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2012年上半年农业生产形势分析

来源: 时间: 2012-07-2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衡阳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运行良好。具体表现出四大特点:一是粮油生产形势继续看好;二是畜牧业仍处快速稳定发展;三是农民收入增长平稳。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民种田积极性依然不高;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脆弱;三是土地流转机制依然不活。建议:一是要继续坚决执行强农惠农政策;二是要认真强化农资市场管理;二是要认真强化农资市场管理;四是要扎实推进土地流转经营;五是要重点奖扶培育种粮大户。

  一、粮油生产形势继续看好

  (一)夏收油菜面积增加。2012年,衡阳市夏收油菜收获面积达到285万亩,比去年增加6.8万亩。但由于去年连季干旱,造成部分冬粮油播栽季节推迟,加之年初遭遇的低温阴雨天气,对冬播油菜的生产、收获产生一定影响,造成油菜籽单产下降约2.5%,总产同比去年略减。

  (二)早稻生产形势简要分析。今年全市早稻计划面积为380万亩,目前已完成382.88万亩,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播种期推迟,但移栽期提前。受前期阴雨天气影响,播种期较往年推迟2-3天,3月24-25日气温开始回升后,全市进入早稻播种进入高峰,后期天气晴好,有利于秧苗生长,4月20日进入移栽高峰期,5月1日前,除部分油菜田外,基本移栽完成,比去年提前2-3天。二是秧苗长势良好。一类苗占60%以上,比去年提高15%;二类苗占35%以上,比去年减少15%。三是集中育秧超额完成计划。全市共完成集中育秧66.42万亩,超省厅计划6.42万亩。四是机械化生产程度明显提高。今年全市早稻机插秧比去年增加了15%,软盘育秧比例也比去年有所增加,节约了劳动成本,提高了栽插进度。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三熟制”油菜收获季节推迟2-3天,影响了早稻移栽。二是病虫害比较严重。如衡南调查了解到,今年稻飞虱迁入异常,较常年要早2至3天,且发生量大,极易诱发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大流行;一代二化螟预计偏重发生,秧苗上的虫卵基数超过常年;高温、强降雨天气交叉发生,适温、高湿,可致稻瘟病在老病区和易感植株上流行

  (三)春播完成情况及全年粮食播种面积预测。截止5月底,全市已完成春播面积577.2万亩,占计划面积的96%,比去年同期增加23.2万亩,其中早稻383万亩,增加16.7万亩,玉米19.8万亩,增加4.2万亩,棉花35万亩,增加1.2万亩。

  二、畜牧业仍处快速稳定发展,价格仍处下探之中

  今年以来,衡阳养殖业继续保持稳步发展势头。二季度全市出笼家禽2849.33万羽,同比增长3.60%;禽蛋产量4.59万吨,同比增长5.0%;水产品产量7.77万吨,同比增长6.30%;肉猪出栏313.26万头, 同比增长2.80%;生猪存栏550.03万头, 同比略增3.9%。这是因为春节前后生猪出栏量大,补栏未正常跟进,而春节前后生猪供应充足,节后居民对猪肉的购买量骤然减少,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生猪价格仍处继续下探之中。

  三、农民收入增长平稳

  二季度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916元,同比增长20.2%。农民人均现金支出3966元,同比增长23. 12%。总体上看,农民收入增长比较平稳。

  四、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平稳增长

  二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10.43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62.89亿元,增长2.6%;林业产值4.91亿元,增长7.0%;牧业产值115.65亿元,增长4.0%;渔业产值22.14亿元,增长7.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85亿元,增长9.5%。

  五、当前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种田积极性依然不高。一是粮食生产效益偏低,直接影响到农民种田积极性。据调查,去年一亩稻田双季收益不足800元,远不如农民外出务工半个月的收入。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少,导致农业用工工价高,特别是“双抢”时期,工价由70-80元/天涨到100元-120元/天,造成农民务农不如务工的主观意识。

  (二)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脆弱。全市现有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设施不配套,效益衰减,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部分农民重用地轻养地,重化肥轻有机肥,导致耕作层破坏严重,保水保肥能力下降。部分企业排污治污设施简陋,遭受污染的农田面积和污染程度不断上升。农业灾害频发,农民防灾减灾意识不强,大涝大旱天气对粮食生产危害日益严重,病虫暴发成灾造成减产失收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干旱、洪涝灾害,去年更是遭遇春、夏、秋三连旱,严重制约粮油正常生产。特别是今年全市春夏之交常有大风、冰雹、阴雨等强对流天气,确有“防不胜防”的自然灾害发生可能。

  (三)土地流转机制依然不活。一是许多农民心中存在严重的“恋土情节”。不让自家土地流转,认为“一旦外出失业返乡还有田可耕”,还能保证自给自足,温饱无忧。二是没有形成规范的土地流转和租赁市场。土地流转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有效沟通。同时,农村土地流转没有可操作的价格标准,阻碍土地合理流转。三是合作社以及种粮大户发展存在一定制约因素,如:发展资金短缺、机械设备水平落后、组织化整体程度不高、市场竞争能力差等等。同时,在组织方法和实践作法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运作模式。

  六、几点建议

  (一)要继续坚决执行强农惠农政策。全市上下要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意见》(衡政发〔2012〕11号)文件精神,全面启动稳定增产“七大行动”即“压单扩双”促进行动、集中育秧推进行动、耕地抛荒清零行动、台帐管理普及行动、高产创建示范行动、重大关键技术推广行动、是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全力推进吨粮市建设。创新粮食生产四大体制即加强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机制、建立健全耕地有序流转、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投入”的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兴粮的长效机制。

  (二)要认真强化农资市场管理。主要是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切实加强农资市场质量监管,全面开展农资打假和杜绝违禁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防止坑农害农事件发生,坚决执行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确保粮农利益不受侵害。

  (三)要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业和粮食生产能力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风险。

  (四)要扎实推进土地流转经营。各级各部门加大宣传力度,解开农民心中郁结已久的“恋土情节”,充分借鉴其他地方成功的合作方式,如:实行股份合作制,实现农民自主管理,村中农户以自己承包的耕地入股,由各股民投票选举具体岗位,把合作组织的兴衰与股民利益挂钩,实行股东分红或按劳计酬加股权分红等分配方式。整体优势:一是通过合理流转能够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高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充分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三是通过大户或合作社能够推动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降低运作成本、为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五)要重点奖扶培育种粮大户。一是在原有的财政投入基础上,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扶持资金的额度。二是在土地出让收益方面,重点投向农业发展,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三是重奖种粮大户和合作组织,为他们开放更便利的融资渠道,保障粮食生产工作快速持续发展。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张孝鹏]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