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是一个县的基本县情,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服务对象和根本目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长期以来,衡东县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了人口增长,促进了就业,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过去的十年,全县的人口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人口现状、特点
(一)人口呈稳定低速式增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资料显示,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县常住人口 630029 人(指常住本县半年以上人口,下同)。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59413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5898人,增长6.04 %,年平均增加 3589人,年均增长0.6 %。全县户籍人口737076万人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662392人相比,增加了74684万人,增长11.27%,年均增长1.13 %;与1990年相比,人口增幅下降0.4个百分点。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有所抑制,人口总量的增长呈现进一步放慢的趋势,人口增长现已稳定在较低水平。2010年人口出生率 14.75‰,死亡率5.88 ‰,人口自然增长率8.87 ‰,人口出生率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大幅下降,由1990年的27.37‰下降到目前水平,说明近20年来人口增长已进入较为稳定的低速增长时期。
(二)人口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资料显示,全县常住人口中,6岁及以上人口拥有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53817人,占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的96.26%。其中,受教育程度在大学本科以上的5249 人,大专的15057人,中专及高中学历的 56077 人,初中学历的270360人,小学学历的207074 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比较,全县人口文化素质方面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高学历明显增多。每十万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3223人,高中文化程度8019人,初中文化程度42912人,小学文化程度32867人,与2000年相比,每十万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减少了13498人,减少29.11%;拥有初中、高中、大专和本科及以上学历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分别增加了9557、2704、1413和623人,分别增长28.65%、43.64%、149.46%和426.9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增长速度最快。二是文盲人口明显减少,文盲率持续下降。“六普”登记的全县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人数为17521人,比“五普”的23373人减少了5852人。文盲率为3.54%,比2000年下降了1.76个百分点。三是受教育年限明显延伸,九年制义务教育受到了保障。2010年全县6岁及以上人口中,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13年,高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比2000年延长了0.86年。反映了全县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成效,提升了全县人口整体文化素质。
(三)人口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2010年,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达到178099人,比2000年增加100551人,增长229.66%,平均每年增加1万多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8.27%,比2000年的13.05%提高了15.22个百分点。城镇化率的大幅提升,表明21世纪以来,全县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城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四)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随着多年来生育水平的下降和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青壮年外出人口的增加,使全县人口年龄构成发生较大变化,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34742人,占21.39%;15-64岁人口为435516人,占69.13%;65岁及以上人口为59771人,占9.49%。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4.3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7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则上升了1.6个百分点,比联合国规定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到总数7%的标准多2.49个百分点;全县162052家庭户中有一个65岁老人的有33145户,有二个及以上老人的有12674户,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5418户、3291户。十年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幅度达2.75%,可见人口老龄化还在继续,趋势显著加快。
(五)人口流动性明显增强。随着国家和地区经济活力的增强,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推进,和十年前比较,人口流动性明显增强。一是流动人口规模急剧增加。2010年全县户籍人口中外出半年以上(流出乡镇以外)人口达到132425人,比2000年增加46226人,占总人口的17.97%,比2000年提高4.96个百分点。全县按居住地登记的外来(乡镇以外流入)人口达到 33369人,比2000年增加15431人,占总人口的4.52%,比2000年提高2.19个百分点。二是人口外出明显多于外来。人口向城镇和发达地区集聚趋势明显。资料显示全县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相比净差107047人。从县内流动情况看,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的只有城关镇。从流出县外情况看,省内43046人;省外79379人,主要流向广东、长三角地区,分别有68541人、5389 人。
(六)人口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 。随着卫生保健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医疗保险事业的不断完善。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口死亡率出现了明显下降。2010年婴儿死亡率由2000年的3.4‰降至的1.74‰。人口死亡率由2000年的6.48‰,降至2010年的5.88‰,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也在不断延长, 2010年全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7.79岁,与2000年人口普查时的73.4岁相比,增加4.39岁。
(七)人口居住条件明显改善。2000年以来,随着政府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住房建设力度的加大。房地产开发的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使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没到明显改善,居住水平明显提高。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全县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3.43平方米,每户平均住房5.47间,人均住房1.41间。住房质量大幅提升,全县拥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有11315户,占总户数的74.66%,比2000年的4.27%提高了70.39个百分点。从住房设施来看,在全县162052万户家庭户中,使用自来水的占29.51 %,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的12.54%提高了16.97个百分点;有洗澡设施的占55.91 %,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的26.48%提高了29.43个百分点。
二、面临的挑战
(一)人口总量增长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任务艰巨。2000至2010年10年间,全县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6 %,分别高于同期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0.03、0.40、0.01个百分点。作为一个人口净流出的县,常住人口比重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育龄妇女的一般生育率5.64%,仍然较高。因此,衡东稳定并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与“未富先老”的矛盾突显。2010年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89206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4.16%;65岁及以上人口为59771人,占总人口比重为9.49%。按照国际上划分人口类型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即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即称之为“老龄社会”。但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2.0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2.49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速度呈明显加快的趋势。而且是在人均GDP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步入老龄社会的,属典型的“未富先老”,老年型社会特征日渐突出。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生育水平迅速下降,儿童少年组人口减少,其比重大幅度下降,相应的儿童人口系数下降,老少比上升;二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使得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加大;三是大量青壮年人口长期外流,对全县人口年龄结构影响较大。预计今后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三)出生人口性别比仍然偏高。近10年来,全县出生人口性别虽有大幅下降,但仍然在高位运行,高于国际公认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水平(103-107)。从人口性别结构看,2010年末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319773人,占50.76%,女性人口310256人,占49.24%;性别比为103.67(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略高于正常值范围内。但初生婴儿性别比高达117.08,比2000年的129.25,降低12.17个百分点,从0—5岁人口性别比情况看,性别比仍然不协调,差距较大。
因此,要高度重视这个数据反映的挑战和矛盾,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关爱女孩、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综合治理,全面消除引起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人为因素,促进男女人口均衡发展。
(四)城市化水平仍然较低。2010年,我县城镇化率只有28.27%,在全省、全市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全省平均的 43.33%相比,差15.06个百分点,与全市平均的44.5%相比,差 16.23个百分点。人口城镇化是通向现代化必经之路,人口城镇化滞后,对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调整产业结构都极为不利。
(五)无户籍人口比重较大。这次人口普查,全县登记到户口待定人口(即无户籍人口)有7829人,占全县总人口比重为1.24%。这些户口待定人口大部分是因超生未缴纳社会抚养费而未上户口的人口,他们的户籍问题有待相关部门慎重研究并妥善解决。
三、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关资料,考虑到可能影响未来人口变动的各种因素,预测2020年衡东县常住人口总量约68.8万人,户籍人口约80.2万人。
[供稿:衡东县统计局彭庆桃 赵然青]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