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中型企业为抓手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来源: 时间: 2012-08-1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以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据统计,2011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全市高新技术增加值的82.5%,实现利润占全市的92%,上缴利税占全市的87.5%,可见,大中型工业企业对全市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较为明显。因此,本文运用2011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统计数据,对引领全市科技创新的现状进行分析、评价,总结成绩,找出不足,提出建议,以提升全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步伐。

  创新型城市是指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近年来,全市始终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不断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全市科技创新成效明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高新技术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企业科研投入力度加大,科技队伍扩大,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要实现“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还任重而道远。

  一、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及特点

  (一)技术创新投入总量增加,主要用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2011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用于技术创新活动经费投入总量[1]为49.08亿元,同比增长20.3%。其中,科技活动经费14.9亿元,增长29.6%,占创新经费投入总量的30.4%;技术改造经费32.3亿元,增长10.6%,占创新经费投入总量的65.8%。科技活动经费与技术改造经费之和占比接近 97%,说明全市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上,其次才是企业自主创新。

  (二)R&D投入不断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活动经费中的R&D经费是直接用于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2011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合计7.48亿元,同比增长2.3%。从企业规模看,大型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合计增幅远远高于中型工业企业。大型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合计达4.68亿元,增长108%,增幅远远高于中型工业企业。说明全市大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中型工业企业要强。

  (三)科技产出能力增强,中型企业自主创新活跃。新产品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直接成果。2011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387个,同比增长8.1%,新产品创造的产值和销售的收入也同步上升,企业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得到提升。

  2011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587项,同比增长34.02%,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35项,比上年增加29项,增长27.4%;有效发明专利数87项,比上年增加5项,增长6.1%。从企业规模看,大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72项,占全市申请总量的12.3%,中型工业企业565项,占87.7%;大型工业企业申请发明专利22项,占16.3%,中型工业企业113项,占83.7%;大型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17项,占19.5%,中型工业企业70项,占80.5%。说明全市中型工业企业创新活力强于大型工业企业。

  (四)科技创新队伍扩大,全时人员增加较快。2011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从事科技活动人员8607人,同比增长6.38%。其中,大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49.2%,中型工业企业占50.8%。总量增加了,人员结构也有所变化,从事科技创新专职全时人员增加迅猛。2011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全时人员6133人,增长30.8%;大型工业企业全时人员占58.7%,中型工业企业占41.3%。从全时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可看出,大型工业企业这一比例高达85.1%,中型企业为57.9%,可见,大型企业更关注科技研发队伍的稳定性,在人力的投入上明显大于中型企业。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占大中型产值的三分之二。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七大产业,与之相对应的科学技术有六个领域: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和新医药技术、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等。2011年,全市大中型企业中六大科学技术领域实现产值382.1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68.1%;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值的64.4%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提升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几个问题

  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尽管市委市政府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今年还出台了《衡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衡政发[2012]16号)文件,也取得了一些的成效,但总体来说,全市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区域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自主创新能力还属亟待需要进一步提升的环节。在当前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的形势下,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得更加迫切。

  (一)企业科技创新面不宽,创新力量过于集中。一是自主创新企业偏少。2011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仅有29.7%的企业开展了科技活动,18.2%的企业有R&D活动,也就是,近7成的企业未开发新产品,近8成的企业没有科研投入,这些都制约了全市企业科技活动的健康发展。二是创新力量分布失衡。从2011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和科技活动经费的投入来看,22.5%的人员和56%的投入主要集中在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和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两家大型企业集团。全市创新类别较单一,创新辐射力和带动力范围的有限。

  (二)技术人员多集中于大型企业,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随着“科技强市”进程的加快,全市大中型企业中自主创新技术人员不足的现象日益突出。2011年,平均每个大中型企业有技术人员46人,其中平均每个大型企业有475人,平均每个中型企业只有25人,可见,技术人员过于集中于大型企业集团。人力投入的有限使多数中型工业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科技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对一些低端、常规技术的研发上。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不强,影响因素之一就是人员投入和人员素质。2011年,全市大型工业企业拥有技术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的38.67%,中型工业企业占40.1%;从学历看,大型企业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的8.6%;中型工业企业占14.3%。不论大型企业还是中型企业,真正从事科研的技术人员都未超过科技活动人员的一半,科研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三)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不高,投入强度低。一是企业办科技机构数减少。2011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企业自办的科技机构35家,比上年减少4家,且撤销科技机构的都是中型工业企业,目前,平均每4.23家中型工业企业才拥有1家科技机构,这将阻碍企业科技总体竞争力的提升。二是企业科技经费投入强度不高。2011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9%,投入强度仅处于“可以维持阶段”,离5%左右的“具有竞争力阶段”相距甚远。在日益依靠自主创新的激烈竞争中,低水平的投入强度将影响全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科技创新含量偏低,产出效益偏低。一是申请专利质量不高。2011年,在全市大中型企业申请的专利中,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居多,处于高端的专利——发明专利比例偏低,仅为14.8%。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与企业的R&D经费投入不相称,较大量的经费投入只形成较低的产出水平,平均每投入859.8万元R&D经费才能获得1件有效发明专利。二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2011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占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的20.2%和20.4%,说明企业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影响力偏弱。

  三、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衡阳是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大市,工业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在创新型城市的创建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打造以产业创新为重点,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就要大力提升全市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全市的整体创新能力。

  (一)加强政府引导和调控,营造良好的创新社会环境

  1.营造建设创新型城市氛围。各级各部门要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战略位置,在增加创新投入、改善科技创新工作条件方面要有切实举措。

  2.营造更好的自主创新环境。制定强而有效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把自主创新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政策有机地协调起来,优先选择一些战略领域和产业,开展关键技术的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主动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合作,提高核心产品的研究能力。应建立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研究中心,加快大学、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3.营造政府部门、创新主体、创新服务平台的合作协调体系。通过制定相互衔接、互相配合的产业政策、科技支持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等,完善三者协调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社会环境,促进全市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加大企业投入力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引导作用。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制定有效、稳定投入中长期规划,增强各方面对加大科技投入的信心。

  2.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制定推动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措施,健全企业科技投入激励机制,调动全社会进行科技投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发挥财税杠杆引导作用。通过财政、税收和政府采购等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主动增加科技投入,进而优化企业生产能力与科技资源的配置关系。

  4.发挥优质项目引导作用。各级政府每年要拿出一部分优质科技项目公开招投标,鼓励企业参与竞标,通过由企业承担政府部门科技项目的形式,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层次企业创新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高层次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

  1.培育人才。把企业人才送到高等院校学习深造,从基础做起,另外,从全市看要通过打造技师城,全面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培养大批适应需要的各类实用技术专业人才,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留住人才。企业要千方百计调动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人才,真正为人才施展才华开辟空间,提供舞台。

  3.引进人才。要全面落实衡阳市《衡阳市关于引进紧缺型创新型人才暂行办法》(衡办发[2012]9号)文件精神,鼓励企业面向海内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并妥善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保险、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一系列实际问题,消除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改革和完善人才评价、使用和奖励制度,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4.共享人才。促成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姻”,,特别是没有建立科技机构的企业,可依托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技术人才优势,联合共建技术开发中心,合作开发高新技术产品。

  [1]指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技术改造经费、引进国外技术引经费、引进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和购买国内技术经费的总和。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张 敏 何登峰]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