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衡阳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狠抓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工作措施的落实,农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喜人成就。展望2013年,我们更要认清形势,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不断取得农业发展新突破。
回眸2012:农林牧渔协调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2012年衡阳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322.89亿元,较上年增长4.3%,总产值突破500亿大关,达到527.15亿元。从行业看分别为:农业219.23亿元,林业25.77亿元,牧业235.40亿元,渔业36.14亿元,服务业10.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9.7%、3.8%、9.6%和12.7%。
一、粮食生产实现了“九连增”
全年通过各部门紧密配合,采取集中育秧、压单扩双、发展合作组织、耕地抛荒清零、落实关键增产技术等一系列行政、惠农、技术措施,粮食生产形势较好。全市共落实农作物面积957.39千公倾(合1436.1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556.84千公倾,约835.26万亩,比去年增加12.16万亩,增长1.48%,单产达394.74公斤,总产达到329.71万吨,比去年(323.56万吨)增加6.15万吨,增长1.9%,面积、总产再创新高,实现九连增。全市的粮食生产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衡阳市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衡阳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衡南县、祁东县、耒阳市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衡山县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衡东县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
二、经济作物生产发展稳定
2012年衡阳的经济作物生产获得较快发展,呈现出“种植结构优化、优势产业壮大、综合效益突出”的特点,整体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提高,农民经济效益得到了提升。
(二)烟业生产成为农民致富的“黄金叶”。 烤烟是衡阳农民近些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快速致富的一个新兴产业,衡阳也成为长沙卷烟厂、常德卷烟厂的优质烤烟原料基地。2012年,衡阳以科技兴烟为基础,由烟草公司统一为农民配送种子、肥料、地膜、专用农药等物质;并对烟农按合同种烟面积给予财政补贴,并派出技术指导员登门服务等系列措施,有效调动了农民种植烤烟的积极性。并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基地+农户”的模式,取得了“农民增收、烟草增效、国家增税”的多赢效果。全市烟农实际种植烟叶145350亩,售烟总量225540吨,总产值4.59亿元,是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一条好路子,被农民称之为快赚钱、多赚钱的“黄金叶”。
(三)油料生产稳中有升。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进一步巩固衡阳、衡南、耒阳三大优势区域油菜生产,大力推广“稻-稻-油”三熟制种植模式,全市油菜面积达到284.5万亩,比上年277.67万亩增加6.8万亩,增2.4%,总产达26.9万吨。
(四)“菜篮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高度整合资源推动蔬菜生产。全市共吸纳50余家企业投入资金2.13亿元用于蔬菜基地建设,蔬菜播种面积达到了148.79万亩,较去年142.34万亩增加6.45万亩,增长4.5%,产量为317.68万吨,较去年306.01万吨增加11.67万吨,增长3.8%。其中中心城区共新增大棚1179座,连栋温室42700平方米,四个城区共引进蔬菜企业、专业合作社15家,流转土地7138.3亩,落实种植蔬菜面积3396亩。
三、林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在衡阳市争创“全国园林城市”的目标进程中,把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市区干道和主要旅游景区道路两侧的绿化纳入重点绿化工程,促使了育种育苗面积大幅增加,使得我市林业快速发展。零星植树、迹地更新、幼林及成林抚育都比上年有很大的增加,共实现产值25.77亿元,较上年增长9.7%,占总产值的4.9%。荒山荒地造林面积为33097公倾,苗木产量4451194株,木材产量为14万立方米。
四、畜牧水产生产发展迅速
规模化养殖水平逐年提高,优质品种率不断扩大,良种繁育体系初具雏形。2012年,全市出栏肉猪为961.83万头,猪肉产量为727504吨,牛肉产量为15138吨,羊肉产量为9353吨,当年牛奶产量为963吨,当年禽蛋产量为219892吨。实现产值235.4亿元,增加值118.2亿元,同比增长3.8%。生猪养殖量稳定增加。全市出栏生猪961.83万头,同比增长3.1%;存栏578.4万头。
渔业发展总体平稳。2012年,渔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水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略有上升,全市渔业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市水产品总量达到了26万吨,其中淡水捕捞产量为8647吨,淡水养殖为25.13万吨。全年养殖面积达到了50.48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为36.02万亩,水库养殖面积为14.39万亩。
五、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增收活力不断增强
(一)农民收入水平有了新突破。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表明:2012年衡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了1011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10元,增长18.9%。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为5014元,占49.57%,同比增长21.5%;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达4513元,同比增加635元,增长16.37%;财产性收入人均达118元,占1.17%,增加20元,增长20%;转移性纯收入为471元,同比增加70元,增长17.53%。
(三)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体。2012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为5014元,同比增长21.5%。其中: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收入为287元,增长22.4%;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收入人均为1270元,增长31.4%;外出从业得到收入人均为3458元,同比增加530元,增长18.1%。
展望2013:认清形势,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是思想意识跟不上。就目前而言,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仍是我市农村生产的主流,广大农户没有意识到农村也可以大有所为,也只是简简单单的认为种好田、养好猪就行,赚钱主要还是靠做生意、打工。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影响较大。近年来农资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直接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抵消了农民从惠农政策中得到的实惠。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农民非农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工资收益普遍增加,使绝大部分农户和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三是农业规模、产业化经营程序低。不能实行大规模经营,农业不能真正的实行产业化经营,也就导致成本高而产出少,其结果是规模小、成本高、投入多、产出少,抗风险、灾害能力差,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四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农民自身的科技知识不丰富,不能实行科学种田,科学生产,导致生产效益不能达到最大化,尤其是一些合作社发展,空间很大,作用发挥不明显。加之伴随着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这些情况变化充分表明,全市农业发展已经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的新阶段,农业发展方式已经到了由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新阶段。
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是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给力。加之地方上出台的一些具体措施,不仅使农民群众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石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二是衡阳有着得天独厚的交通地理优势。三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有效改善,为衡阳现代农业加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发挥了较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五是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越来越广泛,效益提升明显。水稻旱育无盘抛秧综合配套技术、油菜免耕直播栽培综合配套技术、超级稻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综合配套技术、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种植马铃薯和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日益成熟并得到了推广应用。
所以全市农业农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在充分估计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同时,必须要深刻分析农业农村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增强农村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力量,牢牢掌握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对衡阳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找准突破口
一是要加强重视。随着一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大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地方政府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发展二产三产经济上去。我们必须要清醒看到,衡阳是一个农业大市,要想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农村是关键。二是要在政策上继续加大支持力度。要把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实处,并结合衡阳实际,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比如说对运输本地农产品的车辆开辟"绿色通道",对农田、水利、道路农网等生产、生活设施加大投入力度。用于农业的专项资金拿出部分,采取以奖代投的方式,扶持农产品加工,流通大户的发展,银信部门增加对农产品加工流通大户的信贷支持等。三是要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要加强与各大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集中优势力量,研究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技术难题,进行科技项目的攻关,引进培育和改良一批适合我市发展的优质品种,努力开发有机农业、有机食品,打开国际贸易组织的"绿色通道",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抓住衡阳特色,找准突破口。做强一个特色产业可以带一片区域,活一方经济、富一方民众的功效。比如我市的黄花集团、祁东县的草席集团、衡山的缘艺草席集团,还有油茶产业、烟叶种植等。
二、着眼衡阳实际,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要促进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其结果是规模小、成本高、投入多、产出少,抗风险、灾害能力差,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因此,我们要把发展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二是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壮大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从目前衡阳流转的近360余万亩的土地来看,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抑制了弃耕撂荒现象,稳定了粮食播种面积和促进了农地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三是要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各县市应从自身的传统、资源、优势出发,确定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特色产品,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三、要打造衡阳特产系列
衡阳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虽然这些年来也产生了一些有名的特产,比如说石鼓酱板鸭,南岳豆腐乳,祁东黄花菜,西渡湖芝酒等,但销路并没有完全打开,大部分只停留在省内销售。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土特产的持续吃香,价格也一路攀升,在这方面我们还非常欠缺。所以必须抓住机遇,在打造衡阳特产系列中要有所作为。一是要提升了衡阳地方特产的市场认知度,加快衡阳特产的市场普及。我们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利用好南岳旅游区这个平台,打响土特产品牌,使全市的农特品能够走出去。二是要提升产品质量。少数经营者素质不高,甚至于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这虽是个别现象,但无疑使地方特产的品牌价值大打折扣,影响了土特产行业的健康发展。我们要对土特产品市场进行全面清查,加强土特产质量指标检测和对土特产生产经营行为的行政指导和监督检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三是要搞活产品市场流通,打响品牌。可以适宜组织农特产品企业参加各类展销会、博览会,打开国内外市场。
四、积极探索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从目前衡阳农业经营状况来看,农户仍然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单位。但是,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只有进行农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创新,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种粮大户、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才能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一是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和农业品牌体系。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积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整合资源、整合品牌。二是构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把分散的小农组织起来,构造有规模、有组织、有科学管理的合作形态,以应对日渐激烈的农业市场竞争。三是加强科技兴农建设,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力争在培育良种、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深度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李喜]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