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衡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就业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把促进农民就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落实责任,完善政策,强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全面了解全市农民就业的总体状况,准确掌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市农调队结合省队调研任务,会同市劳动就业处人员,利用全市城乡一体化、粮食抽样调查和大走访活动,就全市农民就业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农民就业基本情况
衡阳是一个农业大市,现有农村人口420.58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264.96万人,2012年转移就业规模为124.45万人(初次转移就业6.51万人,省外转移就业95.47万人),返乡农村劳动力1.79万人,新增返乡创业100人。
(一)从统计数据的特点来看
1、工资水平明显提高。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经过逐年技能提升培训,特别是多年外出务工积累了不少经验,找工作相对容易点,年收入也逐年增加。统计显示,2012年衡阳劳务总收入119.4亿元,人均收入9200元。相对农民人均纯收入10116元的差距越来越少。
2、行业多样化。主要从事行业为汽车驾驶、保安、餐饮、家政等服务业,占65.8%,服装、食品等加业业占22.7%,建筑等行业占11.5%。
3、地域相对集中。转移就业方向以广东地区为主,占48%,长三角地区占16%,省内就业占23.3%。
4、就业培训人数增加。大部分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村青年特别重视实用技能的学习培训,以前依靠体力劳动干粗活的农民工,正在被瓦工、粉刷工、电工等掌握一定技能的新型农民工所代替,技能型农民工比例大幅度提高,有各种技术性专业证书的务工者越来越多。全市农民工转移就业人员中已参加就业训练人数25.16万人,占20.2%;
5、性别年龄特点明显。男性占58.8%,41岁以下人员占85.6%;
(二)从外出就业特点看
1、常年型成为趋势。由于土地流转的加速,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由过去多是农闲外出务工,农忙回家种田,现在转变为常年在外打工做生意,年底回家团聚。
2、文化素质整体较低。调查显示,大专以下占91.7%。文化素质的差异,决定了绝大多数农民工只能从事靠体力劳动的简单而繁重的脏活、累活,且技术含量低、赚钱少的工作。由于文化素质低下,行业歧视、地域歧视时有发生。
3、本地就业人数增多。由于全市企业发展,用工需求量也逐步增大,只要能挣到钱、能照顾家庭、能兼顾土地,他们并不十分在乎工作种类如何、劳动强度大小,既使挣得少一点,也不出外务工,这也是全市劳动力愿意就地转移的重要原因。
二、加强农民就业的措施政策
(一)以打造就业平台为抓手,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目前全市12个县市区均已成立了农民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县、街道社区、乡镇、村四级农民工就业工作领导体系,在乡镇设立了返乡农民工监测点,建立了农民工就业信息台帐,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为农民工外出转移就业做好基础组织工作。在2013年“春风行动月”活动中,参与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14家,不间断地兴办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援助和服务的专场招聘会63场(其中大型专卖招聘会36场),组织企业进场招聘3860家次,提供空岗12.5万个,进场求职人员30.6万人次,达成就业意向6.4万人次。跨地区有组织劳务输出人数29568人,含女性15281人;本地企业吸纳农村劳动者就业48222人,其中本地农村劳动者44468人(含女性15978人);就地就近自主创业成功1260人,其中女性545人;组织参加创业培训2544人,其中女性858人;组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介绍9334人,其中女性3061人。
(二)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手段,引导农民工就业。严格实行技能培训准入制,创建优质培训平台,做到培训与市场对接。为确保培训效果,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除开展电脑、电工、电焊、美容美发、汽车驾驶员等常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外,积极推行先落实就业岗位,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协议和定向协议,然后开展技能培训的订单定向式培训,确保培训专业与企业所需接轨。衡山县就业培训中心,针对企业所需,先后与卓盈服装、飞鹰灶业、丰泰鞋业、宇科纸业、石瑞达陶瓷等企业联合培训2000余人,实现完全就业。石鼓区就业训练中心,根据农民的需要,把实用性强的专业培训班搬到乡镇,根据农民工的愿望,在松木、樟木等乡镇开办了五期技能培训,使农民工学到了实用技术。今年,全市培训总人数10.2万人,其中农民工和农村劳动预备制培训3.76万人,创业培训0.59万人,输送农民工900多人。
(三)以政策机制为支撑,积极引导农民创业。通过落实返乡农民工创业政策,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利用自有积累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创办企业和从事第三产业,进一步优化创业就业环境。对具备一定创业能力和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工,积极加强引导,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鼓励他们利用山地、水面等自然资源,大力兴办种植、养殖类企业。积极与市商务、医疗等部门联合,为商务部开展“千乡万村”农家小超市和医疗部门开展“百镇百店”医药下乡活动,培训近千名小老板,并开辟万余个就业岗位。在抓好创业园、创业基地、创业街建设上,以实施创业优惠政策为手段,全面拓宽创业门路。市三叶创业基地已进驻企业60余家,上年实现年产值2.1亿元,税收1070万元,安置2000余人就业;衡山县卓盈服装有限公司现已安排1500名返乡农民工就业。
(四)以农民工利益为出发点,加强行政监管和服务工作。为维护农民工权益,全市积极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在农民工劳务输出前,各级就业服务机构为他们进行劳动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集中办理各种有关证件,输出后及时与他们保持联系,部分县市还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劳务输出密集地设立服务站,加强和当地就业部门的联系,开展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为维护农民工工资支付、社保费缴纳及经济补偿等方面的的合法权益,加强了劳动监察力度,大力开展执法检查,共检查各类用人单位1411户,涉及劳动者71508人,立案并处理劳动保障违法案件590件,为农民工追回工资3134.9万元,对恶意拖欠工资的业主依法严惩;对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给与简化程序、加快办理;进一步畅通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加强农民工保障监察、推动农民工平等享受民主政治权利。
三、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陈旧。由于受农耕文化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比较严重,除少许未婚一代想法较多外,对于一些已婚青年多数人安于现状。在这次调查的大岳村,了解到:一是担心顾虑太多。担心外出务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受外地老板的气,女孩子担心在外上当受骗,中年人担心家中老小,所以兼业户和兼业劳动力较多。二是眼高手低。本身没什么特长,却想干既挣钱又不受累的活,好职业干不了,一般职业看不上;大钱挣不来,小钱看不上。因为这样的思想,成群结队,甚至干上一些违法违纪的事。三是吃苦耐劳精神差。一些青年外出打工主要是想见见世面,开开眼界,遇到工作累、管理严或受点挫折不是想办法克服,而是打退堂鼓。这也是造成当今“就业难,用工荒”尴尬局面的重要原因。
(二)农民就业竞争力较低。一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目前全市农民就业人员中大专以下占91.7%。而现在招工稍微轻松一点、待遇好一点的工作,都需要大专、本科以上。根据农村小康情况监测,全市农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还未达到9年义务教育水平。二是农民就业培训还存在很大差距。虽然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些企业也参与其中,但是规模组织农民集中起来培训困难较大,部分人员多数是家庭的主要劳力、生活的支柱,不要说花钱培训,就是吃住用全免费的培训,也往往因为怕耽误农活而不愿参加,政府又不设立培训务工补贴,致使培训率相当低。三是就业培训资金不足。虽然市政府下大力去做了这项工作,但农民工队伍庞大,资金相对不足,很难满足整体需求。2012年全市农民工转移就业人员中已参加就业训练人数25.16万人,占20.2%,很难真正解决问题,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三)农民就业环境还有待于加强。一是 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尽管各地都出台了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实施办法,但农民工在某一行业、某一地方干,一般都是短期行为,即使常年外出务工,也很少在一个行业呆很长时间。针对短期务工的农民工,上级的各项优惠政策操作性不强,很难把这些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二是相关职能部门对用工单位的监管不到位。部分用人单位在为农民工提供工作场所、工作环境、安全卫生保障方面大打折扣,此外农民工工资兑现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三是来源于农民工进城务工制度性障碍。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管理部门较多,所需证件多,相应的收费也多。
(四)农民工自主创业的政策环境不宽松。一是融资贷款难。一些种养殖户想要扩大规模,缺少资金,而针对农民工自主创业的小额贷款发放门槛太高,农民工一方面缺少信用担保体系,没有贷款资质,另一方面信贷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都愿意把款贷给大商人、大企业,很少有信贷部门愿意把贷款发放给白手起家的农民。二是部分返乡农民工有创业愿望,但创业能力较弱,想创业又怕创业。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市场的把握能力较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对创业时机把握不准,缺乏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三是管理部门多,办证难。就拿办个养殖场来说,要首先征求当地畜牧主管部门的意见,经同意后到当地国土部门进行土地备案,然后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规划设计、建筑施工等,施工后到当地畜牧主管部门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和进行登记备案。
四、对加强农民就业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政府的主导服务功能。首先要提供信息服务。衡阳农村相对来说,信息方面比较闭塞,政府部门要建立农民工信息和用工信息联网机制。把农民与用人地和用人单位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其次要打破城乡就业分割现状,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建立公平有序竞争的就业机制,使农民和城镇居民享受平等的就业政策。据了解,同样一个工作岗位,城里人比农民工月工资平均多出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第三要为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而尽心、尽力、尽责。建立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和农民工联席会议制度,互动起来,逐步建立起政府政策引导,农民工自觉维权的工作机制,为农民解决后顾之忧。
(二)充分挖掘农村内部劳动力市场。一是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就业。二是以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就业。2012年衡阳休闲农业带动农户5600余户,促进农民就业19000余人,其作用不容小视。三是以兴办家庭农场带动就业。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蓬勃发展,农业生产的兼业化、老龄化、女性化趋势愈发严重。这些群体外出就业可能性不大,但这些剩余劳动力有着他们自身的优势,如农业生产经验丰富,能吃苦,不怕累。展家庭农场可以解决本地的闲置劳动力就业,并且还会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动实现代际传承和新老交替。
(三)想方设法做好农民的技能培训,增强市场适应和竞争能力。一是要搞好岗前培训。以农村18—40周岁的中青年农民为主要对象,以市场实用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定向、订单培训为重要途径,以提高转岗就业率为最终目的。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根据专业需要确定学制,根据培训对象确定培训内容,根据培训内容选择培训方式。二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规模和水平,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深入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及时传授予给广大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三是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大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家政、餐饮、建筑、冶炼、、电子、服装、修理等适合农民就业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提高培训质量,打造高品位的劳动力品牌,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稳定就业的能力和竞争力。
(四)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创业。首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道路、桥梁、电力、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完善医院、学校等社会事业设施,为返乡创业者经营创造条件,增强对返乡创业投资的吸引力。其次是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农村企业,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他们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担保困难,银行不敢轻易提供信贷支持。应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可以通过财政拨款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用于为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培训和管理咨询等提供贷款、贴息和担保,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第三是鼓励、扶持有条件的农民工自主创业。组织返乡农民工参加创业培训班,并提供小额循环扶助金,鼓励有技术、有资金、懂管理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张孝鹏 李喜]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