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衡阳市按照国家、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突出发展粮油生产,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了全市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市形成合力狠抓扩双增面,扎实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围绕扎实做好现代农业优质稻产业项目和“湘米产业工程”,取得了可喜业绩。现就衡阳市优质稻生产的基本情况、优质稻发展的有利因素、优质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一浅析,并就优质稻生产发展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一、衡阳市优质稻生产的基本情况
2011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823.1万亩,比上年增加8.24万亩,增长1.01%。粮食总产达64.7亿斤,增幅达3.2%,居全省第一,确保了产粮食大市地位。2011年,全市12个县市区中,有5个县市获得国家、省粮食生产大县、先进县、标兵县称号。根据湖南省做优做强湘米产业工程战略部署和中央财政现代农业发展优质稻产业项目建设,全市着力推广了高档优质稻沁香1号、金优207、岳优712和湘晚籼13号等品种,重点发展优质稻播种面积411.33万亩,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的49.97%,优质稻总产量达169.51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52.39%。其中,早稻优质稻面积191.37万亩,产量733449吨;中稻与一季晚稻优质稻面积16.2万亩,产量86444吨;晚稻优质稻面积203.76万亩,产量875164吨。全市通过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开发了衡阳市有机稻生产基地,种植沁香1号和沁香2号,创立了“衡山福寿香米”品牌,与湖南金霞米业合作,实行订单生产收购。同时,提升了衡阳南岳米业、迎龙米业、九龙米业和黄花坪粮贮等一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销储优质稻能力,有力地促进了衡阳市优质稻米产业发展。
二、优质稻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政策优势。中央和省政策支农力度逐步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增多,国家级重点项目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载体。湖南省全面全力打造湘米工程,衡阳市早在2009年就被列入中央财政现代农业发展优质稻产业建设项目市,更有利于发展优质稻生产。全市12个县市区217个乡镇街道中,有202个农业乡镇街道都已经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乡镇农技站。
(二)区位优势。衡阳市交通十分便利,现已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有武广高铁车站、京珠高速入口、潭衡西线、衡岳高速、千吨级轮渡码头,与南岳风景区相融,长株潭经济商圈毗邻,有利于现代农业物流发展,更方便优质稻产能储运、加工和销售。
(三)自然优势。衡阳市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热量充足,光照充裕,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水热基本同季,雨旱季较突出;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年平均气温17.5摄氏度,南岳后山比前山气温略低,年平均无霜期为286天,平均降水量为1400毫米,有利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的长足发展。
(四)技术优势。衡阳市拥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2476人。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201人,占8.12%;大专学历489人,占19.75%;中专及高中学历1146人,占46.28%;中专以下学历640人,25.85%。其中,高级农艺师58人,占2.34%;农艺师541人,占21.85%;助理农艺师1083人,占43.74%。初级职称及农业专业技术信息服务人员794人,占32.07%。这些农技人员长期在农业基层一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指导服务工作,具有较强的推广指导服务与实践经验。
三、优质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来,衡阳市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优质稻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种子知名品牌少,优质稻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首先,受种子市场放开的影响,衡阳种子市场销售的品种繁多;其次,各企业和各经销单位垄断经销某些品牌种子,以新取利;其三,大多数种子经营户出于经营利润考虑,经营品种数量多,以致市场种子品种多、杂、乱,而适合本地主栽品种不够突出。因种子知名品牌少,致使一品一片标准化优质稻生产规模的种植面积规模受到限制,造成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较为明显。
(二)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发展不够,粮食深加工链条不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不够,本地没有一家规模型粮食精深加工企业,产业化程度仍然很低。粮食生产过程中产前、产中、产后、贮藏、运输、包装、销售等一条龙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当前,由于衡阳市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青壮劳动力约有9成左右在外务工,在家种田的农民多在45岁以上,且老人和妇女占多数。这些人或是文化程度偏低,或者是体质低下,难以承担水稻增产、增效之重任。致使粮食深加工链条不长,经营规模小,产品销售不畅等问题尚需解决。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机械化操作程度低。近些年来,衡阳市虽然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尚未有较为显著的提升。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大,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金融、科技等服务体系建设仍较落后,农村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衡阳市农田基础设施大部分修建于上个世纪60—70年代。由于缺乏建设资金,难于组织劳动力对全市约有50%的山塘、排灌沟渠於塞,排灌不畅,全市中低产田面积占水田面积的65%左右,高产稳产田不足40%,制约了衡阳市粮食的大型规模化发展和机械化农事作业。
四、发展优质稻生产对策建议
(一)科学布局,建设优质稻生产基地。对优质稻品种要合理规划,集中成片种植。以便于统一生产管理,收购和贮藏加工。衡阳市地形内高外低,将祝融峰围在中间,地势向西北、东南逐渐降低,形成两个倾斜面。在海拔200米以上建立衡阳市生态优质稻基地,如衡山县,包括在望峰乡、东湖镇、开云镇、福田铺乡、沙泉乡、岭坡乡的村组,种植高档有机稻沁香1号、沁香2号为主,全程实行订单式生产;在涓水流域建立双季优质稻标准化基地,包括白果镇、新桥镇、江东乡、长青乡、贯塘乡等5个乡镇重点发展湘早籼42号、金优207、湘晚籼13号、玉针香为主的整建制优质稻生产区。
(二)科学种田,推广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机插秧技术、抛秧技术、免耕技术、精准栽培技术等,提高优质稻产量及效益。不断完善和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牵头,组织千家万户建立生产基地,与粮食加工企业签订产销合同。要统一品种、统一管水管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等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集约化生产效益。要选用优质高产良种,适期播种,早稻采用薄膜覆盖育秧。要适宜衡阳气候特点,在3月中、下旬播种,确保安全播种发芽、成秧;中稻避开抽穗扬花期的高温影响来安排播期;晚稻在6月下旬——7月初播种,7月中、下旬移栽,确保9月20日前安全齐穗。合理安排播种、移栽、抽穗,成熟 “四期”积极推广科学种田,加大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培育。
(三)争资立项,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要努力争取国家和省里的农业项目支持,整合支农资金,改造优质稻主产区的基本灌溉设施、机耕道路、整理园林化田地。要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使之便于全程机械化生产作业,以提高优质稻生产能力。要从耕田、插秧、打药、收割,甚至烘干应用机械化操作,不断减少劳动强度,以节省生产成本支出。
(四) 扶持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促进优质稻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引进知名粮食加工企业,以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同时加大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的力度,促进耕地合理流转,发展种粮大户,提高规模生产效益。一般来说,通过订单生产,每百斤优质稻谷卖价能提高3-5元,同时粮食加工企业也可节约收贮成本3-5元,真正实现“双赢”。
(五)优质服务,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扩大先进适用技术集成示范,尽快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良品种,要开展多层次农民科技培训,增强农民科技意识,引导农民学习水稻生产新知识、应用新品种、使用新技术。在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继续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提升基层农技站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狠抓水稻病虫害专业防治,提升病虫草害防控水平。
(六)多措并举,建立和完善粮食生产长效机制。市政府要在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出台的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的同时,加大优质谷物生产的扶持力度,采取水稻集中育秧示范、粮食高产创建等方式引导农民多种水稻,种好水稻,并奖励种田大户和种田能手。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积极引导农民采取转包、托管、租赁、代耕代种等方式促进土地向粮食规模经营户集中,并从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对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组织给予扶持。
(七)调整品种,扩大高档优质稻生产面积。优质粮在供给和效益上,市场潜在空间大,价格和收入比较高,没有卖粮难的问题。要抓住粮食连续8年增产的有利条件,调整粮食生产结构,主攻优质,高效种植。努力使全市高档优质稻扩大到280万亩以上,支持加工企业发展产销合作的订单生产,打造一个在衡阳市场乃至全省、全国市场上有影响的高档优质稻品牌。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张孝鹏 段乐]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