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面对国家政策持紧、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内外需求不振的严峻形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全市服务业逆势上扬,发展提速,排位提升,贡献增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一、全市服务业发展状况与特点
2012年,全市服务业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呈现良好发展趋势,在带动经济发展、增加税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功能不断提升,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一)服务业发展提质增速,经济贡献提高。增速居三次产业首位,与第二产业规模差距不断缩小。2012年,全市服务业(计算口径为全部第三产业)增加值达685.30亿元,居全省第4位;增速为13.5%,跃升至全省第3位,高于全市GDP增速1.7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增速0.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7%,较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5.0%,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2011年的71.3%上升到2012年的72.2%,与第二产业总体规模差距不断缩小。
税收总量跃上新台阶,贡献份额增大。2012年,服务业完成各种税收70.09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54.4%,比2011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国税收入20.50亿元,占全部国税收入的38.9%;地税收入49.60亿元,占全部地税收入的65.1%。分行业看,税收收入居前3名的行业依次为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分别创造税收23.86亿元、16.58亿元和7.71亿元。
(二)项目投资推进有力,发展后劲增强。投资力度加大,民生领域投资高速增长。2012年,全市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为439.34亿元,同比增长39.7%,分别比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第二产业投资高出3.4和6.4个百分点,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1.3 %,较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除房地产企业开发投资外的第三产业项目投资增长46.6%,高于第二产业增速13.3个百分点。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民生性行业投资分别增长103.5%、100.0%和105.5%。
项目建设总量增加,结构明显改善。全年实施重大项目76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38亿元,分别较去年增长18.0%和16.0%。其中,总投资过10亿元项目为19个,较去年增加6个,尤其是华阳城项目突破100亿元,总投资达到120亿元,成为衡阳市服务业综合改革的标志性工程。以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信息、文化旅游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项目数占到全部总数的60%以上;以发展总部经济、商务集聚区、大型都市综合体等新型商业模式创新为代表的传统商贸服务改造升级项目占全部商贸服务项目的70%以上;以研发设计、电子信息、养老服务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项目27个,占全部项目的比重为35%,较去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三)主要服务行业竞相发展,亮点频闪。2012年,衡阳继续以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先行先试,大胆改革创新,主要行业竞相发展,亮点纷呈。
运输邮政业优化提质,对经济支撑作用增强。2012年,衡阳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1189”立体交通格局初步成型,承运能力不断提高,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全年完成公路水运客货运换算周转量3348646万吨公里,同比增长32.0%;完成货运量及货运周转量20369万吨和3242241万吨公里,分别增长15.6%和32.6%,客运及旅客周转量22837万人和1064042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5.9%和15.7%。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7.94亿元,同比增长11.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24亿元,增长14.6%,电信业务总量34.7亿元,增长10.7%。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热点频现。201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2.62亿元,同比增长15.5%。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占据全市消费品零售市场的主导地位,全市城镇市场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9.9% ,同比增长15.8%,比乡村高3.2个百分点。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214.61亿元,同比增长23.5%,其中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体育娱乐用品、服装鞋帽针纺织品、文化办公用品、书报杂志等商品成为全年市场消费热点,分别增长95.5%、43.3%、40.2%、37.2%、35.8%。汽车消费与上年同期相比虽有回落,但仍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汽车类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为46.4亿元,增速达33.1%。
金融业欣欣向荣,助推经济平稳健康协调发展。近两年来,随着民生、招商、广发、交通、中信等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及村镇银行的强势入驻,以及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衡阳金融业的服务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升,信贷投入、融资规模有效扩张,为衡阳蓄势腾飞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截止201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793.89亿元,同比增长17.5%,其中储蓄存款1311.98亿元,增长17.8%;各项贷款余额为697.75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75.27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81.70亿元,增幅分别为5.7%和19.2%;保费收入为38.43亿元,增长3.4%;累计担保额32.97亿元,小贷公司贷款余额7.41亿元。
房地产业有序发展,步伐稳健。2012年,国家对房地产业持续调控,致使许多城市房地产业低迷。衡阳作为“三线城市”受国家调控政策影响较小,加之外地返乡置业人群逐渐增多,购房需求不断扩大,衡阳房地产业在逆势中稳步发展,房交会19.3亿元的成交总额更是创造了衡阳房交会的历史之最。2012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96.75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商品房施工面积1631.68万平方米,增长16.8%;商品房竣工面积349.18万平方米,增长34.5%。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人口及产业规模必然快速扩张,加之恒大、中建、中航等大型开发企业的强势入驻,衡阳房地产业将继续稳步发展,同时带动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代理、咨询担保等相关行业的兴起和发展壮大。
旅游业增势强劲,品牌效应凸显。2012年,衡阳围绕“做大旅游、做旺人气、做响品牌”的发展思路,将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龙头产业来抓,实施“旅游强市”战略,引进和开工建设了一批旅游重大项目。衡阳还强力推进乡村旅游建设,耒阳市、常宁市庙前镇、珠晖区酃湖乡等1县(市)、2乡镇、6村,已成功通过省旅游局组织的评审验收,分别成为全省旅游强县(市)与特色旅游名乡镇、名村。同时,衡阳打好名山、名人、名城牌,成功举办了一系列节会,包括首届旅游商品博览会暨旅游商品包装设计大赛、大南岳衡山旅游发展高峰论坛、纪念罗荣桓元帅诞辰110周年、中国常宁油茶旅游文化节等,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12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171.8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不含外汇)172.3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8.6%、31.5%,创历史新高,增幅居全省前茅。
二、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衡阳服务业呈稳步发展态势,尤其是2012年服务业逆势上扬,发展提速,但总体上看,衡阳服务业还不够强大,仍然是全市产业体系中的“短板”,是制约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难点。
(一)占总体经济的比重偏低。随着全市经济的发展,服务业总体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与部分兄弟市州相比,全市服务业规模仍然偏小。2012年,衡阳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由去年的第3位跌至第4位,居长沙、常德、岳阳之后,同时服务业占GDP比重为35.0%,在全省排第9位,与去年持平,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01个百分点,分别与比重较高的张家界市(62.4%)、湘西自治州(45.2 %)、怀化市(40.6%)相差27.4、10.2、5.6个百分点,差距明显。
(二)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依然偏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从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看,一方面,全市服务业的主体仍然是传统服务业,2012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合计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高达33.0%,传统服务业通常面临劳动生产率低、经营粗放、分布零散、附加值低等问题。另一方面,知识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较弱。近年来,衡阳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基础差,规模小,现代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仍然偏低,例如金融业占比只有3.8%。另外,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教文卫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体现现代化城市功能、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紧密关联并与外向经济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仍处于起步提升阶段,相当多的新兴行业如研发设计、文化创意、影视制作等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三)企业规模偏小,开放程度不高。衡阳服务企业数量众多,但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较少,尚未形成集群发展的态势。2012年,全市共有限额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48家,其中营业收入1000万以上的仅11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23家,其中营业收入1000万以上的仅5家;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企业34家,其中营业收入1000万以上的仅2家。另根据2012年12月重点服务业清查数据显示,衡阳从事服务业活动且年营业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或从业人员50人以上的服务业企业共计123家,分别比排名靠前的长沙、常德、岳阳少了585家、40家、13家。从登记注册类型来看,全市限额以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数为35家,不足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总数的5%,服务业开放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制约服务业发展原因分析
造成衡阳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偏低、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的原因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产业互动发展欠缺,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拉动不足。近年来,衡阳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产业集群,但总体而言,全市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总部经济、涉外经济少,产业链条短,外包服务不多,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区域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对物流与营销、研发与人力资源开发、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与金融保险服务、财务法律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力”不足。同时,全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普遍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缺乏核心服务能力,不能完全满足企业专业化的需求,制约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力”不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缺乏联动,抑制了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使得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
(二)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消费层次不高。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2012年,衡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8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33元,仅为长沙、株洲和湘潭的71.5%、81.2%和86.7%。收入水平偏低影响到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据对衡阳市580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2年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3393元,比上年增加401元,增长13.4%,低于消费支出增速3.6个百分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2.8%,较上年下降了0.73个百分点。从居民消费支出构成来看,食品、衣着、居住等生存型消费支出仍占据主导地位,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文教等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虽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但三项支出总额占消费支出比重不足1/3。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116元,虽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676元,但仅为长沙和湘潭的64.2%和89.4%,其中食品、衣着、居住三项支出占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重高达71.0%。由此可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影响到消费层次的提升,较低的消费层次必然对传统服务业的需求多于现代服务业,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缺乏需求基础。城镇化水平是影响服务业需求的重要因素。城镇化的推进必然引起人口、资本、劳动等要素不断向城镇转移, 使城镇成为社会人口的集聚地,人口的集聚进而带来对产品、服务的需求,这种需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才足以推动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如果城镇规模小、市场容量低,就难以形成较高的人口集聚效益与规模效益,不利于服务业发展。长时间来,由于城区“三高”(即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县域、民生保障度高于县域、居住环境质量高于县域),使得县城人口集聚动力不足,城区人口集聚度远高于县城,从而造成全市城镇化率滞后,人口集聚效应没有最大化,对服务业需求不旺。2012年衡阳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达344.77万人,城镇化率为47.9%,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5个百分点,分别比长沙、株洲、湘潭慢了21.5、11.2、6.1个百分点,衡阳城镇化率的步伐还需加快。
(四)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高端服务业发展受阻。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受技术创新能力影响较大,技术创新是这些服务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目前全市服务业技术创新能力表现不足,主要是因为缺少对自主核心技术的资金投入,研发人员、技术人员等高技术人才匮乏,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高校教育和科研机构相对较少。这致使众多本土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只能在低端服务上盲目地进行重复性投资和恶性竞争。
四、谋求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也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为此,要用好用活“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金字招牌,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推动衡阳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和新的发力点。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四项原则,落实六项举措,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协调推进。
(一)坚持四项原则
一是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原则。目前,衡阳正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由“衡阳制造”向“衡阳创造”的新飞跃。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认清现代服务业在工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将其放到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积极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进而保持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竞争优势。
二是坚持城镇化与服务业现代化互动原则。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相辅相成、相伴而生。要实现衡阳服务业跨越发展,必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通过城镇化来扩大居民社会化的服务性消费需求,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以城镇化的发展来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快速提升。
三是坚持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两轮驱动原则。衡阳传统服务业占较大比重,加快服务业发展必须走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的途径。一方面要发挥传统服务业在市场需求、劳动密集产业的比较优势,通过创新提升服务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益,另一方面要发挥现代服务业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扩大就业渠道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城市服务业的总量和增量,增强城市竞争力。
四是坚持以点带面、集聚发展原则。要坚持集中突破、以点带面,重点培育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空间相对集中、具有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功能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围绕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域,以服务业重大项目为支撑,激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活力,增强集聚区的发展后劲,辐射带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和能级提升,带动衡阳整体经济实力与水平的提高。
(二)落实六项举措
一是加强宣传、培训,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强对各级各部门领导和相关管理人员的服务业发展有关知识的宣传、培训,着力解决思想观念、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提高认识水平、管理水平,拓宽发展思路。以优化结构为主线,制定科学可行的现代服务业产业规划和落实措施,加强服务业总体政策与部门政策的协调,优先发展服务业,务必要加大对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的支持力度,营造全社会良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
二是突出发展重点,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不优,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是衡阳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要通过服务业试点改革,全面创新服务业发展方式,加快调整服务业产业结构。一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衡阳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契机,以先进制造业特别是产业集群为立足点,以渗透、延伸和拓展各环节为突破口,通过互动、整合不断提高服务供给能力。同时鼓励制造业企业改变生产模式、转变经营理念,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突出核心竞争力,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延伸,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出来,以此降低企业成本并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二是着力推进生活性服务业。除了保障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行业,要规范提升医疗养老、社区服务、文化娱乐、健身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三是促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培育创意设计、会展、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
三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扩大对外开放。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主抓手、硬支撑。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要以“延长产业链、降低成本链、提升效益链”为目标,紧盯央企、行业排名靠前的名企、“两符三有”企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引进大项目、好项目。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放开投资领域,扩大利用外资,积极引进跨国集团和知名企业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加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经营理念和优秀人才,进一步拓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四是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品牌是服务业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独特优势的重要战略武器。因此,要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努力打造强势服务品牌。要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联动的品牌品牌战略工作机制,开发一批具有经营特色,服务质量高,辐射范围广,可成为行业典范的服务品牌。同时,积极营造“企业创服务名牌、政府推服务名牌、社会关注服务业名牌”的氛围,全面提升服务业整体竞争力。
五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服务业需求空间。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所得比重,全面提高全民社会保障水平,最大程度地解除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通过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处室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医疗卫生、社区服务、文化娱乐等民生性服务业,加大社会化服务的建设力度,扩大服务业的需求空间,提升服务业消费层次。
六是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推进服务业技术创新。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及有关社会机构的作用,推进国际国内的交流合作,抓紧培训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规则的开放型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型人才。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积极吸引和聘用各类现代服务业人才,鼓励本市大中专毕业生回衡创业。同时,加快建立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增加科技创新技术投入和创新源头建设,提高技术创新服务质量。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李芝]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