是影响职工工资性收入增长的间接因素。2011年,从行业角度来看,全市19个行业中有部分行业人均报酬增幅回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的人均报酬增幅较上年同期增幅有不同程度的回落。主要是这些行业的企业工资分配关系不合理,分配秩序不规范现象,这些现象在私营企业较为突出。目前政府对私营企业的职工收入的法律监督和约束尚不完善,部分用人单位确定劳动者工资水平随意性较大。

  (三)小型企业职工收入较低是影响了职工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多元化发展,小型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小型企业职工收入与大中型企业职工收入有一定的差距。2011年在全市联网直报企业中,大中型企业人均报酬28881元,小型企业人均报酬25308元,相差3573元。另一方面,小型企业职工人数比重大,对全市劳动者报酬增长影响大。小型企业人数占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的比重达到81.5%,其对全市劳动者报酬的增长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第三,在政策上,政府出台的针对职工收入增长的宏观调控措施,对小型企业职工收入增长推动有限。因而,小型企业职工收入增长成为全市劳动者报酬增长的瓶颈。

  另外,物价水平、个税起征额起征点、劳动力市场价格薪酬标准、国有企业薪酬体制改革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工收入的增加。

  三、几点建议

  提高“两个比重”,实现“两个同步”战略的提出,就要求全市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收入分配法规政策,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建立企业职工收入稳步增长机制,要逐步提高GDP中劳动者报酬比重,平衡收入分配格局。

  (一)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在就业环节中的引导作用,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政府要发挥社会管理者的作用,建立安全、有信誉保证的劳动就业和培训体系,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力度,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兴办有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把经济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使培训出的劳动者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种层次、各种类型劳动力的需求,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拓宽劳动者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减轻就业压力,扩大就业面。同时,企业在用工方面也应给予对应的工资待遇,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把员工的流动性降到最低点,变流动为能动,留住人才,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政府监管职能,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对企业职工收入支付和最低工资支付行为的监管制度,建立企业职工收入、最低工资标准与社会经济发展及物价增长联动机制,职工收入和最低工资标准的增幅不得低于当年物价增幅;其次要加大对用人单位支付职工收入、执行最低工资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生产经营正常、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却仍用最低工资标准来支付劳动者工资的企业,以此来保护职工合法权益,逐步完善“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收入分配格局。

  (三)充分发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作用,减少劳资纠纷。增强劳动者个人的维权意识,积极推动用人单位建立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通过平等协商来确定本单位的工资水平、工资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支付办法,使全体职工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四)充分发挥生产要素在收入分配的作用,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收入分配改革。要进一步完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入股、劳动分红、股权激励等多种分配方式的薪酬制度,使不同就业岗位的职工收入在企业内部都具有合理性、公正性,在企业外部更具有市场竞争性。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张敏]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