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见证辉煌 统计书写华章

——衡阳建市七十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来源: 时间: 2012-08-1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衡阳自隋代以来,先后置郡、州、府、道,1942年建市,历来为湖南省第二大城市、中南重镇。2012年是衡阳建市70周年。70年来,衡阳人民从抗战废墟中走出来,擦干血泪,奔向艰苦创业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拼搏进取,奋勇前行;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尤其是“十一五”以来,衡阳经济发展加速提质,城乡变化翻天覆地,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迈向科学跨越,书写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壮丽诗篇,演绎了一部的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创业史、发展史、辉煌史。衡阳统计人用数字记录并见证了这一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描绘出70年来衡阳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诠释着70年来衡阳人民为实现富民强市而奋力前行的“衡阳精神”。

  一、衡阳统计逐步壮大,基础不断增强,服务不断优化

  统计,是政府宏观调控与管理的重要方面,是监测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指示器,是广大民众了解信息、运用信息、创业发展的重要窗口。衡阳统计机构始于195326日成立的统计科,隶属衡阳市财政经济委员会。19564月,改为统计处。19583月,市统计处并入市计委。19627月衡阳市成立统计局。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撤销市统计局,在市计委内设统计科。19793月,市政府成立市统计局。19838月,衡阳地区统计局和市统计局合并,组成现今的衡阳市统计局。

  作为主管全市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市人民政府工作机构,衡阳市统计局自成立之时起,就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投身于衡阳的宏伟建设事业。衡阳统计在艰苦的条件下起步,在改革的春风里蓬勃发展,在开放的环境中进步前行,不断完善统计管理体制,努力实现统计“三个提高”;不断拓宽统计用户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优化统计服务,从封闭和神秘走向公开与透明;不断改善统计工作成果的品质与质量,始终恪守诚信理念,奋力作为;不断强化自身建设,积极创先争优,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增强,统计人才队伍更加精干,统计政风行风建设不断好转。

  二、国民经济持续做大,结构不断优化,实力大幅提升

  (一)经济总量持续做大。战时,衡阳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城市,市场繁荣,工厂兴盛,铁路、公路、水运畅通,文化教育发达,呈现了一派繁华,超过长沙等地,成为大后方仅次于重庆、昆明的三大工商业城市和金融中心,财税收入也列大后方的第三位,也被冠上了“小上海”的美称。据历史资料统计,到1943年底,全市工商业达8000多户,银行就有32家,金店35家,钱庄200多家。1944年,日寇进犯之后,致使衡阳财产损失1624.31亿元(法币),衡阳被夷为平地,全城5.3万多栋房屋,仅存100多栋完整的房子,千年古城毁于一旦。建国初期,衡阳地区生产总值仅两到三亿元。1978年,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当时,全市年末总人口为556.1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15.96亿元,比建国初期增长5倍左右,人均生产总值仅为288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2011年,全市人口增加188.16万人,是1978年的1.34倍。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46亿元,位于全省第四。按可比价计算,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109.12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0.74亿元,第二产业842.93亿元,第三产业741.27亿元。从总体情况看,GDP含金量、科技含量、绿色含量均大幅提高,衡阳经济总量持续壮大。

  (二)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建国初期,衡阳的产业结构中农业占据了绝大部分。1978年,衡阳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7.1832.7720.051988年,衡阳产业结构比为44.3728.6526.981998年,衡阳产业结构比为32.5636.2431.20;到2011年,衡阳产业结构比演变为16.848.634.6。对比衡阳市1978年与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8.58个百分点,下降到了2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5.8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14.55个百分点。数据显示衡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财政收入迭创新高。建国初期,衡阳财政收入不到1亿元;1978年,衡阳财政收入也仅为2.08亿元。1988年、1998年,财政收入分别达到3.85亿元和15.46亿元。2006-2009年,衡阳财政收入连续四年度年增长入库均在10亿元左右,分别为40.03亿元、50.49亿元、60.06亿元、70.09亿元,年增长速度分别为26.52%26.14%19.0%16.7%2010年、2011年衡阳财政收入更是跨越式增长,分别达到113.33亿元、153.93亿元,同比增长51.0%35.8%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4.05亿元,同比增长37.1%,首次超百亿元大关。

  三、工业迅速发展,重大项目异彩纷呈,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一)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建国初期,衡阳没有系统的工业体系,仅有一些零散的小手工业。1978年,衡阳全部工业增加值仅为3.88亿元。1988年、199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3.19亿元和78.45亿元。2008年、2009年、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分别为380.2亿元、432.22亿元、562.74亿元,增长速度分别为15.0%20.1%21.0%。到2011年底,全市共有各类规模工业企业1194家,从业人员29万人;实现销售产值2820.97亿元,比1978年增长190倍;实现利税232.28亿元,比1978年增长145倍。特变电工、衡阳钢管集团、风顺车桥、建涛化工、燕京啤酒等一批大型骨干龙头企业迅速崛起。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较快增长,重大项目异彩纷呈。建国后,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工业、交通、水利等方面的投入,新中国百废待兴又生机勃勃。1978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仅为0.98亿元。1988年、1998年分别达到12.40亿元和65.65亿元。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为313.30亿元、478.50亿元、641.15亿元、802.79亿元,人均投资分别达到4285元、6768元、8099元、10078元。大源渡航电枢纽工程、近尾洲水电站的兴建;耒阳电厂、特变电工、衡钢集团等企业的扩能;燃气工程、衡南县治搬迁、风顺车桥“十五”技改工程等重大工程的成功实施,为“十一五”衡阳经济腾飞增加了巨大拉力;2010年富士康、欧姆龙、中国五矿、中建材、中兴通讯等7家世界500强企业同时入驻,极大地增强了衡阳发展的新引擎,提升了衡阳的产业层次,发展的主桩基更加夯实。

  (三)社会消费品市场交易活跃,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建国之后,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衡阳经济,社会商品贸易相对冷淡。1978年,衡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5.78亿元。1988年、1998年分别达到27.15亿元和101.66亿元。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335.6亿元、399.2亿元、472.1亿元、556.53亿元,增长速度分别为23.2%18.9%19.2%18%2011年与1978相比,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6.3倍。全市建设各类市场2652个,比1979年的156个增加80倍,华源建材市场、五金机电市场成为湘南最大的生产资料市场。香江百货、旺和、步步高等大型连锁超市人流如织,松茶、白沙洲两个物流园全面启动。

  四、人民生活稳步攀升,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解放前,衡阳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解放后经过60多年的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日益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的方面,由过去那种解决温饱,发展到现在的讲营养、讲健康;住的方面,由过去那种避风挡雨发展到现在的讲环境优美、舒适高档;用的方面,向环保化、高档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一)居民收入大幅增长。197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70.44元。1988年、199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136.40元和4918.63元。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866元,比1978年增长48.2倍。197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52.11元。1988年、199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84.16元和2422.41元。201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563元,比1978年增长56.3倍。

  (二)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1978年、1988年、1998年,衡阳城市化率分别为12.87%15.22%19.86%。自2007年起,衡阳城市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城市率超过40%2007年至2011年,其城市率分别达到41.22%42.57%43.15%44.50%46.99%2011年与1978年相比,城市化率提高34.1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至“十一五”末,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8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基本养老保险达到43万人,累计发放养老金40.33亿元,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积达50.8万人。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增加值达到146.22亿元,是1978年的169倍,年均增长17.4%2011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020所,教职员工30490人,形成了一系列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卫生机构4617个,卫生技术人员3.74万人;新农合覆盖农村人口544.47万人,平均参合率达99.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6.2%降为39.9%

  历史的脚步永不停歇,统计的使命永无止境。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衡阳建市70周年,用统计数字来回顾和诠释70年来衡阳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倍受鼓舞。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衡阳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持之以恒地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矢志不移地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始终如一地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始终不渝地改善服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这些闪光的数字背后,凝结着几代衡阳统计人勇于拼搏、不计名利的辛劳汗水,凝聚着统计人实事求是、创新奉献的统计精神。我们相信,随着衡阳经济社会日益走上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随着衡阳统计奋力实现“三个提高”的总体奋斗目标,衡阳统计事业必将在服务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迎来统计工作自身科学发展的灿烂春天。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肖新启]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