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衡阳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市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拉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全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总体规模日益壮大,发展速度相对较快。2011年,全市服务业(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0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4.8%,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3.4%,拉动经济增长4.7个百分点。服务业仍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税收收入持续增长。服务业创造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2011年服务业共实现税收44.38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达45.8%。其中,服务业地税收入28.51亿元,增长37.5%。在地税收入中,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金融业创造的收入居服务业的前3位,分别完成11.57亿元、3.96亿元和3.47亿元。
(三)就业容纳能力逐步增强。随着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服务业就业空间逐步扩展。2011年第三产业城镇从业人员为27.81万人,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50.2%。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近一半转移到服务业,新增就业人员中有70%以上进入服务业领域。
(四)行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现代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
一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拉动较强。2011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引擎”。2011年以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旅游和娱乐业、房地产及居民服务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9.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对全市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3%,拉动全市服务业增长6.9个百分点。
二是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后劲有力。2011年,衡阳结合老工业基地城市特征,着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2011年,全市拥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不含私营企业)3031家,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228.07亿元,增长13.3%,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为37.7%。
三是传统服务业保持稳定增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行业稳步增长,市场消费规模持续扩大。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6.53亿元,比上年增长18.0%;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达到120.38亿元,增长10.5%,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19.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80.86亿元,增长11.9%,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13.4%。
二、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成效显著
获批改革试点以来,衡阳市多措并举,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积极营造发展氛围,强化推进项目建设,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服务业重点领域亮点频闪
现代物流发展最为突出。2011年,衡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49公里,位居全省第一,各干线公路项目建设圆满完成,跃居全省第二,此外衡阳至深圳“五定班列”、铁海联运正式开行,潭衡西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营,进一步为物流业创造了交通运输优势。2011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119.46亿元,增长12.7%,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为19.8%。现代物流业已成为衡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旅游业方兴未艾。2011年,全市旅游市场活跃,受高铁游、自驾游、乡村游、红色旅游的强力拉动,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接待国内游客2452.9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3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2%和30.9%;接待入境旅游客12.9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404.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2.5%和24.5%。2011年旅游收入(不含外汇收入)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7.6%,创历史新高。
金融业风生水起。继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广发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及村镇银行抢滩衡阳后,小额贷款公司、担保等新型金融机构也在境内蓬勃发展。2011年,衡阳银行类金融机构总数达15家,总融资规模169.69亿元,证券交易额1355亿元,期货交易额916亿元,银行实现盈利15.52亿元,证券公司托管股票市值79亿元,保证金余额11.67亿元,累计担保余额达78.5亿元。金融现代化、信息化、电子化水平显著提高,每天通过现代化支付系统汇划资金达100亿以上。
科技服务业发展迅猛。科技服务业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关键产业。2011年,衡阳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再次获得全国科技领域最高荣誉——“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全年全市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新申请各项专利1061件,比上年增长50.3%。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19亿元,增长32.8%,较上年提高了17.8个百分点,增速在服务业各大行业中居于首位。
信息服务业欣欣向荣。2011年,衡阳紧紧抓住“三网融合”推进和物联网发展机遇,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实现新突破达到40.12亿元,增长8.6%,较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截止2011年底,衡阳市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线总长达到7078.39公里,固定电话用户88.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46.47万户,互联网用户46.39万户,数字电视用户51.53万户,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近100%。2011年12月衡阳获得中国城市信息化发展进步奖,同时获批成为湖南省“三网融合”首批省级试点城市,衡阳信息服务业发展获得重大机遇。
(二)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2011年9月,衡阳召开第五届湘商大会,引进服务项目57个,引资510亿元,其中引进丽波五星级国际大酒店、文化体验创意园、红星美凯龙家居生活广场、豪德现代商业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36个,总投资247亿元;12月,成功举办首个服务业项目推介会,现场签约项目100余个,其中重大签约项目56个,引资金额达360亿元。2011年,全市有28个服务业项目列入全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计划,年度计划投资44.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50.3亿元,完成率113%,共争取国家和省服务业引导资金1257万元。
(三)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全市服务业开始逐步形成以市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围逐步拓展的发展态势。在核心区形成了文化旅游、商贸购物、电脑通讯、金融商务、医疗服务等多个功能服务区,在工业园区形成了科技研发、现代物流等服务功能区。沃尔玛超市、美国万豪酒店、香港新世界百货、中影新南国影城四大商业巨头强势入驻衡阳中心城区,再掀衡阳淘金狂潮。
三、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尽管衡阳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服务业仍是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存在总量不大、发展不快、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一)主要问题
1.服务业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占比仍然偏低。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734.30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842.93亿元,增长19.2%。服务业增速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慢1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增速慢6个百分点。与全省兄弟市州相比,衡阳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居长沙、常德之后,排全省第3位,增幅排第4位。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4.6%,居全省第9位。
2.产业层次不高,行业结构不够合理。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衡阳现代服务业虽然发展势头较好,但由于基础薄弱、规模小、占比低,在总体层次上仍处于较低水平。2011年,衡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合计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仍达33.3%,传统服务业依然是构成服务业的主体。其他行业占比情况为:教育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总量的8.4%,房地产业占6.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6.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5%,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分别仅占3.9%、3.2%、1.4%。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结构不合理,影响制约着衡阳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服务外包、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仍处于培育阶段。
3.服务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目前衡阳服务企业基本状况是“低、小、散、弱”,缺乏具有带动区域性发展的上规模、上档次企业。根据服务业重点企业调查核查结果,目前衡阳服务业重点企业有31家,排全省第3位,但与排全省第2位的岳阳相比,少了85家,与并列排名第4位的常德、株洲相比,仅多3家。2010年度湖南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十强企业衡阳均无一家。具体以物流行业为例,衡阳物流企业主要是以仓储和运输为主业的粗放型企业,且分布零散,仅有2A级企业一家,导致行业竞争力不强。
(二)制约因素
1.服务业受制于第二产业的发展。目前衡阳市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工业是衡阳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源动力,挤占了服务业比重上升的空间。从2011年衡阳全市产业结构分析,全市三次产业比为16.8:48.6:34.6。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占比提高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下降了1.3个百分点。
2. 投资额偏低。2011年,衡阳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4.44亿元,仅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9.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3.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9个百分点。从全市2011年新增贷款投放行业情况来看,金融信贷对行业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增反降,批发和零售业贷款同比减少了8.66亿元,降幅达71.5%;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新增贷款仅为0.85亿元,占比7.0%。2011年,衡阳实际利用外资4.97亿美元,增长22.3%,但外资项目投资主要以工业项目为主,工业项目到位外资占总额的95%以上,服务业所占份额严重偏低。
3.服务业人才短缺。作为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支撑。但依据衡阳市第二次全国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资源清查, 2009年全市R&D人员为6708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3047人,占45.4%;高层次人才如副高职称以上只101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1人,分别只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67%和0.06%。综合物流、电子商务、电脑软件和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测试、市场服务和公司管理服务等方面人才的短缺直接制约了衡阳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四、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衡阳要紧紧抓住国家服务业改革综合试点这一重大机遇,加快服务业改革,创新服务业体制,突出特色产业、拳头产品,打造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现代服务业先行示范区。
(一)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要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对于服务业的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要在财政、税收、信贷审批、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服务业用电、用水价格与一般工业用电、用水价格并轨;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业标准,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深化服务业领域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例如积极引导衡钢、特变等大企业实行主辅分离,促进企业内部生产服务向外包方向发展;支持大型旅行社组建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制公司,开发旅游批发市场。
(二)破除发展瓶颈,加大物力、人力、资金投入力度。一是抓好载体建设。结合“项目服务年”活动,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商业步行街、京珠购物公园、富士康信息产业园等在建的服务业项目进度;实施服务业品牌培育计划,在重点领域中遴选行业排头兵企业,示范带动行业发展;积极引进世界500强服务业企业,对本土服务业实行高位嫁接,带动全市服务业经营理念、管理机制和服务产品创新;鼓励创立自主品牌,培育衡阳的总部经济;积极引导和扶持中小服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二是加强智力支撑。加强物流、旅游、商贸流通、文化传媒、教育培训等领域高层经营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积极从外吸引和聘用高级人才;加强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尤其是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从事服务业的再就业培训工作;创建合理的激励机制,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三是增强发展后劲。逐步建立起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信贷、外资、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服务业投融资体系。加大财政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以小引大”的示范引导作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以及项目融资、资产重组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支持面向农村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为解决农村服务业和中小服务企业的融资创造条件;鼓励非国有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服务业。
(三)突出发展重点,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大物流业市场整合力度,重点发展建设衡阳白沙工业、松茶化工两大物流园区,加快云集空港物流、衡阳钢管物流、千吨级港航物流等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设,增强物流集聚效应;重点加快衡阳南岳机场、衡云快速通道、衡西快速通道等建设项目,建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分工明确、衔接顺畅的综合立体运输体系;重点培育壮大衡钢、安邦、华源等大型专业物流企业,形成物流企业品牌;建立健全电子商务认证、网上支付系统和配送管理系统,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二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树立衡阳旅游品牌。重点抓好南岳核心景区扩容提质、中国福海旅游度假区、耒水湾国际游艇俱乐部等为代表的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要修复提质一批历史文化遗迹,挖掘衡阳旅游文化底蕴,开发一批湖湘文化的旅游项目。
三是创新发展金融业。积极引进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埠外金融机构入驻,规划建设区域金融服务中心;鼓励组建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进一步扩大投融资规模;引导发展私募基金、小额贷款公司,拓宽民间资本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渠道;积极组建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形成市、县二级担保网络体系;建设农村现代金融制度改革试点示范区,重点推进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四是努力发展信息业。要抢抓三网融合试点和电子信息产业加速转移的机遇,加快建设“数字衡阳”、“衡阳云谷”。依托富士康、欧姆龙,大力发展数据库中心与资源外包服务、数据加工与处理服务等业务,打造湖南中南部地区服务外包基地;依托中兴通信、金蝶软件、用友软件等战略投资者,培育特色优势明显的软件产业集群,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软件服务业态;要创新信用服务模式,发展建立衡阳商品信用信息平台、商品查询信息平台、服务质量跟踪平台;加快电子商务网络支付和信用体系建设,推动衡阳商贸流通、旅游、房地产交易等优势行业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李芝]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