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促进就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措施,全市就业总体形势保持平稳态势,但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结构性矛盾、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失业人口增加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就业总体形势保持平稳态势
(一)全市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稳定增加,行业就业率差距明显。上半年,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数和在岗职工人数都明显增加,增速达到两位数以上。在19个行业中,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金融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从业人员增量较大,这4个行业从业人员的增量占全市增量55%。而上半年从业人员减少的行业有:租赁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五个行业。
(二)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稳定增长,增长速度快于全市城镇单位。据工商部门统计,截止6月底,私营企业从业人数47.6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1.9%。其中,本期开业私营企业从业人数1.34万人,增长15.6%。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增长也比较快。全市拥有个体工商户从业人数22.36万人,增长9.9%。其中,本期开业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2.38万人,增长20.0%。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从业人数,不论是规模,还是增速,都高于或快于城镇单位,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体。
(三)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从业人员数占城镇单位的比重提高。全市国有单位、集体单位从业人数占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比重继续下降,而非公有制从业人数占比持续上升。至6月底,全市国有单位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51.07%,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79个百分点;集体单位人员占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5.30%,同比下降了1.85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单位人员占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比重由上年的39.99%提高到43.63%,提高了3.64个百分点。
(四)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位区间保持相对稳定。据劳动部门统计,6月末,全市新增城镇就业4.02万人,完成年任务的70.5%;失业人员再就业2.53万人,完成年任务的70%;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8万人,完成年任务的94.6%;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保持100%;城镇登记失业人员4.31万人,登记失业率3.47%。就业人口的增加、失业率的相对稳定,说明全市就业形势总的是比较好的。
二、当前就业形势面临的四个问题
(一)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加大了本地就业的压力。衡阳是个人口大市,常住人口居全省首位,总人口也仅次于邵阳,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据流动人口统计,截至6月底,全市流出人口就达152万人,大量富余劳动力流向外省就业,给本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隐患,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企业招工难的困境。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常态化,影响了劳动力有效供给。从人力资源市场了解到的情况看,企业“招聘难”和求职者“就业难”的两极化矛盾渐渐常态化。主要体现在:
1、高端人才聘不到。在人力资源市场中,中级以上技能人才紧缺,特别是高级技能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师最为紧缺,求人倍率高达7.03,即平均每100人可对应703个高技岗位,可见一人难求;其次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技师、高级技能人员,求人倍率分别为3.53、2.39、2.06,均远远高于其他岗位,全市职业技能人才缺口较大。
2、低技术岗位无人问。与技术型岗位相比,企业普工和服务行业用工对技术要求并不高,但却因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待遇不高等因素的影响,也出现“空岗”现象,缺口人数分别1.37万人和0.4万人。
3、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高校毕业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普遍存在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象,学而无以用;同时就业期望值又比较偏高,对薪资、地区、行业的期望值明显上升,所以高校毕业生择业观望气氛浓厚,“就高不就低”心态普遍。
4、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镇成为吸引劳动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高地”。绝大多数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就业求职时,因未经过系统的技能培训,只是从事简单劳动密集型工种,难以应聘稍有技术含量的岗位。然而新成长起来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也大多承袭了父辈就业观念,急于就业赚钱,不愿意到技能培训后再进入劳动力市场,这样一来,几年后这一些人又将成为新的“就业难”对象。
(三)企业用工成本上升,阻碍了企业用工的增加
1、企业营利区间缩窄,凸显成本上升。一方面,受房地产宏观调控、汽车行业下滑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与之相关的上、下游行业市场疲软;另一方面,劳动力、能源、原材料、融资等多种要素成本上升。企业在外需减缓内需不振的大环境下,受到市场疲软和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利润下滑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在用工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是刚性上升的,利润下滑使其在利润中所占的份额逐渐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利润下滑企业为控制成本,都采取缩减了用工份额,甚至减员的方法来增效。
2、最低工资标准调高,提升企业用工成本。2011年底全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五区最低工资标准从725元/月调整为840元/月,小时工资为8.5元/小时;县市最低工资标准从650元/月调整为770元/月,小时工资为8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也提高了工资成本在利润中的比重。
3、劳动力主观择岗意识明显,侧面拉动企业用工成本。在机械类工种中,数年前较为普通的焊工、钳工、铸造工等工种,因劳动强度大少有人问津,现已成为高薪行业,这些制造业的基本工种用工成本上升,拉动了企业用工成本的上升。
(四)待就业人口继续增加,带来了就业再就业的新难题
1、毕业生人数增加。2012年全市8所普通高校及技师学院毕业生预计将达4万人,中专、职高、技校毕业生约3万人将集中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2、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增加。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资料显示,截止6月底,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达到8.3万人,比上年增加0.61万人。另外,上半年劳动力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40-50年龄组,占40%;其次是50-60年龄组,占33%;二个年龄组比例之合占全部失业人口的73%。“4050”就业压力较大。
3、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失地农民利益有待维护,“失地即失业”的问题日益突出,加之富余的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城镇转移,加剧了城镇就业的压力。
三、全年就业形势展望及对策建议
展望2012年,只要全市宏观经济运行在下半年能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各项积极就业政策落实到位,预计全年劳动就业形势依旧会保持平稳,并保持一定量的增长。失业率受下半年待就业人口增加的影响,会出现波动,但基本呈稳定态势。
(一)有利因素
1、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发展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前提和坚实基础,“稳增长”才能“促就业”。按照近五年来的全市就业弹性系数计算,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带动就业人员增加1.2万人。据预计,下半年全市经济将保持平稳,有望稳定在13%左右,理论上可以带动全市就业人员大约增加15万人。
2、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促就业政策。为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全市扶持建成了25家创业孵化基地,其中市本级7家,进驻企业700 家;继续为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公益性岗位援助;为进一步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市先后出台了《衡阳市关于引进紧缺型创新型人才的暂行办法》和《衡阳市关于支持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为引进的人才从薪酬、生活补贴、住房补贴、配偶工作及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鼓励政策,对吸纳高校及技工院校毕业生的本地企业、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就业困难的高校及技工院校毕业生分类别也给予扶持政策。
3、劳动力职业培训力度加大。全市确定了18家创业定点培训机构,重点对大学生、军退人员、下岗人员、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开展创业培训。
4、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上台阶。重点依托“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开展专场招聘会,保证了重点企业用工需求。
(二)不利因素
1、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2011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6.99%,距离“十二五”规划55%的目标还有差距,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逐渐增多,逐步加大了城镇就业压力。
2、改制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给就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全市今年需改制国有、集体企业30家,目前已启动改制的7家,还21家企业有待改制,数千职工有待安置。
3、就业人员结构内部调整存在一定的压力。在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行业中,制造业工业企业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较强,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但这些岗位对大学以上毕业生吸引力不强,不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不利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三)几点建议
1、发挥服务业试点城市优势,扩大服务业就业队伍。2010年,衡阳市被确定为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衡阳市2012年现代服务业考核实施工作方案》等文件,在扩大服务业就业方面,明确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措施。目前,城镇单位就业中服务业就业所占比重已达50.2%,服务业在全社会就业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为统筹城乡就业发展,各级各部门还要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行业创业就业指导步伐,扩大服务业创业优惠政策宣传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要吸纳大学毕业生在服务行业就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服务业就业队伍。
2、加强劳动力职业培训,提升就业人员技能素质。针对企业用工需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对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积极主动与企业需求对接,为企业解决储备产业升级所需人才及用工难问题;搭建劳务平台,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政策咨询、择业指导、就业信息,积极引导农民工就近就业。
3、落实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政府措施,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一是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做好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归国留学人员、复员转业军人等各类群体的创业工作。二是以开展创业帮扶工程为主线,创新发展创业服务,总结推广比较成熟有效的创业服务工作模式。三是整合发挥部门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不断完善创业环境,探索建立创业带动就业的长效机制。
4、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结构。劳动力供给不是无限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即将来临,衡阳市人口红利逐年减少,对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努力留住本地劳动力资源,为本地经济做出贡献。要在新型工业化、“两型”社会建设进程加快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地促使劳动力产业内部调整、优化以及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尽快实现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协调化。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张敏]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