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衡阳市就业形势及工资状况分析

来源: 时间: 2012-05-2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市委市政府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开拓就业岗位,拓宽就业空间,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到位,衡阳就业形势出现了较大的积极变化,全年城镇从业人员较快增长;同时,全市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使得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各经济类型及各行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稳步增长。

  一、从业人员就业形势的主要特点

  (一)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明显增加。2011年末,从业人员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并且呈现出加快的态势。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5.36万人,比去年增加3.67万人,增长7.11%,比去年提高3.85个百分点;其中在岗职工2011年为49.67万人,比上年增加3.95万人,增长8.65%,比去年高出5.23个百分点,增速高于从业人员。

  这主要是因为衡阳正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日本欧姆龙、台湾富士康、深圳瑞达等13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入驻,中国五矿、中建材、中钢等16家“中”字号企业在衡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使衡阳的从业人员增长拉动较大。再者,根据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新招收了一批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带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比去年也有较大增长,

  (二)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分产业看,衡阳市城镇从业人员一、二、三产业分别为0.04万人,27.51万人,27.81万人,分别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0.06%、49.69%和50.24%。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占城镇从业人员数的比重较上年基本持平,二产业城镇从业人员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34个百分点。尽管二产业比重的上升压缩了三产业的占比,但三产业仍是解决就业的主阵营,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占城镇从业人员数的比重超过50%。

  (三)其他单位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市城镇从业人员55.36万人,其中国有、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分别为25.13万人、3.59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0.70万人、0.66万人,下降1.01%、 15.61%;其他单位从业人员为26.65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净增5.04万人,增幅为23.33%。说明民营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类型。

  (四)制造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金融业增加人员最多。这三行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3.25万人、8.28万人和2.05万人,比去年同期分别增加3.56万人、0.21万人和0.15万人,增幅分别为36.69%、2.61%和7.82%,其中以制造业较为突出,增长幅度排十九行业之首,制造业中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明显,人员增加9605人,为去年人数的4.59倍。主要是加大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引进落户,其中不乏譬如富士康之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就业。随着全市白沙洲工业园区,松木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制造业将在一段时期内仍是全市劳动力需求的主要行业。

  (五)聘用劳务派遣人员正成为趋势,成为用工新特点。2011年末衡阳市劳务派遣人员为1.50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19万人,劳务派遣人员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别为0.66万人、0.32万人、0.13万人、0.11万人。劳务派遣人员的增加主要原因一是用人单位将某项工作及人员整体外包,如建筑业企业;二是将原有职工转入劳务派遣公司再派回原单位,人员不变,身份发生变化,如金融、电信等国有大中型企业。

  二、从业人员劳动者报酬主要特点

  (一)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明显增加。2011年,衡阳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为163.30亿元,同比增加26.96亿元,增长19.78%,其中国有、集体、其他从业人员单位劳动报酬总额分别为79.21亿元、9.22亿元、74.87亿元,比去年分别增加6.37亿元、1.38亿元和19.22亿元,增长8.74%、17.57%和34.53%。

  报酬总额增加原因一是全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企业,多家规模企业在衡落户,就业岗位和吸纳的就业人员大量增加,从业人员的增加致使工资总额随之增长。其次,2011年,市政府积极落实了机关、事业单位调资政策,这部分政策性增资也拉动了全市工资增长。第三,新录用的公务员、事业编人员工资的正常发放,也是工资总额增长的因素之一。第四,从2011年9月1日起,新修订的个税法实施,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新个税政策的落实到位进一步降低了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提高了城镇职工工资收入。从企业情况来看,虽然企业用工成本的不断提高,但是企业经营效益好转、部分单位随着企业管理升级体制优化等,也使企业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从而改善职工收入水平,这也是工资总额增长不可忽略因素。

  (二)城区与县区间职工工资水平差距逐步缩小。2011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虽然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增长,但由于县市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差距仍较大。在12个县市区中,五个城区平均工资水平绝对数均高于衡阳市,七个县区低于衡阳市平均工资水平,这也体现出城区是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城区经济的快速增长辐射带动了周边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缩小了衡阳市各县市区间平均工资水平差异。

  从平均工资增速来看,常宁市、耒阳市等五个县市高于衡阳市平均水平,而五个城区的增速较衡阳市平均水平低。数据表明,各县市区职工工资增长水平起伏较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是经济结构上的差异,经济收益好的行业城区所占比重较大。

  (三)行业差距仍未打破旧格局。19个行业的平均工资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高于衡阳市平均水平的行业有9个。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排名前三位的行业是: 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低于衡阳市平均水平的行业有10个,其中以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三个行业职工平均工资较低。19个行业中,年平均工资最高、最低差距较上年略有缩小。整体来看,垄断性行业如银行业、银行运输业、其它金融活动业、烟草制品业年平均工资均是远远高于衡阳市在岗职工平均水平;而非垄断性行业,如家具制造业、畜牧业、零售业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仅均远低于衡阳市平均水平。

  三、劳动就业及劳动者报酬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全市招商引资形势喜人,外地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政府安置了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但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就业任务十分艰巨。一是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二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其现实表现是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人员‘就业难’问题并存,且有常态化趋势。作为一个人口大市和老工业基地,衡阳亦不例外;三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城镇失业职工和农村转移的劳动力,相对缺乏转岗就业技能者占有较大比例,这部分劳动力的转移对就业领域来说相对较窄,转移就业难度也相对较大;四是当前外出务工人员的主力军都是新生代农民工,比不上“60、70后”那般能吃苦,此外,年轻一代对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发展空间、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看得更重,他们对工作性质和待遇期望值相对较高也是造成就业压力的现实问题。

  尽管全市城镇单位劳动报酬保持了稳步增长,但同时也应看到,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各类单位职工收入还存在工资水平差距悬殊、增长不平衡等问题,城区与县区间、行业间劳动报酬差距不断扩大。二是企业工资分配关系存在不合理分配秩序不规范现象,企业普通职工的工资收入增长相对比较缓慢,特别是私营企业的职工工资,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和约束,部分用人单位确定劳动者工资水平随意性较大。三是大量的农民工和城镇非正规就业者的工资水平长期被压低到国家最低工资标准之下,并且经常被拖欠。四是垄断企业职工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不仅收入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而且享有高水平的福利和职务消费。

  四、几点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在就业环节中的引导作用。政府要发挥社会管理者的作用,建立安全、有信誉保证的劳动就业体系,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信息库;同时企业在用工方面也应给予对应的工资待遇,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把员工的流动性降到最低点,变流动为能动,留住人才,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全国现代服务业试点城市的优势。衡阳是全国现代服务业试点城市,有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交通等优势,而第三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又是经济发达地区扩大就业容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可以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工业结构调整中的失业者创造就业机会,也符合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

  (三)充分发挥劳动技能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力度,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依托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兴办灵活多样、不同形式、体现地方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把经济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使培训出的劳动者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种层次、各种类型劳动力的需求,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拓宽劳动者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减轻就业压力

  (四)充分发挥政府监管职能。进一步完善政府对最低工资监管制度,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与社会经济发展及物价增长联动机制,从而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用人单位执行最低工资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生产经营正常、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却仍用最低工资标准来支付劳动者工资的企业。

  (五)充分发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作用。增强劳动者个人的维权意识,积极推动用人单位建立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通过平等协商来确定本单位的工资水平、工资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支付办法,使全体职工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晋彦华]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