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衡阳市规模以下工业运行特点、问题和建议

来源: 时间: 2012-07-1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全市奋力推进“四化两型”,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半年,总体经济运行基本稳定,全市规模以下工业发展平稳增长,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但发展后劲不足、生产活力缺乏等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一、上半年规模以下工业运行特点

  (一)全市规模以下工业平稳增长。根据抽样调查结果,2012年上半年规下工业共完成产值239.27亿元,增长5.6%。其中,规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2.46亿元,个体工业营业收入106.44亿元。

  (二)主导行业运行情况保持良好。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产值结构分行业占比变化不大,各行业产值均有所增长,但增速有高有低,其中,产值增长速度较快的行业主要有: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纺织服装和服饰业、金属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食品制造业,这些行业的增幅均在15%以上。

  (三)微型企业个数与产值占比均高于小型企业。全市小型企业个数占比35%,微型企业个数占比65%。上半年,目录企业完成总产值132.46亿元,其中,小型企业完成产值53.43亿元,占比40.3%;微型企业完成产值79.03亿元,占比59.7%。

  (四)部分行业就业带动能力增长较快。分行业看,规模以下工业上半年用工增幅较高的行业有:家具制造业24.9%、通用设备制造业19.3%、农副食品加工业15.5%、烟草制造业10.1%,以上行业用工增幅均超过10%。

  二、规模以下工业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行业仍占主导地位,发展后劲不足。据样本目录企业库,全市规下抽样目录企业共4893个,从登记注册类型分组情况来看,主要为内资企业,多达 4886个,其中,私营企业多达4298个,占87.8%。从总体上看,全市规模以下工业中仍以传统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这些企业普遍规模小、内部管理较为粗放、制度不尽完善、运作不够规范;部分企业存在盲目投资、无序竞争、诚信观念淡薄等现象;多数企业自主科研意识薄弱、研发投入比例低、创新能力不强等,导致企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二)现有产能没有充分发挥,生产活力缺乏。据问卷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大部分规模以下工业的现有产能得以充分发挥,即55.4%的企业生产能力(设备)利用率达到90%以上;但仍有部分企业的产能发挥水平处于一般,即20.5%的企业生产能力(设备)利用率为65%左右;甚至还有企业的产能发挥水平处于一般以下,也就是说存在有少部分的企业生产能力(设备)利用率不足60%。企业产能没有充分发挥的原因主要有: 50.9%的企业认为是劳动力供应不足;11.6%的企业认为熟练技工缺乏;15.2%的企业认为是资金紧张导致的生产能力受限; 10.7%的企业认为是市场需求不足等。

  (三)融资难仍普遍存在,扩大再生产受限。流动资金紧张、融资问题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资难。据抽样目录企业问卷调查,今年以来,全市近60% 的规下工业有资金需求。从今年以来向银行借款的情况看,有需要借到(包括:全部借到、大部分借到和少部分借到)的企业仅为16%。二是融资贵。据抽样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规下工业仅利息支出一项达到2346.71万元,其中,银行借款利息支出占比36.53%,民间借款利息支出占比63.4%,体现规下工业民间融资成本高,融资贵。三是融资渠道窄。由于本市缺乏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相匹配的各类中小银行、村镇银行、民间融资公司等,目前,银行贷款仍是规下工业融资的主渠道。融资问题使得有扩大再生产意愿的企业,由于资金紧张而无法实现,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无法及时更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提升产品档次、增强企业竞争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四)用工紧张成突出问题,供需矛盾明显。据抽样问卷调查,上半年,全市规下工业用工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熟练技工缺乏。企业当前面临的最突出问题的问卷调查中,11.6%的企业是熟练技工缺乏。主要是因为本地技术工人、熟练工人由于福利、待遇等问题流动频繁,造成熟练技工紧缺。二是劳工成本上升快。受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物价水平的上升、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给企业带来巨大压力。在本市“规下工业当前面临的最突出问题”的问卷调查中,50.9%的企业是劳工成本上升快。三是招工难。全市近40%的规下企业有招工需求,然而,有需求招到少部分和没招到的两项合计高达68.3%。

  三、促进规模以下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发展水平。加强科技创新、进行技术改造是传统工业领域的小微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方面,企业要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升级的意识,尤其是成长型、潜力型小微企业要加大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大胆推进企业的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引进制度、人才激励制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实施国家针对小微企业出台的加大财税支持、缓解融资困难、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增加投资支持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招商引资,建设小微企业科创园区;鼓励小微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文化产业,更加注重提升小微企业的发展质量;重点支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足、前景广阔的小微企业,助推小微企业实现新的增长点。

  (二)充分发挥现有产能,促进效益增长。规下工业要在设备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生产运行,精心组织生产,充分发挥设备产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及时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现有产能的利用质量和效率;及时广泛地开展市场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不断开拓新市场,创建重点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依法抢占有利商机;及时调整市场分配和销售人员激励方案,提高销售人员市场拓展和销售增长的积极性和战斗力,增强销售人员市场拓展的压力感和危机感,有效提升市场销售份额,促进企业效益稳步增长。

  (三)着力优化融资环境,破解融资难题。企业、银行、政府等要形成多方合力,才能更好地解决规下企业融资问题。一是企业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规范财务制度,加强资信管理,提高信贷水平,创建良好的贷款条件;二是银行要加大创新信贷服务力度,创新业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特点,及时推出适合小微企业的贷款品种。三是政府要发挥政府的信用和政策的导向作用,构建小微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制定改善规下工业融资的政策措施;鼓励成立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相匹配的各类中小银行、村镇银行、民间融资公司等;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搭建政府主导的投融资平台,吸引社会民间资本组建小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

  (四)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化解用工紧张。劳动力供给增量减速,新生代劳务人员的就业取向、劳动态度等日趋多元,导致小微企业招人难、用人贵、留不住。这些现象应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 “对症下药”。一方面,政府要建立健全企业用工需求预测制度,积极鼓励人力资源市场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建立小微企业员工在城市落户、子女上学、保障性住房、政治荣誉、个人档案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立中小微企业与大学、职业院校定向、定单式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校企“招生、教学、就业”全程合作,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紧密对接;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规范管理,建立稳定地用工机制和适宜地奖励激励制度;转变用工方式,包括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福利待遇,增加社会保障和增强员工的归属感;积极主动与附近大学、职业院校合作,为学生实习、培训提供场地,重视储备人才、吸引人才,用人才助推规下工业发展壮大。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蒋华玉]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