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衡阳市高新产值总量突破千亿后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 时间: 2013-03-0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几年,衡阳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积极引领高新技术发展,对推动衡阳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2012年,衡阳市高新技术企业实力不断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了千亿元大关,初步形成了以新材料技术、传统产业改造技术为龙头,生物和新医药技术、高技术服务业、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覆盖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雏形。但是,衡阳市高新技术产业还存在高新产业特色不突出、高精尖科技前沿技术弱等问题。衡阳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过千亿元之后如何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2012年,衡阳市高新技术产业总量扩张,实现产值1008亿元,同比增长34.2%;增加值286.3亿元,增长38.9%。企业收入增加,实现销售收入818.8亿元,增长37.1%;企业效益提升,实现利润26.6亿元。全市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32.1亿元,增长60.1%;R&D经费支出25.4亿元,增长70.8%。具体来看:

  1、高新技术产业整体正提质增速。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连续5年保持了30%以上的增速,总量迈上了千亿元台阶,在此推动下,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也迈上一个新台阶,达到35.6%,比上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同时,高新技术企业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全年共上缴各项税金18.2亿元,增长36.8%。

  2、规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2012年,全市规上高新技术工业产值达827.4亿元,同比增长20.1%;实现增加值241.4亿元,增长42.9%;完成销售收入699.5亿元,增长37.9%;上缴利税14.3亿元,增长43%,分别占全市科技企业总量的82.1%、84.3%、85.4%、78.6%。据测算,规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贡献率达74.8%,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7个百分点。

  3、新材料技术产业迅速发展。2012年,全市新材料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全市新材料技术产值达287.2亿元,增长90.3%;实现增加值91.1亿元,增长97.6%;完成销售收入268.2亿元,增长116%;上缴利税6.2亿元,增长59%;R&D经费支出达10.3亿元,增长139.5%。新材料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衡阳的高新科技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高技术服务业是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新生力量。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服务业产值达67.9亿元;实现增加值20.4亿元;完成销售收入63.6亿元;上缴利税2.1亿元;R&D经费支出达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9%、28.3%、32%、22.7%、60.5%。以中铁二十五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五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衡洲建设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高技术服务业正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新后劲。

  5、科研经费稳定增长。2012年,全市科技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达32.1亿元,增长60.1%。其中,R&D经费25.4亿元,同比增长70.8%。R&D经费占全部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的79.1%,增幅快于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10.7个百分点。

  6、企业创新意识不断加强。2012年,衡阳科技企业申报各项专利674项,其中发明专利337项,同比增长23.9%和21.7%;科技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数达250项,增长21.9%。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高新技术产业结构配置有待优化。从高新领域看,全市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新材料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三大领域总产值分别达364.4亿元、287.2亿元、111.9亿元,分别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比重为36.2%、28.5%、11.1%,合计占比达75.8%。从产业结构配置来看,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四大产业领域82家企业总产值达487.1亿元,占据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48.3%。领域较集中、行业较单一,造成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结构配置的不优。少数领域的少数企业就能决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使得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是潜在的隐患。

  2、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高新技术产业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一定程度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从经济总量来看:雁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01.3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30%;4城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81.4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67.6%。7个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26.5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32.4%。显而易见,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城区和县区的发展很不平衡。

  3、高新技术的研究资金投入结构有待调整。从R&D经费投入看,2010年、2011年和2012年,衡阳市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占产品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2%、2.5%和2.52%。R&D经费投入较少,对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不利。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劣势思考

  目前,省内高新技术产值突破千亿的地市有5个,除衡阳外,还有长沙市(4201亿元)、岳阳市(1508亿元)、湘潭市(1134亿元)、株洲市(1044亿元),与之相比,衡阳市既有短腿,又有优势:

  (一)劣势的思考。1、总体规模小。目前衡阳市范围内规模大、效益好、技术水平高的高新技术企业较少,从各项科技指标及工业企业指标来看,可以起到示范、龙头作用的企业偏少,从总体上说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具体表现在:一是规上高新技术工业占规模工业总量的比重不高,对规模工业的辐射和拉动作用不明显;二是企业规模不大,在全市216家高新技术企业中,产值过百亿的企业1个,产值过十亿的企业只有12个,平均每个企业的产值4.2亿元。

  2、空间分布散。一是从企业的空间分布来看,全市55%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分布在雁峰、蒸湘、衡南、耒阳4个区县,其余散布于其他8个县市区,企业空间分布比较散,高新技术企业间关联度低。二是从产业分布来看,衡阳市高新技术产业涉及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多个领域,但除衡阳胜添精密电子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五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等企业外,缺乏行业性龙头企业,没有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的有效集聚。

  3、起步早发展不快。一是衡阳市虽然早在1992年就创建了省级高新技术园区,目前拥有8个省级园区,1个国家级园区,但由于占据衡阳市经济发展主导地位的产业仍是传统产业,因此衡阳的高新技术企业多为传统产业改造技术企业,引进的高精尖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偏少。二是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不快。2012年,衡阳市有84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而全省有1514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衡阳的数量不及全省的百分之六。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不快,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仍不高,距离支柱产业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

  4、研发强度不足。近年来,衡阳市高新技术企业越来越注重科技创新,普遍增加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但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研发强度仍显不足。一是2012年衡阳市企业研发投入在全省排名第6位,与长、株、潭相比,处于相对薄弱的水平。二是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力度不够。截至2012年,衡阳市规模工业企业1225个,但国、省、市级企业研发中心只有4家,其中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省级中心3个,企业自主研发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较差。

  (二)优势的思考。1、国家宏观政策提供良好机遇。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科技创新与进步,国家先后制定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明确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增强产业集聚度和关联性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

  2、传统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从宏观看,经济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生产的发展依赖着技术的发展。目前衡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分布和行业发展不平衡,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的辐射和拉动作用有限,且衡阳市一直以来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导产业,传统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渐减弱,仅靠传统产业进一步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已不能支撑衡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内在动力,促进衡阳市传统产业升级,把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中观看,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从创新活动中得到的益处足以抵消与生产无效率所引起的损失,资金雄厚、人才充裕、实力强大的的大企业比小企业更具创新性,更有可能提高产业技术。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传统产业内在升级的需求也相当迫切。

  3、良好投资环境提供的保障。衡阳市是全国主要交通枢纽城市,公路、铁路、高铁、水运等交通便利,南岳机场正在紧张的建设中,投资创业环境优越。这种环境优势为进一步优化高新产业发展的规划布局,积极主动地接纳国际、国内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衡阳市委、市政府还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出台了《衡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衡阳市关于引进紧缺型创新型人才暂行办法》、《关于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见》等等,进一步优化了投资软环境。

  4、国家级高新区的成立带来了新契机。2012年,衡阳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这是湖南省内继长沙、株洲、湘潭、益阳之后第5个国家级高新区,它将成为湘南地区科技创新的综合示范区、产业技术转移升级的承载区、现代化的和谐新城区,为衡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空间平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四、 对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基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今后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更需要结合国内外成熟的先进经验,根据本地优劣势特点,创新思路,建立主要战略部署,选定发展重点区块或基地,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

  (一)从政府角度的思考。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遵循市场机制,按照科技创新内在要求,营造合理的政策环境和提供良好的服务。

  1、全力打造“衡阳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名片”,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合理选择。一是要继续实行贯彻落实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土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重视提供三大公共要素的投入:基础设施、劳动力培训和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对于工业空间布局具有显著的导向作用,有助于产业联系,可以促成企业集群或吸引更多的企业嵌入集群;加强对专业性教育培训活动和机构的指导,要把培训和教育作为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任务;政府在收集、处理和提供一些有关经济发展信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为企业集群提供相关的市场、技术等信息,同时通过免费提供公共信息逐步扶持专业化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成长。三是要严格执行产品质量和环境安全标准,严格产品性能要求、产品安全标准以及环境标准,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创造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2、着力拓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必要保障。资金瓶颈是企业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融资渠道不畅在较大程度上延缓了高新技术企业资本扩张,影响了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因此,一方面,可以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设立专门的政府部门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帮助高新技术企业解决科技创新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风险投资形式参与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同时政府要在资金配置运作过程中发挥监管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扩充企业科技创新资本。

  (二)从企业自身角度的思考。1、加大对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企业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资金力度,积极扶持企业科研机构的建设,另一方面,吸纳高素质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一批高水平科技队伍,通过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来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发展后劲。同时,加强与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通过科技创新推进衡阳市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2、全面推进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注重高技术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优势产业的发展,要大力开发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加快对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和渗透,推动企业信息化和产业高附加值化,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大大缩短产业升级换代的时间及降低成本,实现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3、探索高精尖技术领域,以科技创新促企业发展。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也有市场化的需求,这种需求的互补性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采用合作创新模式探索高精尖技术领域,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最佳选择;以科技创新促企业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市场需求,也是企业维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何登峰]
[审核:陈思]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