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社会和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其发展是以经济水平和相对城市人口总量为载体,与第一、第二产业息息相关、相辅相承的具有永久生命力的产业,服务业正在成为常宁市国民经济中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加快服务业发展对于有效推进全市进入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扩大人口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对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造和谐常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常宁市全面实现小康不可愈越的一步。
一、常宁市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常宁服务业稳步发展,功能日趋齐全,结构日臻完善,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大幅增加,对常宁市城乡居民的服务性消费需求、一二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有效拉动了GDP和地方财政收入。服务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9.09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60.89 亿元,增长了339.7%,平均增长14.4%;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27.1%增长到2011年的34.7%;从业人员由2000年的4.4万人增长到2011年的8.6万人;提供的税(费)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40%以上。服务业内部各个行业和部门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支柱产业地位在常宁市不断稳固。
(一)买方市场和商品流通体制初步形成。截止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73亿元,比2000年净增36.3亿元,平均年净增3.3亿,年均增长15.4%。较大规模消费市场达 33家,年成交额15.48亿元,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3.9%。规模以上消费市场营业面积达到20多万平方米,总资产达到26亿元,遍布城市各主要街道和农村集镇;全市现有商业网点6890个。全市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超过2.6万人,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5.6%左右。流通业对全市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1.1个百分点。流通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达到16.6%。
(二)传统服务业素质不断增高,新型流通业迅速形成气候。以东方购物广场、东升百货、生源超市等为代表的传统商业市场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服务领域和新的经营方式,积极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便民店、超市、专卖店,服务层次不断优化升级,树立了一批自己的流通企业知名品牌,企业无形资产和总资产比重逐渐扩大。各类专业市场建设步伐加快。一批如苏宁电器、步步高电器等外埠连锁店、专卖店、物流配送中心、餐饮连锁店等落户常宁市。全市比较规模的零售贸易、餐饮企业达73家,专卖店150多家,商贸流通和餐饮行业初具雏形。消费需求有力的拉动了全市GDP的增长,对财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农村市场流通体系逐渐完善,方便了农民消费和出售农产品,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全市供销系统和骨干连锁零售企业在广大农村相继建成了庞大的销售网点,遍布农村各个角落,总量达到了3700多家。在保证化肥、种子、农药、农机具和生活必需品供应的同时,为农民推销了大量的农副土特产品,有力的促进了农民增收,为企业自身发展积累了财富,为农民进入市场搭建了较大的网络平台,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交通运输邮电金融业快速发展。2011年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38亿元,同比增长14.6%。完成货物周转量17.2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24.8%;完成客运周转量16.11亿人公里,同比增长17.6%。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892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城市公共交通讯猛发展,出租小汽车达到200多辆,公交车达到30多辆,农村班车达到100余辆,从事货物运输的车辆达到2200余辆,载货能力达到2.6万吨,车辆销售、维修、相关配件销售企业和门店达到280余家,从事与车辆相关产业的人员达1.86万人。
金融业不断壮大,2011年辖市金融业存款余额达到109.46亿元,贷款余额达到38.18亿元,珠江村镇银行、华融湘江银行、东亿小额贷款公司相继开业,乡镇金融网点实现全覆盖,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充足的借贷资金保障,创造了可观的税收收入。
保险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车辆险、人身安全险、人身健康险、财产险等逐多险种相继进入普通家庭和企业,截止2011年辖市保险业收入达到10659万元,有1300人稳定从事保险业,解决了一部分人就业,增加了财政收入,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减少了一部分灾害和事故的损失。
2011年全市邮电业务收入18252万元,增长13.2%,其中电信业务收入5139万元,增长9.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0.36万户,增长5.6%;移动电话用户30.1万户,增长14.6 %;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数7.7万户,增长12.9%;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8%,有线电视用户近6万户,增长8%。
(四)旅游业呈现火爆发展态势。全市旅游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战略,以“景区提质、扩大招商、做旺人气”为目标,突出抓好旅游项目建设、资源开发、行业监管等一系列工作,进一步打造“山水天堂,印章王国、魅力瑶寨”的常宁旅游品牌。2011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亿元,增长33%;接待国内外游客100万人次,增长12.5%。年末全市共有等级旅游区(点)3个。入选全国最具影响力的100个文化旅游县(市)。以西江漂流、中国印山等为主要旅游景点的山水园林生态游、景市田园风光游、农家休闲娱乐游正在蓬勃发展,拉动了餐饮、娱乐、农产品贸易、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近2000人的就业,树立了常宁市对外开放形象。旅游业配套服务设施和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办旅游的合力正在形成。
(五)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全市有专业表演艺术团体1个,民间演出团体77个,文物和艺术品业5个,艺术培训业12个,休闲娱乐业(KTV、舞厅\健身会所等)76个,网吧、游戏室163个。全市共计产业投入9360万元,年均产业收入72840万元,从业人数6658人,实现总利润2698万元。
(六)新兴服务业正在兴起。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电子信息服务、劳务中介、商业物流中介、智力策划中介等新兴行业异军突起,发展势头强劲。随着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和农村集镇社市建设呈现服务多样化、层次多元化的特征,正在由服务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以便民利民服务为着眼点,社区诊所、商业网点、家政服务、社区中老年活动中心等星罗棋布,已经渗入城镇居民生活当中。生活电子化和智能人性化、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服务社会化成为时代趋势。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性化服务方式应运而生,服务对象逐步扩大。迅速兴起的新兴服务业对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和消费观念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七)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契机。随着城镇轴心效应和聚集力的增强,加之农业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吸引了一大批农村智力型劳动力进城入镇从事农副产品的加工贸易,促进了农民种植观念、市场经济意识等观念的改变,为农产品进入市场、市场信息反馈到农村起到了穿针引线的桥梁作用;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创造了条件。围绕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了一批农民营销队伍和经纪人队伍,涌现了一批服务业大户,这支队伍又反过来进入农村,有目的性地推动了农村种养业大户的迅速成长,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信息传递和销售服务,实现自身利益和农民利益的有机结合,达到农民增收、经纪人赚钱的双赢目标,成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常宁市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常宁市从总体上看城市和集镇发展起步晚,对服务业发展缺乏政府行为式的有效宏观规划,自生、自兴、无序现象是现实存在,服务业比重偏低、结构不尽合理、质量不是很高、竞争能力还不够强等问题严重存在。
(一)服务业总量偏小,比重偏低。尽管通过多年的努力,服务业的比重已经达到34.7%,但仍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某种程度上还是属于一种“吃喝拉睡行”式的服务业,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市相比仍显很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比重都超过65%以上,而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市的服务业比重都超过60%,有的达到80%以上,服务业的比重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达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服务业内部传统行业所占比重偏大,现代新兴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常宁市的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批发零售、餐饮等传统行业增加值比重比较高,达到25.5%,而农林牧副渔等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职业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派生的服务业、知识经济、综合技术服务等潜力较大且具有长期生命力的新兴产业比重较低。社区服务、旅游、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虽有较快发展,但还未达到其在服务中的应有比重。
(三)服务领域还不够宽广,服务水平还不高。服务业中部分行业内部的经营机制、运营方式落后,传统的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生活服务及交通运输业设施滞后,规模不大,链条不长,运营机制不灵活,运营方式陈旧,经营领域狭窄,自身造血功能不强,安于小打小闹有利即欢喜的现状。信息服务,房地产中介咨询服务、技术服务、广告业、智力策划等新兴服务业,还处于最初级的阶段,产业化程度不高,对经济的贡献率不大。还有相当一部分服务业内部行业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受政策环境、法制环境、自身财力等因素影响,服务品种单一,服务手段落后,服务链短,服务合力和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四)产业化程度低。服务业中的相当多行业都是非公经济成份,部分行业取消行政审批和部分领域对非公经济开放后,民营经济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非公经济的蓬勃发展,但同时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是政府的统一规划、宏观指导功能相对弱化。二是有些行业一哄而上,跟潮流、一窝蜂都上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残酷的无序竞争,坚持不下去的就只有垮。
三、常宁市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更新观念。要改变轻视服务业发展的传统观念,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扩充交通运输、商贸流通、文化教育等服务功能,大力发展需求潜力和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处于中心城市周边的城镇,要重视围绕中心城市的需要,发展休闲服务、农家乐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等服务业。中心城市要在继续促进生活服务发展的同时,加快改造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实现趋于合理的“三、二、一” 的经济比重结构,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二)要加强对发展服务业的宏观指导。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总体规划制定、政策制定和协调指导,研究制定促进城乡就业的政策措施。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实际,制定全市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短线投资和长线投资发展规划,引导企业合理布局,防止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新型流通业、教育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对贸易零售超市、旅馆、洗浴、娱乐业等,在功能上要不断引导其向集约化、规模化、档次化、文明化方向推进,在布局上要相应调整集中,形成各具特色的相对集中的专业服务市域。
(三)要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卫生、体育、教育、文化、科研及广播影视业等可以部分或全部转化为经营性产业。政府的着力点放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立项和用地上给予照顾。同时,要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城市基础设施多元化建设的机制,如供电、供水、供气等能够确定受益者并能计价收费的,要积极引进市场机制,逐步稳妥推向市场,大幅削减政府的补贴。
(四)要调整投资结构,广开社会筹资渠道。服务业的优化升级离不开投资结构的调整。面对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形势,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多渠道筹措资金。要改进政府投资管理,把握和处理好发展服务业与经济增长、要素培育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资金,重点投向对常宁市当前或今后发展潜力大的领域和行业,投向就业高、创业成本低的领域,以资产运作为重点,扩大社会融资,最终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金进入服务业。有必要改变部分服务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低的状况,鼓励民间资金投入服务业。
(五)要统一规划,提升服务业品位。土地和规划部门首先要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在全市合理地规划出不同类型的服务业用地,重点搞好各种市场、商业步行街、居民的早市夜市、停车厂规划,在此基础上,政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设计、统一要求,鼓励社会企业法人和居民个人打破地域行业界线,参与投资招标,建设经营。对于安排就业贡献大者,政府要给予适当奖励。
[供稿:常宁市统计局 胡国蓉]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