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衡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报告

来源: 时间: 2012-08-1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2011年衡阳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奋力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努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小康社会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衡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势头良好

  2011年衡阳市全面小康进程实现程度达77.4%,比2000年提高16.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体现小康建设内涵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6个方面均在稳步推进,发展势头良好。

  (一)经济发展加速。近年来,衡阳市奋力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经济发展方面实现程度62.2%,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23.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1个百分点。从五项监测指标来看,2011年人均GDP达到24231元(按当年价),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是2000年的3.4倍,实现程度达53.2%,首次突破50%;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0.6%,比上年降低0.21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了0.35个百分点,实现程度23.8%,比上年降低8.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4.6%,比2000年降低了0.2个百分点,实现程度69.3%,;城镇人口比重为46.99%,比2000年的26.69%上升了20.3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78.3%;城镇登记失业率3.8%,自2000年以来失业率一直保持在目标范围内,实现程度为100%。

  (二)社会更加和谐。2011年社会和谐方面实现程度84.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21.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0个百分点。反映社会和谐的5个子指标实现程度均超过60%,其中基尼系数、城乡将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实现程度均达到100%;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55.26%,比上年提高1.87个百分点,实现程度61.4%,比2000年提高55.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5.0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实现程度98.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三)生活质量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提高。2011年生活质量方面实现程度86.7%,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20.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4.3平方米、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1.01‰,实现程度均达到10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89元(按2000年不变价),是2000年的2.8倍实现程度64.6%,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44.9%,实现程度89.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平均预期寿命估计达到72.9岁,实现程度97.2%。

  (四)民主法制逐步健全。2011年民主法制方面实现程度94.1%,比上年回落1.4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达到82%,比2000年的60%增加了22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91.1%;从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生活安全和生产安全四个方面综合计算的社会安全指数达96.64%,实现程度96.6%。

  (五)文化教育深入发展。2011年文化教育方面实现程度71.9%,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4.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1%,比2000年提高1.55个百分点,实现程度62.0%;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9.71%,比2000年下降了1.06个百分点,实现程度60.7%;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98年,比2000年的8.5年提高0.48年,实现程度85.5%。

  (六)资源环境优化。2011年资源环境方面实现程度82.1 %,比上年下降了6.8个百分点,离2000年的91.5%还有9.4个百分点的差距。其中单位GDP能耗1.2吨标准煤/万元(按2000年不变价),离2000年的1.09吨标准煤/万元还差0.11个百分点,实现程度69.8%;以2000年为基期计算的耕地面积指数达到101.64%,一直保持在目标范围内,实现程度100%;从空气、水、绿化等方面综合计算的环境质量指数84.4%,实现程度为84.4%。

  二、衡阳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发展滞后,自主创新不足。近年来,衡阳经济呈现速度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良好局面,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衡阳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经监测,2011年衡阳市经济发展实现程度62.2%,低于全市全面小康建设总体实现程度15.2个百分点,是小康监测6个方面中实现程度最低的。

  从经济发展的子指标来看,经济总量小、科技投入少、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偏低是制约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的重要因素。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少。2011年衡阳市人均GDP24231元(按当年价)只完成了全面小康目标值的53.2%,略低于时间进度55%的1.8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弱,投入明显不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2011年,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0.6%,离全面小康2.5%的目标值相差一半以上,实现程度为23.8%,是23个指标中实现程度最低的一个指标;三产行业结构欠优,经济结构不合理。2011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34.6%,比上年回落了1.3个百分点,实现程度69.3%,比上年实现程度还略回落2.5个百分点。

  (二)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较低。2011年衡阳市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55.26%,实现程度61.4%,比2000年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5.4%提高了49.86个百分点,社会保障工作实现了大的跨越,但与全面小康建设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大于90%的目标还有至少37.74个百分点的差距,尤其是2011年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较2010年仅提高1.87个百分点,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8.3个百分点低6.43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有待完善。

  (三)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文化是软实力、硬任务,是体现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制约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3.1%,较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离目标值5%还差1.9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62.0%;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9.71%,较上年下降了0.6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60.7%,较上年下降了3.8个百分点,城镇、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较上年分别下降0.6、0.86个百分点。

  (四)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资源环境有待改善。衡阳经济结构总体上看仍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仍占很大比重。近几年单位GDP能耗等指标虽有所控制,2011年,能源消费总量1438.56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为1.2吨标准煤/万元(按2000年不变价),离低于0.84吨标准煤/万元的目标仍有差距,但仍未达2000年1.09吨标准煤/万元的水平,实现程度仅为69.8%。

  三、推进衡阳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要任务是经济发展。近年来,衡阳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产业中的传统工业对经济发展的仍然起主要支撑作用,但是受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工业发展空间有限,要推动经济的发展,就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稳定二产业的支撑力,挖掘三产业的发展潜力,为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

  一是继续强化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的地位,以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充分发挥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效应,抢抓机遇,着力引进一大批重大产业转移项目,确保签约项目的落地投产。二是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强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推进晶珠购物公园、国贸综合体等区域服务消费中心的建设,打造集物流园区、专业市场、大型卖场、休闲基地、五星酒店等为一体的消费中心;推动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现代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大力开发旅游新景区,推广现有景区,促进旅游业发展;稳定发展房地产,积极推进廉租房建设。

  (二)鼓励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动力。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大财政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自发进行技术改造,积极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科技创新基地;二是进一步引进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人才引进的各种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人才来衡工作,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继续资助企业专利申报、坚决保护知识产权,积极支持企业创优质品牌。

  (三)发展文化产业,拓宽消费领域。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现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发展中小型文化企业,努力提升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二是扩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生产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延伸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主题公园、文化走廊、创意基地项目建设至乡镇,丰富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引导居民加大在文教娱乐方面的消费,促进居民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四)坚持节能减排,建设两型社会。一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控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行业的增长;二是狠抓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的节能减排,降低重点用能企业单位能耗;三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构建循环型产业链,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最终排放量,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谢莹]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