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南: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来源: 时间: 2012-09-0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既是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又是加快市场经济发育、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整体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对增加地方税收及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衡南县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衡南云集县城2003年从衡阳市区析出,是湖南省最年轻的县城。几年来,第三产业稳步发展,成效显著。

  (一)第三产业总量稳中有升。2011年衡南县实现生产总值188.02亿元,比上年增加34.08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6.17亿元,增长14.1%。2011年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20.4%,与上年基本持平。

  (二)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结构平稳。2011年,全县批发和零售业完成增加值13.89亿元,增长8.4%,占比为30.1%;住宿和餐饮业完成增加值 2.07亿元,增长8.4%,占比为4.4%;房地产完成增加值3.48亿元,增长7.7%,占比为7.5%;金融业完成增加值1.49亿元,增长6.4%,占比为3.2%;公共管理及社会保障、社会管理服务业完成增加值4.6亿元,增长19.9%,占比为9.9%。在以上六个主要行业中占比最高的是批发和零售业,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公共管理及社会保障、社会管理服务业。

  (三)第三产业投资总量快速增长。2011年,衡南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52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其中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25.55亿元,增长29.1%,占全部投资比重达36.75%。

  (四)第三产业对地方财政贡献度加大。第三产业的财政收入占全县总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11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9.12亿元,比上年增长32.9%,其中服务业财政收入完成3.47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比重达38.0%,比去年增加0.74亿元,增长27.1%。

  二、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机遇

  (一)衡南县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稳中趋缓,总体发展水平偏低。从纵向来看,衡南县GDP在2006—2011年期间有了长足的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也在不断攀升,由2006年24.57亿元2011年的46.1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6亿元;但由于受一、二产业所占GDP比重的挤压,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总体呈下滑趋势,2006年第三产业占比为28.24%,2007年达到31.08%,而后逐年下降,到2011年占比仅有24.56%。

  从横向来看,与兄弟县市相比,衡南县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差距。自2003年搬迁以来,衡南县城在建设方面日新月异,第三产业各类行业均有小规模、小数量进入,例如银行方面,原有农行、邮储银行和农信社,2011年开始逐渐新增了建行、工行等。但从整体来看,衡南县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还很不够,全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5家,而耒阳市79家、衡阳县82家;全县商品贸易批发和零售业规模以上企业42家,而耒阳市63家、衡阳县61家。

  (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行业占主导地位,新兴产业仍然处于薄弱环节甚至尚未起步。在第三产业14个行业门类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传统行业完成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高达81%以上。而新兴的服务业,比如金融增值服务,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高新技术服务业等比重不到19%。综合衡南县服务业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传统服务业比重大,新兴服务业比重小;生活性服务业比重大,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小。而且生活性服务业缺乏具有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实力的大型服务企业。到目前为止,全县暂无一家具有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商场,也无一家有特色、上规模、上档次、辐射面大的商品交易市场,自主品牌的大型跨地区、跨行业龙头物流企业还是空白;房地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但上规模的物业公司还没有正式运营;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开发也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技术和服务没有太多技术含量;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中介服务、旅游、广告服务业与县内外先进地区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欠佳;金融业的业务目前仅限于常规业务,附加价值高的业务基本上未能启动,而且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还有待提高。

  (三)城镇化水平和城镇规模低下,县城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少。目前,衡南县城镇化水平是33.24%,远远低于耒阳市的47.77%,低于衡阳市43.1%和湖南省45.1%的总体水平。衡南县城城区面积是9.8平方公里,实际开发利用的不到5平方公里;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云集县城人口约5.3万,占全县总人口约5.51%,消费主体缺乏,导致消费需求不足。一是由于历史原因,县政府机关行政事业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住在衡阳市,云集虽有住房,但基本是没有以县城为家,就拿云集最大的住宅小区佳美园为例,这里共有商住房2300余套,现已全部售出,已装修的约383户,占比16.7%,常住的约156户,占比6.8%;再者,就是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基本上是第三产业的消费主体),云集县城常住人口中,除去在外务工人员以及生活在衡阳市和云集的“两栖人员”,实际常住人口数可见一斑;三是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345元,低于衡阳市17866元、湖南省18844元和全国21810元的平均水平。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均收入相对偏低,城市化进程缓慢,再加之目前较高的物价涨幅,急剧攀升的教育、住房、医疗等一系列支出,迫使消费者压制即期消费,客观上抑制了以消费和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各领域市场化程度偏低,服务水平低下、技术含量及创新能力落后。衡南县除了餐饮、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传统生活性服务业外,其他新兴服务业都处于低水平状态,加之北与衡阳市同属一经济圈,南有耒阳郴州商圈。夹在这两个成熟的商圈之间,全县各企业的竞争力明显堪忧,服务意识薄弱、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力和灵活性把控能力欠佳。在服务品质和技术创新能力上均处于明显的劣势,突出表现在劳动力素质低,新兴行业人才严重空缺,政府和企业吸引外来人才的机制、环境、和实力都存在不足。

  三、发展第三产业的优势和机遇

  以上问题已经越来越凸显并严重制约了衡南县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但从经济总体发展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来看,衡南第三产业发展还是蕴藏着巨大的优势和良好的机遇。

  (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要求。衡南县经济总量连续多年持续增长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财富的积累,消费结构逐渐向享受型、休闲型过渡,人们对服务产品的质量、层次、范围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将使得消费、服务产品市场需求空前膨胀。

  (二)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体制等外部环境越来越好。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设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2010年衡阳进入国家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并获得了“中国现代服务业最佳投资城市”的美誉。同年底,衡阳市举办了中国(衡阳)服务业改革发展高级研讨会,全市必定会以此次研讨会为新的契机,着力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三)发展第三产业,衡南县有独到的区位优势。衡南县对衡阳市呈立体包围之势,高密度、快速便捷的高速交通网已初具规模,途径衡南的高速路有京港澳、衡枣、衡邵怀等;衡云干道、土谷塘航电枢纽、衡阳南岳机场、湘桂复线、衡茶吉铁路、衡桂高速、娄衡高速等项目正强力推进;云集千吨级码头也将启动;衡南县云集县城距衡阳市直线距离大约20公里,衡云大道一沟通,衡阳抵达云集只需要十几分钟车程,紧紧与市区相连的地理优势将更有效打造“联合经济圈”和“同一经济圈”。

  四、对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议

  鉴于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及机遇,应长远计,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建议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借工农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服务业与工农业的融合。工业方面,打造创新型工业发展区,通过改善政府管理和引导产业集聚扩大招商引资,吸引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落户衡南,以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资金投入和发展。并且借助工业制造业,优化信贷环境,加大资金投放,优化存贷比,以此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务等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渗透,拓展并延伸服务外包等新型服务业,促进服务与需求的更替、对接。农业方面,利用衡南县云集县城的地理环境优势以及与衡阳市、耒阳市的“商圈网”,着力打造“生态、休闲、人居、山水”的城市形象,加快旅游项目的投入和建设,利用衡南县特色农业开展体验旅游、休闲旅游,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促进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二)借城镇化发展拉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满足居民对各项服务的更高要求。城镇化建设和服务业发展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城镇化发展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服务业的发展又有效提高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能力。衡南县的城镇化建设,首先要多在聚集人气,增加城镇常住人口的问题上多做文章,通过提供更多劳动就业机会和精神人文关怀让居民有更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心甘情愿来到云集或是居留在云集。其次,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标准,包括政府部门以及从事服务业的企业,转变思维为人们提供更多、更高、更贴心的增值服务和有偿服务,在增加第三产业收益的同时满足人们对服务产品、质量、范围更高需求。

  (三)借政策优化提升公共服务环境,切实做好政府的服务职能。首先应该进一步认识到服务业发展的长远性、重要性和趋势性,进一步明确发展服务业的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确立目标责任;主管部门要调整心态,更进一步做好政府的服务职能,强化公平、公正、公开的办事机制;在基础设施、城市配套、城市管理方面建立宽松的投资环境;制定行之有效的优惠政策,努力加强对投资者的服务,提升服务水平,从软环境中给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优良的投资平台;其次,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具有前景的新兴的服务行业和新的服务项目,引导金融业和社会资金向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流动;再次,不断完善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一方面设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消费,拉动第三产发展;另一方面重视人力资本,积极培养和吸引第三产业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供稿:衡南县统计局邱永恒]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