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农村离全面小康还有多远

来源: 时间: 2012-08-3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1年衡阳市“三农”工作发展势头良好,农民收入步入了快速增长的轨道,农村全面小康稳步推进。根据国家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标准和监测方法,监测结果显示,衡阳市2011年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72.33%。在18项监测指标中,有10项指标实现程度达100%,标志着衡阳农村全面小康迈上了一个崭新台阶。

  一、对衡阳市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测算及监测综合评价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小康实现程度提升速度较快。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促进下,在农产品价格上涨拉动下,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实现了新突破。根据测算结果,衡阳市2011年经济发展类指标实现程度为87.9%,较上年提高15.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劳动力212.28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466.39万人的比重为45.52%;农村小城镇人口218.29万人,占乡村人口609.47万人的35.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8212元,较2010年7005.96元增加1206.04元。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项经济发展指标的小康实现程度分别达到29.9%、100%、100%。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使经济类指标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得到较快提升。

  (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社会协调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衡阳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统筹城乡社会发展上做文章,开创性地开展工作,使农村社会协调发展能力增强。全市农村社会发展小康实现程度达88.5%。其中,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2011年实际值达到到95%,实现程度达到了100%;农村养老覆盖率实现程度为42.5%;每万人所占农业科技人员达到了4.15人,实现程度达到了100%;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332,实现程度为100%。

  (三)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制度,农村人口素质稳步提高。全市平均受教育年限实际值达到了8.35年,实现程度为59.4%,较去年54.4%提高5个百分点;平均预期寿命为73.20岁,实现程度为67.3%,较去年60%提高7.3个百分点。人口素质的小康实现程度为61%,较上年55.5%提高5.5个百分点。

  (四)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随着农村居民纯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居民在吃、穿、住、用及文化生活服务支出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其小康实现程度为30.4%。从反映生活质量的四个方面看,一是农民在文化娱乐支出为382元,除去学杂费用外,占生活消费支出5368.6元的比重为10.9%。二是根据对全市农村居民抽样750户进行的调查情况看,住房质量也有明显改善,农民盖 “小洋楼”也越来越多,居住质量明显改善。居住质量指标实际值达到了34.05%,实现程度达到了28.2%,较去年17.5%提高了10.7个百分点。三是农民信息化程度体现在彩电、家用计算机、电话户数几个方面,小康实际值为44.37,实现程度为51.2%。四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72%,小康实现程度为25.3%。

  (五)“平安衡阳、和谐衡阳”建设成效显著。农村民主法制的小康实现程度、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指标实现程度和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程度指标实现程度均达到了100%。

  (六)耕地保护和生态市建设进展顺利,资源环境实现程度全部达到100%。衡阳市各级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生态市建设工作,使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森林覆盖率、万元农业GDP用水量等3项资源环境指标的小实现程度分别为100%。

  二、衡阳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及难点

  (一)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过大,农村经济发展受限。从农村经济发展指标中的第一产业劳动比重小康实现程度可以看出:衡阳市农业劳动力比重仍偏大。由于第一产业吸纳过多的劳动力,致使二、三产业却吸纳劳动力明显不足。显示衡阳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三产业转移过慢。这是由于衡阳城镇化起点低、主导产业不突出,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聚集效应比较差的结果。通过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外出就业两条渠道真正转移到非农产业的人员少,造成全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不充分、城乡二元结构差距明显。

  (二)农村养老覆盖水平较低,农村社会发展受制。监测显示,衡阳农村养老覆盖率小康实现程度未超过百分之五十,而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逐年上升,表明农村老年人口日益增多,加速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已刻不容缓。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推广力度不到位,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筹集难,造成农村养老保险发展难度大。加之农村居民对养老自我保障意识差。“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再加之随着青壮年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大多数农村老人生活状态不容乐观。扩大农村养老覆盖率,建设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

  (三)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略高初二水平,农村人口素质偏低。人口素质的高低是经济社会发展快慢的制约性因素,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占12%的权重,在18个评价指标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足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2011年,衡阳市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5年,还未达到九年义务教育期限,仅略高于初二水平。农村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98%以上的农村大学生成为城镇居民,留在农村的很少。从农村考出的大中专生不愿留在农村发展。农村高中、初中生辍学现象还普遍存在。加之留守孩子的隔代教育问题等多种种原因,造成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不快,农村人口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社会发展投入不够,农村生活质量改善难。生活质量指标评价体系中的居住质量指数占有11%的权重,由住房面积、住房结构、饮用水状况、清洁能源、卫生厕所、室外道路状况6个子指标构成。2011年的实现程度为28.2%,在2020年,要求达到75%的农户的住房是钢筋混凝土或砖木结构且人均住房面积≥25平米、饮用自来水、使用燃气和电清洁能源、厕所为水冲式、室外道路为水泥、柏油、石头或石板等硬质路。要达到全面小康标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要加大,农民收入水平也必须大幅提高。

  农村生活质量指标中的恩格尔系数小康实现程度表明,全市农村居民在食物消费比重过高,生活仍停留在温饱阶段。这几年来,衡阳农民用于生活的基本消费占整个消费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一直偏低。另外,从反映农村生活质量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两个指标的实现程度来看,当地农民的居住环境令人担忧,精神文化消费水平较为低下。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居住配套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水平较差,室内卫生条件不好、室外环境脏乱差的现象相当普遍。而农民收入水平低使得当前农村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吃饱、穿暖、有房住的阶段。怎样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加强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方面建设,也是农村小康建设值得关注的。

  (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全面小康社会应是文化更加繁荣的社会。但农村居民用于文化娱乐消费的支出相对较少, 2011年人均文化娱乐支出为382元,占生活消费5386.8元的2.99%,离全面小康目标值大于等于7%的差距还较大。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乡村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认识不够,重视不足。当前农村事务多、矛盾多,乡村基层干部的主要精力用于发展经济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被边缘化的趋向。

  二是文化体育设施缺乏,农民文体生活单调。农村文体活动设施存在着数量少,条件差,活动缺乏的问题,与广大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存在巨大缺口。

  三是陈规陋习一定程度存在。一些农民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产生错位。特别是个别青年农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勤劳致富思想和体现真善美的做人准则比上一辈有所弱化。同时,健康积极的文化生活缺乏,一些封建的落后观念在农村有一定市场,个别乡村占卜算命、烧香拜佛、赌博等不良习惯影响一些农民。农闲时节,有的村民时常聚在一起玩麻将、赌博,个别农民沉迷其中,造成对时政不闻不问,对生产生活得过且过。

  四是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近几年来,农民生活条件有所提高,但农村脏乱差现象仍然存在,农村的生活垃圾管理不到位,生活垃圾随处乱倒现象还比较普遍,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环境,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目前全市开展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三、加快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几点建议

  (一)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突出抓紧抓好,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农民的基本问题就是增加收入,而农民收入问题说到底是就业问题。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农业内潜力。在确保基本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优化农业布局和结构,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努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通过一整套完整的新型的产业体系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发挥小城镇带动作用,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在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民非农化的过程中实现农民增收。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提高农村生活质量。首先,要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把自来水、燃气、电力、通讯等管网延伸到农村纵深地带。要为农户的房屋结构改造给予优惠政策,提倡建造农民新村,节约土地资源,降低路面硬化、环境绿化等改善居住条件的成本。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提倡科学、健康、卫生、节俭的生活方式,让农民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是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需要。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文明和谐新农村。一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对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增长,求知、求乐、求健、求美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要通过“政府和社会化投入”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下功夫建设好包括农村广播室、文化活动室、阅览室、阅报栏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把思想宣传工作、文体活动向农村延伸,向农民渗透,把教育农民的工作做实。引导广大农民破除迷信,崇尚科学,远离赌博,引导广大农民逐步树立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使广大农民逐步走上健康、文明、富裕之路。二是不断改进农村生活环境。要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为契机,加大力度,美化村容村貌。从基础设施入手,做到统一规划,逐步改进,重点做好“三个四”工程:四改(改水、改灶、改厕、改圈)、四建(建家、建园、建场、建池)、四通(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三是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应继续开展内容更全面、层次更深、透明度更高的村政务公开,真正把村级财务政务、救灾救济、土地流转、宅基地审批等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说清说透,化解矛盾和积怨,消除不稳定的隐患。应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文明和谐新农村格局。

  (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要进一步改革现行教育体制,致力于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进行种养科普知识、“三高”农业技术等农村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文明礼仪、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同时,加大教育投资,鼓励并创造条件,使城镇有资产、有技术、有能力的居民到农村投资,用新一代农民置换旧一代农民,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另外鼓励农户就地非农化或向小城镇集中,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张孝鹏 李喜]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