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衡阳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来源: 时间: 2012-11-0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前三季度,衡阳市牢牢把握中央“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全力贯彻市委、政府提出的“突出主旋律,争当排头兵,造福老百姓”的发展目标,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实施1826”重大项目计划,积极推进“四化两型”,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稳中有进的总体态势。但同时也要看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呈现,需要在下一阶段的经济工作中加以解决,以确保全年计划目标的实现。

  一、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生产领域: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66.51亿元,同比增长12.0%,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为16.949.833.3,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比2011年下降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2011年提高1.5个百分点。

  1、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增加值231.02亿元,增长4.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农、林、牧和渔业增加值分别比去年同期加快0.90.30.63.5个百分点。粮食产量获得丰收,早稻粮食达到152.4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5%以上;预计晚稻单产提高到435公斤左右。经济作物增长较快,烟叶种植面积增长23.1%。出栏生猪达733.05万头,增长4.7%

  2、规模工业缓中趋稳。1-9月,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511.91亿元,增长14.8%,比全国快3.8个百分点;从发展走势来看,三季度规模工业缓中趋稳,增速下滑幅度仅为二季度下滑幅度的三分之一。重工业拉动作用明显。轻、重工业分别增长10.3%16.1%,其中重工业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4.1%。非公有制仍是增长主力。全市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增长18.8%,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7.5%。主要大类行业平稳增长。全市38个行业大类中有有32个实现了增长,其中11个行业增长达20%以上。集聚型园区经济加速发展。1-9月,省级及以上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58.34亿元,增长28.5%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30.9%,拉动规模工业增长7.9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稳中有增。1-9月,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5.48亿元,同比增长13.5%,比上半年提高2.5个百分点。邮电通信和保险业发展平稳,完成邮电业务量28.22亿元,同比增长12.4%;保费收入达到30.26亿元。同比增长2.1%。第三产业项目推进有力。1-9月,13个商贸重点项目总投资30亿元,其中商业步行街已基本建成,中亿汽贸城、祟盛国际中心、红星美凯龙购物中心广场、中建衡阳中心已分别完成投资5.95亿元、2.5亿元、2亿元和1.8亿元。

  (二)需求领域:内需拉动坚实有力,进出口贸易较快增长。1、项目投资维持高位。1-9月,全市实现固定资产投资719.41亿元,增长36.5%,增速比年初计划目标高出6.5个百分点,高出全国16个百分点。从城乡来看,城镇和非农户投资增长较快,实现657.17亿元,增长40.7%。从项目个数来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房地产)施工项目个数为2203个,新开工项目个数为1488个,投产项目个数为1261个,分别较上年同期增加25.7%9.7%128.6%。从园区来看,预计1-9月全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48.29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标准厂房建设面积150万平方米。从重大项目来看,1-9月全市重大工业项目新开工建设80个,为年计划的80%共完成投资77.35亿元,为年计划的77.3%同比增长2.5%。从具体项目来看,白沙洲综合物流等80个项目已先后开工,中化蓝天年产6万吨四氯乙烯等项目正抓紧前期准备,华菱汽车总装配线等49个项目投产试产。

  2、社会消费品平稳增长。1-9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4.9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限上零售额163.65亿元,同比增长22.1%,比去年同期下滑2.6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镇零售额412.10亿元,增长15.4%;乡村零售额42.80亿元,增长12.0%。分行业看,住宿餐饮业增速靠前,实现零售额56.10亿元,增长17.6%;批发业和零售业分别实现零售额22.90亿元和357.90亿元,分别增长14.5%15.0%“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顺利推进,已完成改造3个县级配送中心,正在改造1个区域性配送中心、3个乡镇商贸中心。

  3、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1-9月,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2.96亿美元,增长62.1%,排全省第三位,增速比年初计划目标高出42.1个百分点。其中,进口3.48亿美元,增长191.8%,排全省第一位;出口9.48亿美元,增长39.4%。加工贸易进出口4.38亿美元,增长230.61%,名列全省第四。双边贸易额前三位的中东、北美自贸区和欧盟分别增长47.78%33.11%%48.82%。电子信息业异军突起,1-9月富士康、欧姆龙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32855美元,成为拉动我市进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经济效益:三大主体稳步增收,城乡居民共享实惠。1、财政税收增长稳健。1-9月,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27.71亿元,增长27.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排全省第二,与排位居前的郴州市差距进一步缩小。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41.0%;税收收入增速有所回升,增长14.8%城区财政收入形势较好,增长36.81%增幅高出县市23.02个百分点一区两园成为增收亮点,累计实现收入15.79亿元,增长80.2%,高出全市平均增速50个百分点以上,拉动财政收入增长7.0个百分点。

  2、企业盈利逐步向好。1-8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2.95亿元,增长0.5%,年内首次实现正增长,比全国提前出现经济增长的“积极信号”(全国规模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1%)。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33.79亿元,增长16.3%;综合效益指数达到290.38,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

  3、农村居民增收较快。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为15161元和7406元,分别增长15.2%20.1%,均高出年初计划目标,扣除价格因数分别增长13.2%18.0%。其中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较快,并持续维持在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去年同期提高提高1.4个百分点。

  4、城乡居民共享实惠。1-9月,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76.91亿元,增长16.61%。财政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保、文化、住房保障重点支出保障较好,累计投入83.5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47.24%。其中,城乡社区事务、教育和医疗卫生支出分别增长40.74%32.59%26.45%。前三季度,财政资金支持经济发展力度加大,支持区域经济发展资金5.4亿元,,用于国有企业改制资金3.39亿元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资金2.41亿元。

  (四)运行质量:转型发展成效凸显,招商引资取得实效。1、产业转型稳步推进。双高”企业发展较快。1-9月,全市高加工度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166.1389.71亿元,分别增长28.4%42.3%,分别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3.628.5个百分点;“双高”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4.33.8个百分点。高耗能企业占比下降。1-9月,规模以上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161.97亿元,同比增长14.8%,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31.6%,比重比上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

  2、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雏形。1-9月,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分别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4.9137.39亿元,增长13.4%130.7%,对全市规模工业的贡献率达4.4%29.4%。其中,胜添科技实现工业总产值91.47亿元,一跃成为我市工业企业龙头。一批战略性新兴企业形成产能。共创光伏硅基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中科光电子光通信连接器、神舟科技动力电池、电科电源镍镉高温、镍氢、充电电池、特变电工四期技改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竣工投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建滔化工年产12万吨PVC、天锦纺织高档紧密仿精梳牛仔竹节纱及高端精梳混、华菱年涂装焊接线及7万套车桥等一批传统产业技改项目正抢抓工期,进行设备调试。

  3、招商引资取得实效。1-9月,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46亿美元,同比增长10.8%;引进内资项目424个,实际到位内资144.49亿元,同比增长54.1%,增幅比上半年提高34.0个百分点。累计审批外资项目79个,其中港澳台外资项目占91.1%全市新批境外投资企业3,新批对外承包工程企业1家,特变电工承包的多哥水电站等3个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已生效实施。一批招商引资项目前景巨大,总投资25亿元的13家富士康核心配套企业落户白沙洲工业园,华南城已确定落户石鼓区,中化蓝天集团、台湾统一企业、中储股份、广州港集团等携手衡阳。第七届“中博会”签约项目已履约项目42个,到位资金33.58亿元。

  (五)发展环境:要素保障稳定有序,平台建设取得突破。1、要素保障稳定有序。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42.29亿元,较年初增长14.1%。其中,企业资金面所有改善,企业存款423.32亿元,比上半年多增23.79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84.4亿元,较年初增长11.9%;其中,票据融资持续活跃,比年初增加15.65亿元,占新增贷款的21.48%。居民消费价格继续回落。1-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1.7%,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4.9%,其余七大类指数均已回落至3%以内。交通运力强化,截止9月底公路和水路客货周转量分别为224.39亿吨公里和21.75亿吨公里,分别增长30.2%51.0%能源保障有力,19月,全省全社会用电量   亿千瓦时、增长  %,生活及生产用电得到保障。

  2、平台建设取得突破。高新开发区于820日成功获批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松木工业园入列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初选名单,衡阳西渡经开区成功升级省级高新区。衡阳综合保税区申报取得重大突破,已通过国家相关部委会审,目前已呈报国务院审批,力争在近期获批并开工建设。衡阳五定班列、铁海联运经营情况较好,每月发送标准集装箱达900多个;衡阳“无水港”已于84挂牌试运行;衡阳公路口岸工程已全部竣工,即将挂牌开放运行,铁路口岸已获省政府批准,条件成熟即可开建。

  二、前三季度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前三季度全市经济保持了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中的“积极信号”有所显现,但经济运行中一些薄弱的环节仍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高度专注。

  (一)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有所减弱。前三季度,规模工业增长14.8%,比去年同期回落了5.1个百分点。工业增速仅比第三产业增速快0.1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工业增速快了4.2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比去年同期回落了4.9个百分点。从行业来看,由于受环保、节能、安全生产、湘江流域综合治理等政策性因素的影响,有色金属、化工、煤炭、黑色金属四个行业所占比重下降,累计增长速度也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9月,煤炭采选业增长速度下降21.1%,占比下降2.8百分点,对规模工业的贡献率为-12.6%,拉低增长速度1.9个百分点。从县市区来看,耒阳市受煤炭安全生产影响,1-9月,规模工业增加值下降1.6%,拉低全市增长速度0.2个百分点。

  (二)县域经济发展有所滞后。今年在宏观经济总体放缓的形势下,各县市区发展不平衡的格局进一步凸显。一是县域经济增速放缓幅度较大。与去年同期相比,七县市经济增速全部放缓,其中前三季度增长最快的衡山县比去年同期增速放缓了0.1个百分点,耒阳市回落幅度最大,达到11.1个百分点,衡南、衡阳和常宁回落幅度都在3个百分点以上。1-9月,七县市GDP平均增长8.4%,比五城区平均增速低了6.8个百分点。二是县市财政收入与城区财政收入差距拉大。前三季度,七个县市财政增收速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全面放缓,其中祁东、常宁、耒阳和衡东财政总收入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放缓幅度都在20个百分点以上。七县市财政总收入平均增长13.8%,比五城区平均增速低了10.7个百分点。

  (三)经济发展的后劲还显不足。一是“三上”企业新增家数不多。前三季度,全市新增“三上”企业仅56家,比去年工业新增的企业数还少;其中,有一个区和一个县没有新增一家“三上”企业。二是新开工项目不多。前三季度,全市新开工项目1488个,同比增长仅9.1%,其中有三个县市区新开工项目比去年还有所减少,对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不利。

  三、对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几点建议和打算

  根据前三季度我市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和四季度经济运行趋势来看,预计全年GDP增长12%左右,离全年13%的计划目标有一定差距。建议四季度狠抓新增规模企业进入统计联网直报平台和部门统计配合工作,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反映我市经济运行情况,力争年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的排位进一步前移。

  (一)切实加大项目建设的推进力度。对照全年1040亿元投资目标,四季度需要完成固定投资328亿元、重点项目214亿元的工作任务,任务十分压头。一要全力加快在建项目实施。目前,全市还有中兴网信、深圳中航等53个项目投资没有达到进度要求,要加大督促力度,促使这些项目开足马力施工,补欠账,赶进度。对湘桂铁路、南岳高速等56个项目,按计划今年将竣工投入使用,要按照既定的时限要求,倒排工期,力争早日完工。二要全面督促项目开工。目前,200个重点项目中,还有17个没有开工,已开工的183个项目中,还有12个子项目没有开工。对于已经作好开工准备的项目,如土谷塘航电枢纽、汉森制药等新签约项目,一定要加大督促调度力度,加快前期工作进度,确保尽快实质开工建设。三要认真抓好民生项目建设。切实加快为民办实事工作进度,特别是对农村安全饮水、危房改造、配电网改造、公办幼儿园建设、保障房建设等欠账较多的项目,要采取现场办公的形式,切实做到一周一报表,半月一调度,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尽快发挥为民服务功能。

  (二)要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产业。一要全力稳定工业经济。加快发展重点靠工业,在当前发展困难较多的情况下,要多管齐下,强化措施,使企业提振信心、顶住压力、强渡难关。要加强政策支持,按照国家、省、市“稳增长”政策文件,该给企业的政策坚决落实到位,同时,要积极帮助企业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提升抗风险能力。要主动帮助企业搭建发展平台,继续实行重大技改贷款贴息和标准厂房建设补贴办法,引导园区和企业加大投资、加快发展。要全力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产销对接会,扩大产品销售,增强企业外部需求。要继续深入开展“一对一”服务,尤其要对降幅较大、运行困难的企业实施一企一策一企多策,解决一批实际问题,减轻企业发展压力。二要加快发展服务业。今年,我市服务业综合改革有举措、有进展,但成效还不明显。下一步,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切实抓紧抓好,要通过落实发展服务业的一揽子引导政策,重点加快华南城、衡阳国贸中心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建设,带动全市服务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要强化联网直报的监测力度。联网直报正式运行以来,得到了市委、市人大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确保了今年全市联网直报的成功正式并轨。但是随着联网直报工作的不断深入,新情况、新问题陆续浮现,仍然需要得到各级领导和部门的支持。一是联网直报工作经费仍显不足。在联网直报直报平台下的经济运行监测,统计部门用于催报、核实、处理和培训的工作量大幅超出传统平台,但是市县两级常年财政预算中大多还没列入相应经费,造成统计部门经费更加困难。二是联网直报的数据质量仍有待加强。联网直报之后,国家统计局要求所有单位要“先入库,再出数”,对企业名录库的质量要求很高。我市有部分单位虽然满足了联网直报的上报规模条件,但是由于私营企业主规避上报统计数据的意识存在,统计部门难以掌握企业的基本真实情况,因此特别需要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提供单位变动登记情况、税务提供企业缴税情况,需要经信、商务、住建、房地产等部门一起督促企业及时如实进行联网直报工作。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谢浩覃]

[审稿:陈思]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