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非公有制经济总量突破千亿

来源: 时间: 2012-07-2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1年,衡阳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各种挑战,大力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积极争当排头兵、成为增长极,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平稳快速发展,总量跃上新台阶,首次突破千亿,赢得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经济实力增强,首次迈入千亿方阵。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体,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壮大,首次进入千亿方阵。2011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067.28元,增长17.2%,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3.0个百分点;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1.5%,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4912元,比去年增加3095元。

  (二)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领先发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中,第二产业处于支柱地位,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增长最快。2011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07.05亿元,增长23.5%,快于第一、三产业18.6和11.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12.1︰52.1︰35.8调整为10.4︰56.9︰32.7,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提高,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表明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产业结构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新型工业化等相关产业拉动,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崛起,像富士康、欧姆龙等世界500强企业的入驻,更进一步优化了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结构。

  (三)固定资产增量提质,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投资是促进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变量,特别是通过外商投资形成产业关联,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经济发展后劲。2011年,全市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抓大项目,抓大工业项目,出现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热潮。一是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快速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89.6亿元,增长43.8%,快于全市投资增速6.4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70.0%。二是非公有制工业投资成为主流。实现非公有制工业投资406.02亿元,增长47.5%。三是投资项目多,新增固定资产量大。非公有制经济施工项目1927个,其中投产项目655个;新增固定资产375.71亿元,增长38.4%。四是实际利用外资较快增长。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109个,比上年增长29.8%。合同利用外资6.96亿美元,增长49.2%;实际利用外资4.97亿美元,增长22.3%。

  (四)个体私营企业蓬勃发展,市场主体地位更加稳固。市委市政府强化企业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个体私营企业单位数量稳步增加。2011年,全市个体工商户累计达到9.76万户,比上年增加1.29万户,增长15.3%;资金数额46.28亿元,增加8.01亿元,增长20.9%。全市私营企业累计达到1.41万户,增加0.14万户,增长11.4%。注册资本375.63亿元,增加93.22亿元,增长33.0%。

  (五)社会经济贡献日益增大,就业主渠道作用增强。一是实缴税金总额首次突破50亿。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缴税金63.42亿元,比去年多缴14.29亿元,增长67.9%;总额占全市实缴税金的67.9%。二是非公有制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快速提升。2011年,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02.73亿元,增长58.3%;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98.43亿元,增长66.7%;实现利税总额194.67亿元,增长68.8%。三是非公有制就业主渠道作用彰显。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市吸纳就业人员的主渠道,安排二、三产业近九成就业岗位。2011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吸纳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28.79万人,比上年增加14.66万人,增长6.8%;占全市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88.3%,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六)主导产业明显壮大,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新增3个百亿行业。2011年,在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排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6.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1.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0.4%)、农副食品加工业(6.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8%)和非金属矿采选业(5.0%),6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全部超过100亿元,合计占全部非公有制工业经济比重为54.8%,过百亿行业比去年增加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三个行业。

  二、影响非公有制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非公有制经济增长放缓,下行压力加大。市场竞争加剧,产品需求下降,订单减少,产能过剩,以及经济结构全面调整的压力,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下行压力加大。一是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速减缓。2011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7.2%,比一、二、三季度分别下降2.8、1.7、1.3个百分点。二是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增速有所减慢。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增长23.9%,比一、二、三季度分别下降6.4、2.9、0.4个百分点。

  (二)企业整体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在全市经济发展进程中,非公有制总体实力已突破千亿,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很重要。但是,从工业化中期特点和综合实力角度评估,尽管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领域户数、人员占规模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87%、73.3%,但户均主营业务收入、户均资产、户均利税均低于公有制规模工业的户均水平。2011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户均主营业务收入为2.12亿元、户均资产0.42亿元、户均利税0.19亿元,分别比规模以上公有制工业低1.10亿元、2.08亿元、0.06亿元。从企业规模看,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仅13户,仅占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的1.2%。

  (三)企业内部管理粗放,创新能力不足。一是家族式治理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着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家族式管理优势便开始弱化,其内存缺陷则开始显现。如决策失误的几率增加,排斥外部资本,注重血缘、亲缘与裙带关系。二是部分企业过分依靠低成本扩张战略,在价格、人力、资源恶性竟争,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隐患多。三是部分外向型企业出口依存度高,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低端,两头在外,俯仰由人,在国际市场缺乏话语权。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中,户均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经费支出、户均研究与开发人员分别为77.5万元和7.38人,比公有制规模工业企业低916.57万元和8.99人。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0.37%,比公有制规模工业企业低2.72个百分点。

  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一)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力。一是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开展纵向兼并与重组,特别是鼓励大型非公有制企业开展面向产业链上下游双向和价值链高端的兼并与重组。二是推动企业产出结构的调整,形成企业产业关联度较高、产业链较长、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发展与扩张路径。三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结构的升级,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四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工程,开展电子商务,鼓励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

  (二)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不断开拓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二是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积极承接关键外包服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三是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到境外投资兴业,开展合作研发。

  (三)健全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企业服务年建设是我市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过程中的重要特色,坚持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以及突出服务性的原则,重点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综合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政策法规、创业辅导、技术合作、信息服务、管理咨询、市场开拓、中介服务等信息。二是建立非公有制人才培训基地。培养一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作用。四是完善非公有制企业投融资机制建设。巩固和健全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机制,拓宽企业中间融资渠道,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注:

  1.2011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数据为年报数据,其他指标数据为年快报数。

  2.“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采用市工商局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数和私营企业数。同期数据采用《衡阳市统计年鉴2011》。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蒋濂]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统计分析[2012]第34期衡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平稳(修改发布在网上).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